吴珍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450044)
河南是畜牧大省,也是全国农业畜牧区的典型代表,为河南乃至全国提供了大量畜产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深度调整期,河南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势在必行。地区产业良好发展,应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而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应参考区域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取得较好成绩。目前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本文运用定量指标,分析河南畜牧业比较优势,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河南畜牧业内部结构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性建议。
本文采用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测算河南畜牧业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既可用于测算种植业产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可用于测算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2]。根据研究目的,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考虑规模和效率比较优势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2.1.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是通过某地区某畜牧产品的养殖数量与该地区总畜牧产品养殖数量的相对水平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反映某地区某畜牧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专业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SAIij表示i省j种畜牧产品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ij表示i省j种畜牧产品的养殖数量,Si表示i省所有畜牧产品的养殖数量,Sj表示全国j种畜牧产品养殖数量,S表示全国所有畜牧产品的养殖数量。如果SAIij大于1,说明i省j种畜牧产品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反之,如果SAIij小于1,说明i省j种畜牧产品没有规模比较优势。
2.1.2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效率比较优势指数是通过某地区某畜牧产品的产量与该地区总畜牧产品产量的相对水平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反映某地区某产品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AIij表示i省j种畜牧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Pij表示i省j种畜牧产品的产量,Pi表示i省所有畜牧产品的产量,Pj表示全国j种畜牧产品的产量,P表示全国所有畜牧产品的产量。如果EAIij大于1,说明i省j种畜牧产品具有效率比较优势;反之,如果EAIij小于1,说明i省j种畜牧产品没有效率比较优势。
2.1.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是综合考虑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全面反映某地区某产品的比较优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AIij表示i省j种畜牧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SAIij和EAIij分别表示i省j种畜牧产品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如果AAIij大于1,说明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i省j种畜牧产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反之,如果AAIij小于1,说明相对全国水平而言,i省j种畜牧产品具有综合比较劣势。
2.2.1 河南畜牧产品生产状况
河南是畜牧大省,畜牧业产值两千多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依据传统发展经验和资源禀赋条件,河南主要发展猪、牛、羊、禽的养殖和加工,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29家,产业化集群61个,年出栏35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户达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养殖户达58.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2]。截至2016年,河南肉、蛋、奶产量连年增加,分别达到697万吨、422.50万吨、326.8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第二、第四位。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河南畜牧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外知名畜牧企业到河南投资建厂,河南的双汇集团、多尔克司等企业也纷纷在美国、中亚、澳洲建立生产基地。2016年河南全省畜牧业进出口总额占农林渔进出口总额的33%。
2.2.2 主要畜牧产品比较优势
河南主要畜牧产品综合比较优势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河南在猪肉、牛肉、羊肉、牛奶生产上相对于全国具有一定的综合比较优势,尤其是牛肉综合比较优势更大,AAI值为1.88,而平均规模比较优势SAI指数为2.48,平均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为1.43,说明牛的养殖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效率上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猪肉、羊肉、牛奶综合比较优势仅次于牛肉,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比较优势,进一步分析,猪肉、羊肉在规模上表现出一定优势,而效率上却表现出比较劣势,牛奶则相反;禽肉无论在效率上,还是综合上都表现为比较劣势,仅仅在规模上表现出一定比较优势。
纵向看,河南生猪生产数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规模优势较为明显,但养殖户抵抗风险能力不强,尤其对市场行情缺乏有效预测,并且养猪成本的不断增加也影响了养殖户的积极性,除2015年外,从2010年到2016年,生猪养殖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生猪规模优势不断下降,而猪肉产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在全国却表现为效率劣势,与猪肉生产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河南是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玉米秸秆为食草的牛、羊养殖提供了大量饲料。近些年,河南提出发展“两牛”产业,并确定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等地区以及黄河滩为优质牧草生产基地,牛的养殖数量随之不断增加,尤其是肉牛养殖数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牛肉综合比较优势不断增加,牛奶综合比较优势在2011年后增长更快;肉羊养殖数量虽有波动,甚至2016年比2007年有所下降,但仍然是肉羊养殖大省,仅次于内蒙、新疆和山东,在全国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其优势不断增加;禽类数量仅次于广东、山东等省份,但由于多为小规模养殖,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所以在全国表现为综合、效率比较劣势。
表1 2007-2016年河南主要畜牧产品AAI和SAI、EAI平均值
