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宣
一、可采取的安全改善建议
(一)正面相撞事故
正面相撞事故往往是所有交通事故中后果最為严重的一类事故。当一辆车偏离原车道而进入对向车道时,就可能发生正面相撞。可根据该路段具体调查分析结果,视情况参考表1提出消除隐患的建议。
(二)追尾事故
追尾事故是指一辆车的车头与另一辆车的车尾相撞。由于追尾的两车相对速度较低,所以事故严重程度通常较低,即使车辆与路侧障碍物发生二次碰撞后的撞击通常也较轻。导致追尾的因素与路面行车条件较差或养护不及时(路面上存在漏油、积水、碎片障碍等)等因素有关,可根据该路段具体调查分析结果,视情况参考表2提出消除隐患的建议。
(三)换道相撞事故
当一辆车试图变换车道并与另一辆车在同一方向行驶时,会发生换道相撞。这种碰撞类型最常见于交通量较大的多车道公路。此类事故可能与行车道合流长度不足、合流变化过急、指示标志或车道标志设置不当有关。可根据该路段具体调查分析结果,视情况参考表3提出消除隐患的建议。
(四)平面交叉口事故
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是常见的交通事故类型之一,在农村地区或车速度较高的路段,交叉口事故后果较为严重。该类事故常与视距不足、速度过快、交叉口辨识度低等因素有关。可根据该路段具体调查分析结果,视情况参考表4提出消除隐患的建议。
(五)冲出路外事故
冲出路外事故在高速行车的弯道和直线路段均较为常见。车辆冲出路外与物体(例如树木、电线杆、行人等)相撞或者冲出路堤、悬崖时,均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道路相关因素(道路弯道曲率过大、路肩过窄或者无路肩、路面状况较差等)会增加冲出路外事故的发生危险。可根据该路段具体调查分析结果,视情况参考表5提出消除隐患的建议。
(六)机动车-非机动车事故
非机动车使用者是所有道路使用者中相对脆弱的,由于缺乏人身保护,非机动车使用者受到的事故伤害往往要比机动车驾驶人及乘客高的多。事故风险主要与路面损坏、线形设计不合理、缺乏隔离设施等相关道路因素有关。可根据该路段具体调查分析结果,视情况参考表6提出消除隐患的建议。
(七)机动车-行人事故
行人是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在行人行走或穿越车辆较多的道路上、上下交通工具时均易发生交通事故。无人行道、隔离设施不足、人行横道设置不合理、交叉口视距不足等相关道路因素会增加行人伤亡的风险。可根据该路段具体调查分析结果,视情况参考表7提出消除隐患的建议。
(八)特殊操作不当事故
当驾驶员对车辆进行特殊操作(驶入或驶离行车道、在交叉口以外转弯、掉头和停车)时,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故类型。各种道路元素如缺乏转弯车道、掉头车道、视距不良、缺乏路侧安全净区等都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可根据该路段具体调查分析结果视情况参考表8提出消除隐患的建议。
二、安全改善建议详解
(一)设置全路段转弯车道
在道路上划分醒目的对向隔离中心线将对向行驶车辆分离开,可以减少迎面相撞事故。如果对向车道间有足够的宽度,通常通过压缩或者改建一条或者多条对向车道来设置转弯车道,车辆可以在此车道上进行转弯或者掉头。
双向转弯车道往往设置于交通量大的城市区域,在道路中心施划一条车道,以便车辆进入交通量大的主路之前进行减速,同时也为驾驶员提供了一个等待驶入空隙的停车空间。在交通流较大的道路上,转弯车道还可以与交通岛相结合,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性。
(二)设置专用转弯车道(信号灯路口)
具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通过信号灯指挥交叉口的车辆,减少交通冲突,消除了安全隐患。在交叉口可以设置转弯车道配合信号灯共同控制交叉口车辆的运行,以下情况可设置信号转弯车道:
1.新安装的信号灯能够配合转弯车道使用的交叉口。
2.转弯车辆和直行车辆发生事故较多的交叉口。
3.具有两条及以上多车道的交叉口。
4.转弯交通与直行交通方向交叉角度较大的交叉口。
5.对向直行车道具有较高的行车速度的交叉口。
6.视距不良的交叉口。
(三)设置专用转弯车道(无信号灯路口)
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设置转弯车道为驾驶员提供了与对向车辆容错的空间,降低了转弯车辆与直行车辆发生事故的风险。
交叉口专用转弯车道可由中央分隔带与对向车道隔离开来,也可通过施划标线、拓宽路口的方式来增设转弯车道。
(四)改建为单向行车道
通过将双向交通改为单向交通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但同时单向交通会导致驾驶员增超速行驶、增加行车的绕行与不便。
(五)拓宽行车道
车辆在弯道路段行駛时往往比在直线路段需要更宽的行车道,而当驾驶员意外驶出弯道路段行车道时,很可能会与对象来车发生迎面相撞。在弯道路段加宽行车道可以给驾驶员预留更多的安全空间,进而减少车辆迎面相撞的风险,同样可以减少大货车在弯道路段发生侧滑的风险。
当农村公路车道宽度小于3.0m时,往往会具有较高的事故率,通常建议车道宽度不小于3.5m。
(六)单车道改建为双车道
将单车道通过改建为双车道,并且增加中央分隔设施来保障交通安全,减少正面碰撞的可能性。但是此方法造价昂贵,需要较大的土地空间,通常会在交通量较大时才具有经济效益,一般会分阶段对道路进行改造。
(七)对向车行道分界线图案填充
加宽对向车行道分界线并且用图案进行填充可以增加对向行车之间的安全距离,降低两车迎面相撞的风险。另外,还可以通过填充对向车行道分界线来压缩变窄两侧的行车道,进而可以降低行车速度。当分割线填充足够宽时,还可以用来拓宽出转弯车道。对向车行道分界线图案填充还可以与震动标线结合使用,当车辆驶出偏离行车道时,驾驶员可以感受到声音与震动。
对向车行道分界线图案填充可以应用于整条道路,也可以应用在弯道等部分路段。
(八)附加车道
1.超车道。在高速行驶道路上,当驾驶员试图超车时,易发生迎面相撞或者失控事故。超车道通常设置于等级较高的道路,为一个方向的交通提供了安全的超车机会,设置超车道可以以较少的投资来获得较大的安全效果收益。
2.爬坡车道。大货车在山区公路上往往以较低的速度行驶,而爬坡车道或附加专用车道可以将大货车与客车分离开来,降低了因速度差过大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九)修建非机动车道
通过将道路的一部分划分给非机动车使用者形成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位于道路的边缘,宽度为1.5—3m,在交通量较大的区域需要加宽来保障安全。非机动车道可以利用外侧车道或者硬路肩来实现,当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小时,还可以设置提醒标志提醒其他车型也可以使用。
(十)设置辅助车道
辅助车道平行于主路,可以汇集出入主路的交通流,车辆在驶入驶出道路之前可以首先进出辅助车道,避免车流对于主路交通的干扰,增加行车安全性。
(十一)加铺硬路肩
当驾驶员不小心驶入路肩时,如果硬路肩有足够的宽度且路面状况良好,车辆可以停在路肩上或安全地返回行车道,则事故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十二)路侧边坡改善
路侧边坡改善的措施包括降低边坡坡度、清除边坡区域内危险物体。改善路侧边坡可以降低车辆冲出路外后侧翻的可能性,并且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
如果不能通过削减边坡、清除危险物来消除隐患,则应考虑边坡的岩土体特性,对路侧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十三)消除路侧行车危险
