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木村泰司 著 于晓菁 译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舞者们几乎一丝不挂地登场。这段舞再现的是古代奥林匹克竞技时运动员们裸体上阵的情形,因为古希腊人和美丽的众神一样喜欢赤身裸体进行比赛。
这里所说的神,与基督教等教义中的绝对之神不同,他们超于常人的同时,性格丰富各异,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喜怒爱憎。希腊人认为人类就是由这些神延续而来,人类美丽的形态是众神喜悦的产物,由此衍生出了“俊美男性的裸体可以取悦神”的观念,包含了“美=善”的信念和价值观。他们认为男人所具备的美是积德的行为,如果要成为一个杰出之人,追求外在之美是必须的。
公元前6世纪末,在雅典举行祭奉守护神雅典娜的“泛雅典娜节”时,也会定期举办选美男大赛,这个大赛就是这种观念的再现。俊美之人代表了与神的接近,而神也会因俊美之人感到愉悦,这种想法在当时深入人心。他们认为“男人由容貌决定”,一个人是否美貌也反映了他人格的高下,在当时一个人的容貌就占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另外,美男赛中还有老年组,所以并不是只有年轻男子才集万千赞美于一身(不过,皱纹却被视为老和丑的标志)。
男性的肉体美能受到如此赞誉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希腊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只有通过服兵役他们才能获得选举权。在古希腊的城市中,斯巴达城男子7岁时就得离开家庭作为士兵接受训练。
所以对于希腊男子而言,强身健体是必须的,而结果就是他们喜欢相互比较谁的肉体更加健美。在这一点上哲学家也一样,那位名叫柏拉图的哲学家,他的本名其实是“阿里斯托勒斯”,但因为他“肩膀宽阔”,所以有了“柏拉图”这个外号。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希腊雕像在古希腊人追求男性美的主流影响下渐渐发展了起来。
首先诞生的是被称为“古风时期(公元前600年左右至前480年)”的雕像风格。希腊美术的完成期一般认为是在后来的“古典时期(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23年)”,而形成古典(=规范)雕像风格的基础正是“古风时期”。如今在欧美美术馆中被人们赞不绝口的精美希腊雕像,就是从这个“古风时期”开始形成的。
古风时期的雕像因受埃及美术的影响,雕像多为直立形象。不过,与埃及美术不同,希腊雕像是那种没有其他东西支撑的独立像。
古风时期的雕像形象,分为供奉在神殿里的代表少年和青年的“库罗斯”,以及代表少女的“科拉”。初期科拉的发型,都是像戴着假发一般有着浓厚的埃及风格,服装上则是那种能表现出女性特有肉体曲线的款式。而男性雕像的特点就是赤身裸体,重心在一只脚上,全身保持着一种欲抬脚跨步的“对立式平衡”姿势。
在古典时期,希腊人完成了如何表现裸体雕像的肉体美。对立式平衡雕像与古风时期的静止式不同,古典时期的雕像具有一种动态特点。古典时期是形成西方后世美之规范、古典的一个时代。
公元前5世纪古典时期初期的雕像特征,多是那种崇高且庄严的形象,比如希腊联军打败波斯胜利时刻的形象,或是符合众神及运动选手相应性格特征的雕像。
公元前480年,以雅典娜为中心的希腊联军击退了企图侵略希腊的波斯帝国大军,自此雅典成为一个文化与学问的中心城市。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公元前495年左右至公元前429年)通过政治改革,在雅典建立了民主政治。
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势力的对立引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这场内战几乎把全希腊都卷入其中,希腊社会和美术界的氛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肃清的恐怖政治笼罩着雅典全城,而这种反动局面反而让希腊人在美术方面转变为追求享乐型。这和日本在大战前后在世道及风俗习惯方面也发生了剧变一样,人们精神上的紧绷感是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的,那种反动力会把人们的趣味和嗜好带入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其结果就是公元前5世纪那种崇高且庄严的雕像风格不复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时出现了越来越多形象优美的雕像。比如古希腊雕刻家伯拉克西特列斯的《赫耳墨斯》,就是以奥林匹克胜者形象为模特,是一尊充满了抒情氛围的优美雕像。
男性雕像的比例也从健壮型渐渐转变为修长纤细型,1比8的头身比例比之前的1比7能让脸部显得更小,成为一种理想体型。
