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软性”传播
——新疆科普作协科普微电影创作论

2019-06-21 08:48杨晓林陈曼青
新疆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软性科学知识科普

□ 杨晓林 陈曼青

时移世易,“视频课程式”一本正经且单调严肃传统“硬科普”方式逐渐地成了昨日黄花,创作寓教于乐的科普微电影,在微端平台有效而高速“软性传播”科普知识,成了广大科普工作者竞相一试身手的时尚之举。新疆科普作协在新疆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应时趁势,创作的一系列科普微电影受到了国内业界和学界的瞩目及好评。

2016年7月,在“丝绸之路”科学节举办期间,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新疆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科普微电影展评·沙龙”中,新疆科普作协与影视文化公司联合创作的四部科普微电影举行首映,其中《暮雪瑶》(编剧李丹莉,导演王诗乔)《我有五双眼睛》(编剧吴建伟、李丹莉,导演王诗乔)《远山的歌唱》(编剧魏子怡,导演王诗乔)三部作品融入了一氧化碳中毒预防与救治、眼角膜移植、葛雷克氏症(渐冻人)等科普知识,而《红柳情》(编剧吴建伟、李丹莉,导演刘路)则将环境保护、沙漠生态治理与节能减排等科普知识融入了剧情。在故事电影的形态下,这些作品处处展现着浓郁的新疆风土人情,同时还承载了科普重任,为科普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近两年,影片荣获了第四、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影视类银奖、第五届海峡两岸微电影大赛金飞燕奖、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节二等奖和三等奖、第三届浙江微电影大赛金奖、首届山东科普创作大赛影视一等奖、第二届江苏科普公益作品大赛影视一等奖、首届攀枝花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金奖、海南共青团微电影大赛二等奖、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一等奖、中国·浦东第四届科普微电影大赛最佳剧本奖,首届宁波国际微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螺奖”等等一系列业内奖项,新疆科普作家协会也多次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这些殊荣,树立了我国微电影创作业界标杆,赢得全国瞩目,其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学习。

在丝绸之路科学节中开展科普微电影创作与传播沙龙活动

一、文艺与科学恰到好处地“微”融合

科普微电影是指“以科学普及为目的,将科普内容以精彩剧情故事的形式展现,受众观影后获得科普体验和教益的微电影。”科普微电影与广告微电影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一个是公益宣传,一个是广告宣传,在内容的融合上都需要将宣传的内容无缝“植入”到故事情节中。相对于传统的如“恒源祥,羊羊羊”式的“硬广告”宣传来说,广告微电影由于具有故事性,更能引起观众主动关注的兴趣,更容易达到超预期产品宣传效果。同样,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知识传播来说,科普微电影也更能寓教于乐,让观众在轻松的“电影”体验中产生愉悦感和认同感,从而摆脱说教和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达到“夹带”宣传科普知识的目的。“科普微电影以‘微’见长,但绝不是传统科教视频的同比例缩微版。科普微电影应以故事作为载体,通过‘故事+科学知识’的形式,或为科普内容量身设计故事,将科普知识植入剧情;或以科学研究、科学事件或科学人物作为题材,通过对其自身固有的故事进行精心策划和编创,在呈现故事的同时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科普微电影中科普与艺术的关系应如何把控?国家一级作家、科普微电影总制片人李丹莉说:“科普微电影的创作普及科学知识是首要的,是中心内容。而文艺形式是为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的,是翅膀,为的是承载着科学知识飞翔得更远。”新疆科普作协这些年创作的系列科普微电影对于科学知识如何融入电影情节中,如何在情景代入科学知识的传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与探索。