冲出路外的车辆与路侧障碍物相撞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路侧危险包括:树木、裸露的岩石、路侧标志杆(直径超过100 mm)、电线杆、峡谷峭壁、明沟等。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清除路边的隐患。当路侧危险物无法去除时,可以由冲击后变形或者相关标准规定的设备器材来替代,或者在危险物和道路之间建立可靠的安全防护。
(十四)增设标志标线
路面标志标线有助于驾驶员判断行车位置,并且能够给予行车指引。在能见度较差(如雨雾天气、夜晚)和急弯路段,这种方法尤为有效。标志标线的包括:
1.路面标线:成本较低,行车道中心线可以防止对向车辆迎面相撞,边缘线及震动标线可以防止车辆冲出路外。
2.反光标志标线:路面反光标线或轮廓标通常与普通标线同时使用,以警告驾驶员前方道路状况,反光标志标线在夜晚及雨雾等天气尤为重要。
3.警示柱:警示柱通过指示前方道路的线形给驾驶员传递相关信息,且带有反光效果,夜晚具有可见性。通常采用轻质、易碎、耐用的材料,以保证不会对车辆造成危险。
4.线形诱导标:安装在道路弯道外侧,帮助驾驶员获取弯道转向信息。
5.警告标志和限速标志:警告标志可以让驾驶员预知前方道路危险信息,给驾驶员安全驾驶指引。限速标志给出了前方路段(如弯道路段)的安全驾驶速度。
(十五)增设交叉口专用标志标线
在交叉口需要有完整的交通标志标线来引导驾驶员,为驾驶员传递操作信息。如果驾驶员驶入交叉口之前没有意识到前方存在交叉口,则对于行车是极为不利的,而标线不清晰也会导致驾驶员错过有用的信息,导致交通事故。
可以通过施划交通标线、设置交通标志、交通导流岛、交通照明等方式来增加交叉口的行车安全性。标线不良(如磨损不清晰、缺失等)处理较为简单且成本低,交通标志的设置成本也较低,在某些事故易发的交叉口,设置标志标线尤为重要。导流岛可设置在交叉口的引道处,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还可以起到保护过街行人的作用。交叉口范围内的照明也应进行综合考虑。
(十六)设置信号灯控制
大多数的交通事故发生在道路交叉口,而设置交通信号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交通灯的信号时长可以根据交通需求进行设定,多个交叉口之间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协同配时。
不合理的交叉口信号配时会导致信号周期时间过长,无法达到最大的交叉口通行能力,这会导致车辆长时间的延误和驾驶员的不耐烦,从而增加事故风险。
(十七)改建为立体交叉
大多数交通事故发生在平面交叉口,而消除平交口交通冲突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不同方向的车流分配到不同的空间内,将平面交叉口改建为立体交叉。
互通式立交造价昂贵,往往作为高速公路的一部分同步建造。而在交通量较大的普通公路上,为了保证交通安全,有时也会修建立体交叉。
(十八)改建为环形交叉
环形交叉口是圍绕中心环岛的单行道路组成的交叉口,进入环岛的车辆需要根据标志标线让已在环岛内的车辆优先通行。环形交叉口不易造成交通拥堵,有助于提高安全性,且与信号交叉口相比需要较少的维护费用。适用于交通量不大的郊区道路。
几何线形设计对环形交叉口的安全至关重要,环形交叉口基本上可以消除通常严重的直行、左转(或右转)垂直相撞和迎面相撞。
(十九)修改道路平面线形
当驾驶员以较高速度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行驶时,很可能会发生危险。为了提高行车安全性,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修改道路的平面线形:增大圆曲线半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优化复合曲线或者增加弯道路段的超高。
可以通过调整交叉口引道的平面线形,来增加交叉口视距和降低引道行车速度。
(二十)修改道路纵面线形
道路纵面线形的变化通常与迎面相撞、交叉口事故和超车事故相关。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修改纵面线形:
1.降低坡度,大货车长时间下坡时易导致制动失灵,而长时间爬坡行驶时速度较慢,导致超车事故或者交通拥堵。
2.为了保障视距,应增大凸型竖曲线半径。
3.凹形竖曲线底部不利于排水,易产生安全隐患。
4.交叉口的引道纵断面应能够满足车辆进入交叉口视距的要求。
5.当改造道路纵断面费用较大时,可选择新建道路。
(二十一)优化中央分隔带开口
中央分隔带开口指在分隔的行车道之间设置的一段开口,以便车辆在中央分隔带两侧掉头行驶。可以通过设置加减速车道来优化中央分隔带开口,车辆可以在减速车道驶离主线交通流进而掉头,在加速车道上直行汇入主线交通流。降低车辆在中央分隔带开口掉头时发生事故的风险。
(二十二)限制或减少道路接入点
虽然连接功能是道路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道路的交叉口密度过大已成为道路安全问题。对于这些位置,可能需要将这些接入点优化为通往主要道路的单一接入点,减少主路行车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限制或减少道路接入点:
1.增设辅助车道,先将不同次要道路上的交通流汇入辅助车道,再将辅助车道车流汇入主要道路。
2.取消与主要道路的小型交叉口,将小型交叉口的车辆先汇入大型交叉口所在道路,再由大交叉口汇入主路。
(二十三)安装路侧护栏
安装路侧护栏的目的是改变车辆撞击的方向、削减车辆撞击能量,且撞击护栏的事故严重性要低于撞击路侧危险的严重性。护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1.柔性护栏是一种具有较大缓冲能力的韧性护栏结构。缆索护栏是其主要代表形式,由数根施加初拉力的缆索固定于端柱上而组成钢缆结构,主要依靠缆索的拉应力来抵抗车辆的碰撞荷载、吸收碰撞能量。
2.半刚性护栏是一种连续的梁柱式护栏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波形梁护栏是其主要代表形式,由相互拼接的波纹状钢板和立柱构成连续梁柱结构,利用土基、立柱、波纹状钢板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并迫使失控车辆改变方向。
3.刚性护栏是一种基本不变形的护栏结构。混凝土护栏是其主要代表形式,由一定形状的混凝土块相互连接而组成墙式结构,通过失控车辆碰撞后爬高并转向来吸收碰撞能量。
(二十四)安装中央分隔带护栏
中央分隔带护栏在物理上隔离了对向交通流,并且防止行驶车辆进入对向行车道。中央分隔带护栏也可以改变车辆的撞击方向,削弱车辆的撞击能量。详细可见路侧护栏的介绍。
(二十五)安装路灯
路灯可以在光线不足时为驾驶员提供照明。
1.道路中段照明:能够为道路线形、路缘石、安全设施、路面状况、非机动车使用者等提供亮度,引导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道路的主线、匝道、分合流区、夜间交通量大的路段均需要安装照明。
2.交叉口照明:交叉口照明可以帮助驾驶员导航,辨认行车方向及对向来车,可以有效减少夜间交通事故。信号交叉口及环形交叉口均应该提供照明。
3.人行横道照明:有助于驾驶员看清人行横道及行人,可以有效防止夜间人行道的安全事故隐患。
(二十六)设置震动带
震动带有很多类型,可以通过在路面上切割凹槽或者增加塑形突起来产生。
1.横向震动带,提醒驾驶员前方道路危险情况(如弯道、交叉口或者人行横道)。在驾驶员长时间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横向震动带是一种有效的提醒方式。
2.纵向震动带(也称突起型路标或者隆声带),车辆驶入路侧震动带时驾驶员便会感觉到震动与声音,可以提醒驾驶员已经偏离行车道,可以对驾驶员进行有效提醒。
3.震动隆起型中心线和柔性隔离柱:震动隆起型中心线与道路标线相结合,可以防止车辆越过道路中心线与对面车辆发生碰撞。柔性隔离柱也可用于道路中线隔离对向车流,降低了对向车辆迎面相撞的概率。
(二十七)增加路面抗滑性能