数据来源:①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②由于猪、牛、羊、禽计量单位不同,计算SAI指数时无法直接合计,本文借鉴《中国畜牧业年鉴》的折合方法,即150只蛋鸡折合1头牛,300只肉鸡折合1头牛,5头猪折合1头牛,15只羊折合1头牛,折合后计算
2.2.3 与其它省份畜产品优势对比分析
为了更精确的测量河南畜产品比较优势,除了省内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外,还与同样是粮食主产农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相似的中部五省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河南在中部五省中畜牧业的发展地位。
表2 2010-2016年中部五省主要畜牧产品比较优势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在生猪养殖中,中部五省除安徽省外,都有综合比较优势,而湖南综合比较优势更为突出,在五省中排名第一。河南生猪的养殖综合比较优势相对较弱,且效率比较优势仅高于安徽,在五省中排名靠后,牛肉、牛奶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最大,远远超过中部其它四个省。河南羊肉综合比较优势仅次于安徽,在中部五省中优势明显,但羊肉的效率比较优势却低于湖南;禽类综合比较优势虽然高于湖南和江西,但作为禽类养殖大省,其比较优势却显得微弱。
畜产品内部结构变化会对畜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对畜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对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根据两个因素变化态势的一致程度,反映二者关联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此方法在产业结构分析中应用广泛,且多用于三产结构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本文用灰色关联实证分析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对畜牧业产值的贡献。灰色关联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结合本研究,将河南畜牧业产值作为参考数列,将河南的肉牛、肉羊、生猪、牛奶、家禽各分项产值作为比较数列。
第二步,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了便于比较,且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三步,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ξ。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ρ为分辨系数,用来削弱Δ(max)过大而使关联系数失真带来的影响。Δ(max)和Δ(min)分别为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在各期之差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式中γ为第k个比较数列Xi和参考数列X0的关联度。
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考虑地区禀赋优势外,还要考虑产品盈利能力,为分析河南畜牧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畜牧业经济发展贡献情况,本文把河南2007年-2016年畜牧业产值作为参考数列X0,用X1,X2,X3,X4,X5分别表示主要畜产品,如肉牛、肉羊、牛奶、猪和家禽的产值,五种主要畜牧产品产值作为比较数列。
X0=﹛x0(1)…x0(10)﹜=﹛1114,1266.87,1312.31,1348.25,1366.97,1425.92,1451.99,1478.61,1485.5,1468.01﹜;
X1=﹛x1(1)…x1(10)﹜=﹛82,84.1,84,83,82,80.44,80.56,82.1,82.6,83.01﹜;
X2=﹛x2(1)…x2(10)﹜=﹛25.3,26.5,25.9,25.2,24.8,24.75,24.76,25.4,25.9,26.44﹜;
X3=﹛x3(1)…x3(10)﹜=﹛207.07,279.1,281.9,290.9,306.6,316.1,316.42,332,342.2,326.8﹜;
X4=﹛x4(1)…x4(10)﹜=﹛339,367.1,389.6,408.3,406.4,432.5,454.13,478,468,450.65﹜;
X5=﹛x5(1)…x5(10)﹜=﹛85.5,93.5,100.1,105.8,111.4,122.21,122.32,118.04,120,122.5﹜。
取ρ=0.5,套用公式,计算得出序列之间的关联系数如表3。
表3 2007年-2016年河南主要畜牧产品产值关联系数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
计算各项畜产品观测期内关联度:γ01为0.69,γ02为0.92,γ03为0.63,γ04为0.80,γ05为0.80。可见,河南主要畜产品对畜牧业产值关联大小的排列顺序为:肉羊、猪、禽、肉牛、牛奶;肉羊与畜牧业产值关联度最高,肉羊也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二者发展一致;肉羊养殖数量在畜牧养殖中一直排在第一位,2012年至今,肉羊养殖数量稳步增加。生猪和禽类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从前面比较优势分析看,生猪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二者发展一致,而禽类综合比较优势为0.923,与全国相比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在畜牧产业产值中却占有较高比重,原因是禽类养殖在研究期内有较快的增长,从2007年的56149万只增加到2016年的7140万只,增长27.3%,增长速度仅次于乳牛;肉牛和牛奶产业对畜牧业产值影响处于同一水平,与前面计算的二者相比综合比较优势不一致,尤其是肉牛的综合比较优势最高。近些年,虽然河南积极发展“两牛”产业,肉牛、奶牛养殖数量不断增加,但因养牛成本高、风险大,肉牛、乳牛增长幅度相对较小,整体规模依然不大,在畜牧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河南是畜牧大省,但不是畜牧强省,实施乡村振兴建设战略,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势在必行,猪、肉牛、肉羊和牛奶都有综合比较优势,而牛的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明显,在中部五省中居于首位,应积极发展“双牛”产业,充分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粮改饲”,生产优质粮草,为“双牛”养殖提供保障。从牛的养殖数量看,乳牛养殖数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尤其近些年来,年均增速低于3%,肉牛养殖波动频繁,可能与市场行情变化有关。政府要充分调动豫西、豫南传统肉牛养殖区养殖户的积极性,加大对养殖户补贴力度,加强对养殖户进行培训指导,增强其抵抗风险能力。在沿黄区域、豫东和豫西南建立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牛奶质量,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牛肉、牛奶加工、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条,创新增值服务。
河南生猪养殖量虽然在全国有综合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效率表现为比较劣势,尤其在中部五省中排名靠后,所以在稳定生猪养殖规模基础上,重点提高猪肉生产效率,尤其要提高优质猪肉的产量,比如豫南黑猪肉、南阳黑猪肉、生态猪肉等。肉羊是河南传统畜牧产品,在大牲畜养殖中一直占有较高比重,农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养殖规模仅次于内蒙、新疆、山东等省,虽然肉羊养殖在全国综合比较优势不是很明显,但在中部五省中排名靠前,对畜牧业产值贡献也最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质量肉品需求不断增加,肉羊养殖应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波尔山羊和本地山羊杂交、夏洛来和小尾寒羊杂交,繁殖速度快,净肉率高,可作为重点培育良种。湖羊繁殖能力强,早期生长快,抗病能力强,产品利用价值高,成为工厂化养殖首选品种,可以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河南禽类在全国表现为比较劣势,虽然禽类产值对畜牧业产值贡献较大,但仅仅是养殖规模较大,无论是效率还是综合,都表现为劣势,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淘汰养殖规模较小、养殖条件相对较差的养殖户,重点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