《暮雪谣》秉承着科学知识普及与艺术表达完美结合的特色,通过倒叙手法,引出一段曲折唯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暮戎与父亲暮晨两代人在新疆的支教经历,以及暮戎与雪歌依依相恋之情。男主人公的父亲暮晨远赴农牧区支教,为了寻找走失的学生不幸在木里雪峰坠崖,将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山区。暮戎秉承父亲遗愿,也来到了木里雪峰下的一个村庄支教,期间因为一氧化碳中毒险些失去生命。影片表现两代支教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呈现的爱情也是真诚感人。最可贵之处,是影片通过唯美的爱情故事不留痕迹恰如其分地植入了一氧化碳防治的科普知识,对科普教育的软性传播做出了重要探索。微电影《远山的歌唱》表达是亲情主题,讲述了葛雷克氏症(渐冻人)男孩东东,在父母陪伴下,带着美好的希望,一路寻找给予自己精神支持、并资助了自己的哈那提老师的故事。影片通过东东病情的一步步恶化和东东父母与主治医师、与高原葛雷克氏症姑娘乔丽潘的父亲哈那提老师的交流,为大家一步一步演绎了葛雷克氏症的发病步骤和当前“只能缓解不可逆转”残酷现实。坚强懂事的东东让观众更能产生同情心,体会到当前医疗科技水平局限、回天乏力的无奈,从而理解和关注渐冻人这个特殊群体并期望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有五双眼睛》讲述了双目失明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帕提古丽,在漫长的等待角膜供体过程中,时刻用海伦·凯勒的事迹激励着自己,学会了盲文,坚强等待了漫长的6年,终于等到角膜供体,但当她知道其他小朋友更加需要角膜移植时,毅然把供体让出来,最终成就了四位小朋友重见光明。这四位小朋友和一直照顾自己的妈妈,一起成为了帕提古丽的五双眼睛。为何一对眼角膜能使四个孩子重见光明呢?影片不仅为观众讲解了眼角膜移植的科学知识,更使人们意识到角膜供体的紧缺,呼吁更多的人成为眼角膜的捐献者,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红柳情》以两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维吾尔族毕业生艾迪力和汉族毕业生唐晓夏的相恋并创业故事为主线,讲述了新疆红柳在沙漠治理和特色红柳烤肉中的双重作用。在宣传了新疆特色美食红柳烤肉同时,解决了红柳肉签来源的顾虑,让观众了解到新疆地区对沙漠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在现如今几乎每部手机中都有的支付宝APP 中,有一项名叫“蚂蚁森林”的公益环保项目,用户可以将个人消费与运动步数转化为绿色能量,抵换在沙漠中种植的树种,其中就包括沙柳等沙漠治理植物。与影片中的红柳烤肉一样,消费即是为沙漠地区的环保事业贡献出了一份力量,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互动形式,更能引起观众主动参与的兴趣。

二、作为微电影的“艺术匠心”

科普微电影虽说是基于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具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性,但本体构成如主题、叙事、角色、视听语言等基本要素与传统的大银幕电影并无二致。新疆科普作协创作的微电影体现了优秀电影的艺术性,特别是影片开头设计,可谓匠心独具。

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暮雪谣》浪漫与唯美的开篇可谓惊艳群芳,雪地中一对年轻恋人的倒影与欢笑,呼应着象征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旋转八音盒,演职人员与片名也是雪花纷飞的字幕特效,直到画面渐黑后传来刺耳刹车声和逼近的高亮起的车前灯,一下子打破了片头的浪漫与宁静,给观众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情绪对比。《远山的歌唱》电影开篇的童声歌谣《隐形的翅膀》与巍然屹立的远山呼应了片名,随后进入第一个人声——广播中葛雷克氏症男孩东东的故事,以及第一个入画的人物——葛雷克氏症哈萨克姑娘乔丽潘的父亲哈那提老师。在抛出葛雷克氏症这一医学概念后,影片随即通过一段医师会议口述将这一“高冷”的医学专用名词与众所周知的案例相结合:“我们知道著名的科学家霍金他得的就是这种病。”一下子让没有医学基础的观众也对这一病症有了“脑补”认知。画面紧接着从医师PPT 中患有葛雷克氏症的东东的案例照片切换到东东本人:“妈妈快看,是我的照片!”小演员用精湛的演技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了渐冻人的病状、发展过程和心理煎熬。片头一系列的铺垫转折,让观众从片名到电影主题建立了联系,每一个镜头都言之有物,每一句台词都伏笔暗藏,内容的衔接环环相扣,干脆利落。《远山的歌唱》片头从远山到医院里的东东表现渐冻人症态,一系列的铺垫转折在1 分30 秒内完成;《暮雪谣》片头从雪地爱情到雪歌一氧化碳中毒总共用了3 分钟,让观众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梗概,进入情节,合乎微电影“少秒短巧”的艺术特征。

