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盛 伟
今年8月3日浙江24小时客户端(现更名为小时新闻)和8月4日钱江晚报刊登的《伸手这一拉,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是一则实打实的爆款新闻:民警勇救跳江轻生女子的事情经钱江晚报报道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微信头条予以转载,学习强国APP也在头版推荐位置予以转载,央视随后以同题同角度进行视频报道,腾讯微信插件弹窗推荐……
这是一桩发生在县城的民警接警救人的常规事件,救人不算惊险,也无人员伤亡,似乎缺乏成为爆款的前提条件。
但,这个稿子却成为了爆款,其原因是没走寻常路,不以常规的救人为切口做报道,而是从一张经典的抓拍照片切入,以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为支点,撬动了这篇报道的传播。
8月2日18时许,江山城区一年轻女子和家人发生争吵,在须江城区段观景点跳江轻生,后被警察救起。
我是钱江晚报衢州、丽水两地区的跑线记者,十多年的线口跑下来,提供爆料的人很多,朋友圈里江山人也很多,他们都在朋友圈内“现场直播”救人事件。与此同时各种救人的短视频也在微信群里传播,也就是说,这则消息我在第一时间获悉了。
但题材并没引起我太多的注意,这缘于我对新闻事件的初步判断:一个县级城市的一桩普通救人事件很难在省级都市报上呈现。惯性思维让我过滤掉了这条线索,当天晚上没有继续追问此事。
8月3日清晨,江山公安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关于此事的推送,依旧是以民警英勇救人为主题对此事进行报道,这无可厚非,作为江山公安旗下的宣传平台,宣传自己是本分。翻看文章时,我看到了一张抓拍照嵌在文中,这是一张惊心动魄的照片:夕阳西下,烟波浩渺的江面,一名女子正在跳离观景台,就在这一瞬间,一名救援人员抓住了女孩,后面一个穿警服的民警正欲跳水救人……
职业经验告诉我,这是一张真实的抓拍照片,整个画面流畅真实,毫不矫揉造作,没有后期拼接的痕迹。
职业素养又提醒我,一张看起来完美的照片一定要反复求证,往往美丽的花朵下面就是深不可测的陷阱。
我立刻致电江山市公安局政治处求证此事,该处负责人告诉我,这张照片是一名叫王明芝的市民拍摄的,照片画面真实可靠,可以刊发。公安局政治处算是官方发布信息的权威机构,得到肯定回答后,我也算吃了颗定心丸。
新媒体时代讲究快,这也是钱江晚报旗下新闻客户端浙江24小时的特质,我向政治处要到原片,准备以这张普通市民拍的图片为切口快速做一个消息稿。我马上通过电话快速采访,不到20分钟,一篇300多字的消息稿就传回了编辑部,我向编辑表达了我的意见:事情很常见,但照片不常见。编辑部认为,照片非常棒,也是最好的报道切入口。
8月3日上午10点06分,《定格最美瞬间,伸手这一拉,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刊发在浙江24小时客户端首页位置。这也是该事件最早以照片为切入点的新闻作品。
基于用户提供的这张抓拍图,浙江24小时客户端的消息一经推出便迅速发酵,一些传媒资深人士将照片和文字发在新浪微博上,网友直呼,照片太好了,我们需要完整地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网友和读者的诉求也是职业记者继续深入采访的源动力,我决定再深入采访下去,把拍摄者和救人者的故事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采访之前,我对文章有基本定位:如实报道救人事件,不因为一张精彩照片而拔高甚至神话民警救人事件。多年的采访经验让我对警察救人的事情有基本判断:警察出警救人固然高尚,奋不顾身也值得敬佩,但这终归是职务行为,出警现场看到有人轻生必须施救责无旁贷,否则就是渎职。
我随后采访了救人民警和图片拍摄者王明芝,背后的故事渐渐清晰起来。这些新闻事实被我如实记录下来:
8月2日18时左右,江山市公安局接到报警,称须江城区段有一20多岁的年轻女性欲跳江轻生。
接警后,指挥中心立即指令江山公安局城北所、城中所、特警大队赶往现场出警。
须江横贯江山城区,事发地点又在闹市中心区域,傍晚时分纳凉健身摄影的人非常多。
民警徐帅军一边疏散围观群众,一边和辅警姜波一起尝试与这名女孩进行交流,试图控制其激动的情绪。
此时,特警大队的救援皮划艇已经停在了女孩跳水有可能会落入的方位边。
没有太多前兆,女孩突然从观景台纵身跳向须江。
就在女孩转身的一刹那,姜波和徐帅军两人快速往前想拉住女孩,但姜波还是没有拉住女孩。
女孩掉入江里,姜波毫不犹豫也跟着跳了下去,及时抓住了女孩。徐帅军随后也立马跳入须江施救,早在附近待命的巡(特)警队员马上开着皮划艇前往救助。女孩在江里挣扎了片刻就被众人联手及时救起,并由120救护车送往医院。经医生诊断,女孩身体无恙。
这一幕,刚好被正在江边拍夕阳的72岁摄友王明芝全都拍了下来。每天早晚,这位72岁的摄影发烧友都会背着“长枪短炮”去须江边拍山拍水拍彩云。王老先生在附近桥上,连拍了一百多张照片,辅警姜波拉跳水女孩,民警徐帅军追着跑的一幕被王老先生如实记录下来。
这张照片的故事被发酵后,一些媒体也跟进采访了救人的民警和辅警。我在采访辅警民警时就事论事,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拔高两位施救者的“辉煌过往”,只对这次跳水救人以及民警的背景进行白描式的叙述,得到了这样的信息:37岁的姜波从军5年、从警12年,下水救人对于他来讲是平常事。在此之前已经下水救了7人,怕家人担心都没声张。
