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强,基层才真的强

2019-06-21 07:19孙梦刘也良
中国卫生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卫生医疗

文丨本刊记者 孙梦 刘也良

近年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接连推出系列强基层举措,打出改革“组合拳”。尤其是从全国范围内开始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后,先行探索的江苏更是备受关注。建设社区医院是出于什么考虑?社区从“中心”到“医院”,名称变化的背后,带来哪些内涵转变?推进这项工作,江苏怎样谋篇布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少冬。

全周期全方位服务需要基层强

《中国卫生》:社区医院建设的出发点是什么?这项新探索,是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哪些问题和困境,回应了老百姓对卫生健康服务的哪些新需求?

李少冬:建设社区医院是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讲政治。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的“以基层为重点”的要求;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要为人民提供全周期、全过程、全人群、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不能只靠大医院,基层是很重要的一环,强基层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强,当然也包括强医疗。

二是讲规律。无论是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医疗服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需方看,就近就便、看得好病是两条并列的首要原则。老百姓希望尽可能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费用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而且得到连续性服务。同时,从发病病种构成看,基层能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占到医疗服务需求的绝大部分。以基层为重点,提升与百姓接触最紧密的社区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符合规律、符合实际需要,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例如,英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由全科医生开设的诊所和社区医院构成,这一体系,满足了80%~90%的医疗服务需求。从供方看,边际收益最高、边际成本最低的医疗服务体系,应该是分级分工、功能互补的“正三角形”体系,这就需要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使其能解决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做好健康管理。

三是讲实际。新一轮医改以来,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性的回归,让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发生了两方面偏差:一是认为基层提供的是低技术含量的服务,基层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比大医院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也造成了基层干多干少一个样,造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活力不足,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医疗服务能力有所削弱,形成了新的“小锅饭”。二是定位不准,认为基层只要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就可以了。这一观点使得基层医疗人才队伍萎缩,医疗服务能力逐步下降。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总床位数741万张,其中医院为568.8万张,基层为144.2万张;住院人次达到1.75亿人次,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为0.41亿人次。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量”上,就诊需求快速释放,2009年~2018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总诊疗人次从2.86亿上升到5.95亿,总手术人次从166万上升到370万,都翻了一番还多。在“质”上,老百姓不仅需要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过程,还需要个体化、连续性、多样化的卫生健康服务,这些医疗服务需求,都靠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去解决、去满足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最实质的改变是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中国卫生》:从“中心”到“医院”,名称变化的背后,体现的实质性改变是什么?社区医院如何做好自身定位,又该承担哪些职能?

李少冬:社区医院应当是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是能看得好病、管理好居民健康、方便价廉的医院。从“中心”到“医院”,不仅仅是换了一块牌子,也不是用谁来替换谁,它背后最实质的改变是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果缺少了医疗服务能力,就会缺少根基,就会缺少老百姓的信任。通过社区医院这块牌子,希望引导大家重视基层的医疗问题,通过医疗水平的提升,支撑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费用守门人的角色。

同时,社区医院也能够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搭建平台,提升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归属感;还能更好地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健康服务,进而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的补偿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社会地位。

这是因为,首先,社区医院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升级版。社区医院的建设,应当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和核心,但其“六位一体”的功能不仅不能削弱,还应该继续加强。要通过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促进水平的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实际上就是广义的医疗服务,要做好公卫服务,必须紧贴临床。以测量血压为例,如果医生医疗水平不够,不但很难进行诊疗操作,也很难指导老百姓开展健康管理。只有发挥好医疗支撑作用,实施个案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才能避免照本宣科、依样画瓢,才能真正把老百姓健康管理好。

其次,作为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社区医院是承担接续性医疗服务的有效载体。比如,做好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急危重症识别及转诊;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病人,以及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

此外,社区医院还具备打造综合平台的定位和职能。比如,通过配齐常规检验、检查等体检设备,建成区域性基层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做好签约居民疑难疾病分诊工作,建成区域性基层分诊转诊接诊中心;纳入医学院校临床教学或三级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基地,建成区域性基层卫生人才培育中心;实现在服务中采集和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建成区域性基层健康信息中心等。

人才队伍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

《中国卫生》:近年来,江苏省在做强基层方面打出许多“组合拳”,其中,社区医院建设处于什么位置?江苏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存在哪些困难?对接国家新规,下一步应如何发力?

李少冬: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力军有两个:“一头加一尾”。基层是基础,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社区医院可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社区医院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也应逐步与社区医院建设要求相衔接。

然而,重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靠建设社区医院是远远不够的。近几年,江苏省树立“大基层”理念,通过推动特色专科建设、“孵化中心”建设等举措,着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这些动作和举措围绕的核心只有两个:强基层、强人才,让人才往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

在具体推进社区医院建设的过程中,最为重点的工作是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这也是最大的难点。此外,思想认识上需要进一步统一,基层人才政策、绩效分配政策、医保支付政策等政策制度还不够配套,也都是发展社区医院面临的制约因素。

要解决这些困难,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在卫生人才建设方面,江苏省正在谋划出台卫生人才强基工程,通过“七个一批”的办法,逐步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在配套政策制度方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深化,包括运行机制改革、补偿机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在创新服务模式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扩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对基层的辐射。

下一步,江苏将对接国家新规,社区医院建设要在坚持原则和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做到: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解决农村卫生发展短板;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结合,解决连续性健康服务问题;与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结合,解决基层服务能力瓶颈;与深化基层机构改革结合,解决政策制度僵化弊端;与“互联网+医疗健康”结合,解决服务模式滞后状况。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卫生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保护环境卫生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卫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