新疆科普作家协会在剧组探班中与导演交流

微电影为了适应数字媒体时代观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时长从几十秒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不同技术风格的影像均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平民叙事色彩,聚焦视角致微,贴近性的内容资源与普遍性的大众诉求寥寥几笔勾勒出社会情感的维度,俘获观众的共鸣,在短促的时间内有着与电影长片区别显著的艺术表达形态”。微电影既延续了传统电影对音画的高质量要求,又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要求——“微”,也就是要求作品本身更加精炼短小,将原本复杂的故事内容进行浓缩,这对于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观众来说接受度更高。这四部微电影除开头匠心独具外,为了在极短的片长中传达不亚于与大电影的深刻主题和思想内容,在叙事和镜头转接等方面尝试了多种表现手法,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以《暮雪谣》为例,影片的主人公暮戎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大都市青年,为追随父亲曾经的足迹,毅然选择到农牧山区一个村庄支教,恋人雪歌刚开始并不理解他,直到后来暮戎发生了意外,在运送物资的车内一氧化碳中毒,陷入深度昏迷,雪歌追悔莫及,来到村庄陪伴在暮戎的身边,通过暮戎的日记,这才读懂了慕戎父子俩的情怀与追求。这部微电影通过主人公回忆,运用了倒叙、插叙等讲述故事,这些悬念手法使用得很成功,引起了观众强烈的解谜期待,可谓引人入胜。影片的镜头语言也可圈可点,女主人公雪歌的急刹车就像是二人浪漫故事的急刹,甜蜜和欢笑戛然而止;车窗外流动的霓虹和闪烁的车灯映衬着雪歌眼中泪水,达到了“以乐境写悲,愈增其悲”的艺术效果;紧接着画面切换到了监护仪上跳动的脉搏和一滴一滴落下输液管中的药物,出现的这一切动态的画面元素,又与躺在病床上陷入深度昏迷的慕戎形成对比。《暮雪谣》镜头切换可谓行云流水,非常精简自然、老到成熟。

三、基于传播目标的“新闻眼”和“内容为王”

优秀的科普微电影应该是一部既引人入胜、又具有思想深度的“新闻视频”。创作者不但必须具有“新闻眼”,而且创作应具有“科学性”。这个创作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指有科学内容,在形式上对科学知识的表达能恰到好处地与故事相结合,更包含了使作品获得更大阅读量的科学性规划。制作团队呕心沥血创作出的科普微电影,在参赛之后如何不被娱乐资讯浪潮淹没,占据流量,普及传播,是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新媒体受众来说,可以通过在线或下载的方式移动状态欣赏微电影,填补了他们琐碎的空闲时间。他们对微电影的转载或影评则间接为微电影做了推广,成为微电影二级传播的重要环节”。科普微电影的传播也是如此,在流量争夺战中脱颖而出,吸引用户主动转发,形成舆论漩涡,以期通过口口相传、使视频实现更快更广泛地传播,这个目标对科普微电影的创作提出很高的要求。

“内容为王”是优秀微电影获得广泛关注的根本。“酒香不怕巷子深”,无论是微电影还是传统电影,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好的内容永远是吸引关注度的无上法宝。科普微电影想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真正实现科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先将本体做到最好:选择与最广大受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主题,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和吸引分享;编剧要有“新闻眼”,在剧情题材上,除了要广泛地涉猎主题类型,还要学会“蹭热度”,与时事热点紧密相连,形成舆论漩涡,使观众“自来水”——自发形成转发水军,继而形成口碑营销;在电影美学上追求更高的艺术性,以传统电影的严要求高标准来规范科普微电影的制作标准;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与故事情节无缝衔接,毫无违和感地让观众在观影同时接受信息传递;影片所传递的科学知识可在观众普遍认知结构上加深和拓展,以满足有一定科学素养的观众需求。