26岁的民警徐帅军也不是第一次跳水救人。201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名女孩因为路黑掉进了江里。徐帅军跳进寒冷的江里,将其安全救上岸。
“这都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民警朴实的语言我也如实写入了新闻中。
拍摄下这张经典救人照的王明芝在接受采访时称:“别人认可我拍的照片我很开心,但如果不发生这种事情我更开心。大家都要好好活着,不珍惜生命不仅让亲人焦急,也会占用社会公共资源,希望类似的事情不要再发生。”
从报道的角度来讲,王老先生的话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这个故事留下了温暖并且很有必要的提醒。有了这段话,文章多了一个话题和很多反思。
8月4日,《这一拉就是生与死的距离的》同步在钱江晚报和钱江晚报官方微信上刊发。随后引发转载狂潮成为当日爆款:人民日报、新华社官微在头条转发,学习强国APP在推荐位置首发,腾讯微信插件弹窗……网友们纷纷留言:我们看了一张精彩的照片,也了解了警察出警的不易。
影像评论人周一渤在读完故事后这样点评王明芝的照片:偶然拍得的画面,是摄影师长期蹲守江边训练有素的必然所得。照片的叙事极其简明,三个人物姿态各异,女子舍命跳下,协警极力挽救,警察快速支援。耀眼的红色像一个警告性的休止符,坚定地护卫着人的生命安全,其符号背后“点亮”的则是主题内涵。
不少媒体界业内人士也纷纷留言:这张来自普通摄友的照片成就了钱江晚报新闻爆款,而钱报的报道也完整地讲述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没有这张UGC图片就没有钱江晚报的这则好故事,没有钱江晚报的报道,摄友的照片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二者相辅相成且相得益彰。
这篇稿子取得了多赢的效果:江山公安部门说,你的报道真实地记录了民警的工作日常,没拔高不矫情。随后衢州市公安局对两位敬业的民警进行了嘉奖,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奖金也给了两位民警以物质奖励。
钱江晚报率先刊发了王明芝老先生的照片后,包括《人民摄影》在内的顶级摄影刊物头版刊发了他的摄影作品。有专业摄影师更是直言照片是今年的获奖热门之一。王老先生为此乐不可支。他也和我结成了忘年交,他说,没想到到这把年纪了,还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他还说,以后他更有方向了,他会继续拍下去。
而我则在职业生涯中多了一篇被人认可的报道,作为新闻工作者,没有什么比出一篇让人认可的作品更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稿子的热度渐渐平息,我也多了一些心得: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媒体发掘、使用UGC内容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自媒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传统媒体和职业记者该如何在大量用户提供的内容中找到新闻线索?如何坚持自己做优质新闻的初心?
我的答案是,无论新闻呈现形式如何多样,传播的渠道如何多样化,职业记者精耕细作,做严谨、独家的好新闻,讲最好听的故事依旧是传统媒体的制胜法宝,这就很考验记者挖掘新闻线索的功力,其中就包括从UGC内容中寻找亮点。
以《伸手这一拉,就是生与死的距离》这篇新闻稿为例,事件几乎同步在朋友圈以及各类社交媒体直播,倘若是抢题材上的独家,几乎没有可能,客观地说,记者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每个新闻事件都在第一现场。
在人人都有话筒人人都是“记者”的今天,跳水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被多角度地传递出去。但是职业记者对于每一个新闻视角要有专业的判断:即找到最佳切口,客观报道新闻事件。
毫无疑问,这张摄友拍的照片是这条新闻最大的亮点,而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中,这张堪称经典的图片被淹没了。职业记者的功夫在于“吹尽狂沙始到金”,用新闻的慧眼挑出这个角度,最终成就了文字和图片的双爆款。
去年年底,我撰写的暖新闻爆款《儿媳妇背着公公去看病》同样来自朋友圈,我在朋友圈内看到一个白衣女青年背着一个年迈老者的视频,发布视频的人在朋友圈内称,这是儿媳妇背着患重病的公公。
从表象来看,这当然是值得去挖掘的一条社会新闻,而且具备爆款的潜质。但是作为记者,我始终提醒自己,朋友圈的信息有真有假,我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实地求证。通过朋友介绍,我找到了当事人毛丽丽——一个背着渐冻人公公去打针的女人,一个替在外工作的丈夫照顾公公婆婆的女人。事情采访扎实后,一篇真实感人的故事被钱江晚报独家讲述出来,不但迅速登上当天微博热搜首位,而且央视从钱报获悉题材后,还派来摄制组为这个故事拍摄了专题片。
社交媒体空前发达的当下,UGC内容良莠不齐,甚至掺杂了假新闻谣言等,作为职业记者,我们有责任去伪存真,用专业、严谨的态度去发掘每一个线索,深耕每一条新闻,让用户点开新闻链接就能感受到专业媒体的专业性。惟其如此,传统媒体和职业记者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