车辆经常会因侧滑失控(尤其是路面湿滑的情况下)导致交通事故,应特别注意在车辆制动次数较多的区域(如交叉口、人行横道前、弯道路段)道路表面的抗滑性能。可通过以下措施对抗滑性能较差的路面进行改造:
1.再纹理化处理:这种方法包括对现有路面进行机械处理,以增加其摩擦性。通常涉及到从路面上去除部分材料,使路面纹理化。
2.对路面进行处理:这些措施包括成本相对较低的薄层表面处理方法,不仅可以改善路面结构和抗滑性能,还可以密封路面,防止渗水和路面的老化。例如:在路面上喷洒稀浆封层、铺设高磨耗集料碎石、采用硬度较高的集料、采用热塑性较好的沥青等措施。
(二十八)保障视距
视距不足会导致缩短驾驶员反应时间、增加停车距离,对行车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行人和自行车使用者较多的道路上,视距尤为重要。
当道路视距不足时,应通过清除视距遮挡物或者调整线形来整改。例如,移除在平曲线路段内侧的树木或者遮挡边坡来提高弯道内侧的视距,还应考虑中央分隔带护栏的位置与高度对视距的影响。
如果仅通过移除障碍物无法保障足够的视距,则需要对道路纵断面凸型竖曲线、平面弯道圆曲线半径等参数进行调整,相关信息参见“调整平面线形”和“调整纵面线形”措施部分。
(二十九)增加人行横道标志
大多数的机动车-行人事故发生在行人横穿道路时,相关交通标志可以减少安全隐患。
无预告标志的人行横道通常仅有“斑马线”,在许多地方,机动车驾驶员不会礼让行人,此时人行横道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无预告标志的人行横道仅适用于交通量较少和行车速度较低的情况。
为了提高人行横道的安全性,可以在交叉口设置相关安全设施,包括交通岛、警告标志和标线、照明和闪光灯。
(三十)增加行人护栏
行人护栏可以安装在路侧或者中央分隔带内,以避免行人进入行车道,减少机动车辆和行人之间的冲突。护栏通常引导行人到达交叉口过街,避免横穿道路。
(三十一)设置人行道
可以通过设置人行道,将行人与机動车分离开来保障交通安全。农村道路可将人行道设置在路侧或者路肩,通过排水沟或其他设施与行车道分开。另外,在行人穿越道路较多路段需要设置人行横道。
(三十二)设置行人过街交通岛
行人在交通流较大的道路上一次穿越道路可能非常困难,当行人具有过街需求且数量不大时,可以通过设置交通岛来帮助行人安全穿越道路。
行人过街交通岛通常为设置在多车道道路上突起的中央隔离岛,为行人提供安全等待的空间,使行人每一次穿过一个行车方向的道路。行人过街交通岛可以和无标志人行横道结合使用。
(三十三)在人行横道处安装信号灯
信号灯适用于大量的行人交通过街路段,可以有效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在信号灯改变之前,应合理考虑行人通行时间需求,对信号灯进行计时显示,以使行人有足够的时间通过。
(三十四)修建过街立体交叉
修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立体交叉可以有效的将行人与机动车分离开,在设置交通信号灯会导致交通拥堵或交通事故的区域,可以采用立体交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立体交叉减少了行人交通事故,但是也存在造价高、使用不便、易受雨水影响、需要经常维护等缺点。
(三十五)改进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口
公路与铁路交叉口在以下情况下存在安全隐患:
1.信号灯或者前方铁路辨识度不良。
2.交叉口交通管制不良。
3.交通量过大导致车辆在铁路上拥堵。
4.行人防护设施不足。
5.路面养护不良。
6.信号灯距离铁路过近。
平交道口可以通过以下技术进行改进:
1.通过设置标志标线来给驾驶员提示。
2.通过闪光灯与声音(结合路面标志标线)来警告驾驶员前方危险。
3.通过设置道路与铁路之间的隔离栅栏、行人通道、电动吊杆等也可以有效预防交通事故。
4.立体交叉是保障交通安全的最有效选择,但造价较高。
5.通过修改道路线形来保障交叉口良好的视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