从新疆科普微电影的创作实践来看,题材选择非常讲究,无论是《暮雪谣》的一氧化碳防治故事”、《远山的歌唱》的渐冻人故事、《我有五双眼睛》的眼角膜供体故事,还是《红柳情》的环保和沙漠生态治理故事,在内容上无不是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故事本身就具有“道人所未道”的新闻性,这为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传播科普知识打好了基础。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民族团结、下乡支教、积极创业、不畏挫折、热爱生活等等正能量主题、“主旋律内容”更担负起了科普微电影对社会热议话题进行正面引导的责任,发人深省。除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外,这四部作品对科普内容的“呈现度”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这四部作品对科普知识的融合做到了水乳交融、完美结合,没有生硬和牵强感,这是为之不易的。

四、做“更短更热”的科普微电影

微电影如果以大电影标准来要求,会在努力提高质量的同时,很容易陷入到过度追求艺术性、大制作、长周期等影院大电影的“创作泥淖”中无法自拔,从而失去微电影投资小、时长短、人物少、剧情缩略、叙事精妙、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等特性,因此科普微电影的创作应该追求不同于影院大电影的自有特性——“微”,在“更短和更热”上下功夫。如果说科普微电影的“微”可以认为是作品时长的“微”,其制作成本与制作周期也会因为时长的“微”而大大降低。低成本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创造团队、社会组织及微电影创作爱好者参与进来。虽然因此丰富了科普微电影的题材与风格,推动了科普微电影“量的繁荣”,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新疆科普作协率先创作出了具有典范性的高质量、专业性科普微电影作品,引领我国微电影迈向“质的飞跃”,但同时对各类微电影大赛对作品时长要求不一而感到困惑。在“中国·浦东科普微电影大赛”时,因为《暮雪谣》20 分钟的时长而差点没能入围,其创作团队表示不理解,好在最后评委们因为《暮雪谣》制作精良让影片破格入选,创作团队对“微电影”定义、时长范围的质疑,反映出目前我国对微电影的定义、时长等方面缺乏固态的、权威的理论界定。笔者认为,在以手机端为主要浏览平台的今天,科普微电影要获得更好的流量,就要适应观众碎片化观影的潮流和趋势。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普及与“微端”平台的崛起,碎片化阅读和观看一跃成为最为简捷和方便的信息接受方式,越是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关注、激起共鸣的作品,越容易实现爆发式的传播效果,希望给予科普微电影创作者一些启发。

如果以影院电影高标准来创作科普微电影,往往需要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这样的长周期固然会让作品质量上乘,成为艺术精品,但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社会热点的更新速度,延误了编剧的“新闻眼”,浪费了公众好奇心带来的“天然流量”,耽误了最佳发布时期。所以说在艺术性和科学性、实效性的融合上,需要科普微电影创作在注重质量的同时,更应考虑到影片的传播和接受,对作品的时效性和关注度有所考虑,毕竟,科普微电影和影院大电影所担负的使命是不相同的。

微电影日渐繁荣,百花齐放,科普微电影作为一支有特殊使命的媒体新军,还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磨砺完善。新疆科普作协近两年推出的系列科普微电影可以说是科学与文艺在微电影融合中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叙事性、艺术性上不仅符合传统电影的美学要求,也结合了微视频的结构特征和传播特性,在愉悦的观影声画体验中,悄然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新疆科普作协积极参与各地微电影展映并屡创佳绩,也在创作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发布平台为科普新疆的微信公众号,只要一条搜索到链接,手机端、电脑端都可以轻松点击观看,转载和分享也只需要动一动手指即可完成。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灌注了创作者巨大心血的作品并获得种种殊荣的作品,仅局限于官方微信的微平台进行传播,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中能搜索出的宣传信息仅有两条获奖的官方转载链接,与受众之间完成的只是单向传递,如果能进行更多的策划和营销,广泛探讨与受众互动的方式与渠道,融合手机、电视、电脑、平面等多维度宣传模式,充分运用微电影的传播特性和受众习惯,线上线下相结合,与受众产生更多的互动环节,形成反馈的双向参与,势必实现传播的最大化功效,产生更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软性科学知识科普
蜗牛看牙医
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饮料瓶中的云
梦想中的学校
国企治理结构的“软性”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