而伯拉克西特列斯雕刻出了一尊前所未有的与真人等身大小的裸体女神雕像。在希腊,一直以来男性裸体受到人们的赞美,但女性裸体却被视为一个禁忌,而伯拉克西特列斯却打破了这个禁忌,他雕刻的《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在当时的希腊引起了巨大轰动。当然也不能毫无缘由地就让女神赤身裸体,所以他雕刻的阿佛洛狄忒以沐浴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
现代人常会觉得古典时期的希腊雕像缺乏面部表情的变化,关于这一点其实是出于希腊人“对于感情的外露应保持慎重态度”的意识表现。他们认为人应该控制好自己痛苦悲伤的情绪,即“pathos”,所以即使是表现悲剧场面,古典时期的希腊雕像也都是那种特有的“pathos”表情。
希腊雕像带着这种表情进入了“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0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时期: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3年)带领马其顿·希腊联军远征波斯建立了跨越东方及埃及的亚历山大帝国。当他去世之后,他的帝国也随之四分五裂,不过这次远征让希腊文明广为传播。
在“希腊化时期”中,希腊文化圈大为扩大,之前在希腊人中没有的共通价值观也随之渐渐出现。亚历山大大帝的后继者们在各自统治的地域中,把希腊文化与其原本的融会贯通。就这样步入了“希腊化时期”,美术作品的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具体表现为从希腊式的观念、个人感觉和理想主义转变为重视个性表现的现实主义风格,雕刻对象也从神转变为君主或某个特定人物。这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表现形式渐渐发展了起来。
雕像也已不再只用于对神的礼拜,而是作为鉴赏对象成为一种美术品。“希腊化时期”的雕像多是官能性较强、富含情感风格的作品。
就像卢浮宫里的那尊《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就是这个希腊化时期的作品。比起古典时期的雕像,现代人应该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欣赏这个时期的作品吧。
一般所说的希腊化时期,是指由侍奉亚历山大三世的多利买在公元前30年建立多利买埃及王朝到被罗马覆灭的这段时期。这个王朝最后的女王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克里奥帕特拉。
我们在鉴赏希腊雕像之际,千万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当初原作的希腊雕像其实已经不复存在,多亏了罗马人的复制(仿制),才让我们这些后世之人得见当时作品的惊人之美。
公元前146年,统治希腊的罗马帝国在建筑及艺术方面继承了希腊文明,由于希腊艺术家迁居罗马,越来越多的希腊美术被模仿雕刻出来。幸好如此,当希腊的青铜原作不见之后,还有这些仿制品能延存下来。
罗马人原本把美术当作奢侈品,把朴实刚强当作美德,但在公元前2世纪当他们统治了希腊进入希腊化时期后,因为大量掠夺而来的希腊美术作品被带进罗马,加上希腊美术家移居罗马,先进的希腊文化反过来统治了罗马文化。
不论是在罗马人还是土著人的神殿建筑中,都渐渐出现了希腊风格的装饰品,希腊雕刻家雕刻的神像渐渐出现在罗马神殿中。虽然在政治上是罗马征服了希腊并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但在文化方面却是罗马被希腊所征服。罗马人之前只使用拉丁语,但后来在罗马帝国领土上精英们的通用语却成了希腊语,由此可见一斑。
罗马人甚至把希腊众神和自己敬奉的神进行了同化处理。比如他们把希腊的宙斯叫作朱庇特,阿佛洛狄忒变成了维纳斯一样,各位希腊大神又有了一个拉丁名字。
文化后进国的罗马上流阶层对希腊文化充满了倾慕之情,他们的住所内渐渐出现具有希腊文化特征的物品。为了装点自己的宅邸,罗马人通过船运进口了大量的青铜雕像、大理石雕像以及日用品,有些物品后来在沉入大海的船只中被发现。
就这样罗马人把“美术品等同于商品”,越来越多的大理石仿造品问世了。
公元前2世纪之后罗马人的所求之物,就是当今美术史上被视为典范(规范)的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名作。不过原作只有一件,希腊雕刻家由此锻炼出了犹如机械般精确模仿雕刻的技术。其结果如前所述,已经失落的希腊美术杰作被大量仿制出来,而就是这些仿制品使我们今日得以一饱眼福。
不过,罗马时代的仿制品也并非完全忠实于希腊原作,比如手和腿的姿态多少就会有些变化,即使源自同一作品仿制品之间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如上所述,罗马继承了希腊美术对美的追求成果,而这些希腊美术作品和古罗马美术作品,作为美的“规范(古典)”延续今日。所以说西方美术史的原点就是古希腊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