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雯
丝娃娃的“襁褓”多用大米面粉烙成,薄薄如纸,大小如女孩子的手掌。食用时卷入萝卜丝、折耳根、海带丝、黄瓜丝、花生粒、炸黄豆、脆哨、糊辣椒等,最后必须佐以独家秘制的蘸水后才施施然送入口中。
丝娃娃是贵州的地方传统小吃,低眉顺眼地藏身于街头巷尾,因经济实惠深受贵州人喜爱。尤其是贵阳女生隔三差五就会相约去吃上一顿,并美名其曰,好吃健康不长胖。丝娃娃的得名由来已经无法考证,大概因包好的丝娃娃颇似裹在“襁褓”中的婴儿而得名。
据说贵阳上百家丝娃娃店各有自己的独门秘笈,虽然外形大体相同,味道却各有千秋。而为了迎合越来越挑剔的食客口味,贵阳丝娃娃一直在“创新”吃法:有把沾水做成酸汤的,名曰酸汤丝娃娃;有适合冬天吃的,名曰“热汤丝娃娃”;还有在面皮中加入胡萝卜汁或是菠菜汁,名曰“彩色丝娃娃”。外地人从种类繁多的丝娃娃中,可以窥见贵州人对丝娃娃的喜爱。
据文献记载,“丝娃娃”是贵州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小吃。最初的“丝娃娃”是由“春卷”改良而来。“春卷”的做法即在一张粉皮里面加入各种素食,再配上辣椒等调料,最后连菜带皮卷在一起。只是春卷的个头比丝娃娃来说大上很多。在以前,因为春卷美味便宜,春卷的制作也相当的简单,在路边的一个小摊停留一分钟,花上几毛钱就可以吃到美味果腹的春卷,使得春卷在贵州受到极大的追捧。由于当时春卷奠定的群众基础,人们对于缩小版的丝娃娃也充满喜爱。
老贵阳人的印象中,第一家卖“丝娃娃”的店是开在贵阳黔灵山公园门口的。黔灵山公园作为贵阳市内最大的公园,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去那里爬山放松休闲。“丝娃娃”个头小,不像春卷吃一个就可以饱半天。对于很多外出游玩的人来说,春卷虽然味美,但是个头有些大,完全可以当成主餐,而“娇小玲珑”的丝娃娃在作为休闲食品方面显得更适合。上世纪70年代,贵阳街头的丝娃娃1分钱一个,即使是小孩子,用零花钱也能吃上一顿丝娃娃。
低廉的价格、可以驻足休息的场所、口味多样的丝娃娃店很快就在黔灵公园走红,游客们的口口相传让丝娃娃的大名迅速传播开来。开一个丝娃娃店的成本很低,制作丝娃娃的工艺也不复杂,丝娃娃店很快被复制传播。如今在贵阳大大小小的街头巷子,依然能看到如雨后春笋般众多的丝娃娃店。它们有的是路边的一个排档,有的有自己的店面。这些兴起的店面让丝娃娃成了贵阳家喻户晓的小吃。上点年纪的“老贵阳”们说,他们儿时的几个零花钱,除了偶尔换几小块甜甜的“叮叮糖”之外,多半都交给了这种盘盘碟碟装满菜丝的小摊子。
夏季的夜晚,贵阳热闹的街头,都会有这样一番景象:老板在路边支起两张小桌,桌面被花花绿绿的小菜挤满,再点上一碗隔壁家的冰粉,食客坐在更矮的小凳上就会开启吃货模式。
丝娃娃的正确吃法应该是每样东西都放点,尽可能的种类繁多,但不要装满,然后象包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精心地把它们包起来。具体的包法就跟包婴儿一样,下面的被子要叠上去,两边的被子折向中间,上面的被角立起来。这样包完后,最后还能放上少许蔬菜而丝娃娃不会坍塌下来,食客的技术决定了吃的划算不划算。
包好后,食客再优雅地拿起小勺舀一勺各家配置的秘方沾水从娃娃头顶浇灌下来,如此一来,秘方汁水就会贯穿整个娃娃的身体,送入口中咀嚼起来清脆可口、百般滋味、爽口怡人。吃相比较好的是将丝娃娃整个放进口中,然后闭着嘴慢慢咀嚼。吃相狼狈的就是一口下去,丝娃娃一半在嘴里,一半在外面,手中捧着残皮剩菜一塌糊涂,令人有些尴尬。
以前以为丝娃娃只是一个街头小吃,现在发现丝娃娃是贵阳小吃的起点,每一个到贵阳的外地人都会被隆重介绍一尝丝娃娃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