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机器》组合式戏剧: 影射现实的大胆拼贴

2019-06-20 07:52李高华杨洺
牡丹 2019年17期
关键词:奥菲利哈姆雷特米勒

李高华 杨洺

海纳·米勒是德国有名且争议不断的戏剧家,他的戏剧作品大多坚持表达个人的政治立场,反映社会现实。《哈姆雷特机器》是他的代表作,仅有三千字的剧本,戏剧形式却极具创新性,组合式的大胆拼贴,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现实。本文从戏剧文本出发,分析这种组合式戏剧形式的独特之处。

海纳·米勒出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一生经历他自述认为的“专制政权统治”(纳粹和东德)的两大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米勒却不愿意逃离,而是不断试图在富有冲击力的社会现实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因此,米勒的戏剧创作充斥着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反思,也表达了他对于原罪与人性的思考。

1951年,米勒第一次在《战斗》中尝试组合式戏剧。《战斗》共由五个故事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关联性,却一针见血地表现了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人性在暴政下逐渐变得丑恶,战争使人们变得自私自利,可怕至极。组合式的戏剧形式在《哈姆雷特机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哈姆雷特机器》将文本与社会现实完美地拼贴在一起。《哈姆雷特机器》和《战斗》一样都是组合式戏剧,然而两者在风格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战斗》中每一场都有着各自的故事情节,有前因后果,但《哈姆雷特机器》是一个几乎没有故事情节的戏剧作品。

第一场,哈姆雷特出现在国家的葬礼上,他拿着斧头敲碎了国王的棺材,并把尸体分给人们吃,他把身为新娘的母亲骂作妓女,并表示要吃了奥菲利亚的心。第二场的主角是奥菲利亚,她疯狂自残且困窘,并提到她的心是一个时钟,与上一场哈姆雷特要吃奥菲利亚的心形成呼应。第三场,奥菲利亚与哈姆雷特相遇,奥菲利亚一副妓女装扮,她勾引哈姆雷特,跳起了脱衣舞,并询问哈姆雷特是否要吃她的心,在此,心已是出现过三次的元素,但哈姆雷特的回答出人意料,他答非所问,说希望自己变成女人。奥菲利亚为他穿衣打扮,扮成女装后的哈姆雷特与天使跳舞。第四场,哈姆雷特以一个演员的身份选择罢演,舞台布景变换,摆上了电视和冰箱,在这一场中,他提到了政治暴动等慌乱场面,随后表示,他想变成一台机器。最后一场,遍体鳞伤的奥菲利亚被两个男人捆绑在轮椅上,她想拿起刀反抗,但最终还是静止不动了。

在《哈姆雷特机器》中,米勒完全颠覆了莎士比亚的原文本,他在创作中将《哈姆雷特机器》与原文本《哈姆雷特》的关联性展现得微乎其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米勒借用了《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对《哈姆雷特》中每个角色都进行了翻天覆地的解构。虽然在基本形式上《哈姆雷特机器》这部作品将原本的长篇浓缩成了最后的三千字,但是简短的剧本中每一句台词都是精华,反映了米勒对于当时各种历史事件的理解。从《哈姆雷特机器》中可以看出米勒对布莱希特的继承与发展,米勒保留了布莱希特对于政治的表达和戏剧理论中的间离。《哈姆雷特机器》将《哈姆雷特》这一经典文本中的正面角色赋予了黑暗色彩,这也展现了米勒的观点,没有什么是真正干干净净的,即使是哈姆雷特这样的英雄也有残暴肮脏的一面。

米勒通过《哈姆雷特机器》诉说他对当时社会政治事件的态度。同时,他通过这种组合式的戏剧形式,表达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有人批评米勒,认为《哈姆雷特机器》这部作品晦涩难懂,过于悲观主义,但是从米勒的角度上看,他相对客观和冷静,怜悯人民。

例如,原文本中纯洁善良的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机器》中变成了一个淫荡的妓女,第二幕中详细描写了奥菲利亚的状态,她遭到监禁,伤痕累累,曾想过自杀,并形容自己的心是一个时钟。战争中,柏林成了一个由女人孤守的城市。随着获胜的苏联军队步步紧逼,她们的战争才刚刚开始。1945年4月,苏军长驱直入攻进柏林,在攻占一条又一条街区时,他们开始掠夺自认为理所应当的战利品,那就是柏林的女人们。1945年春天,成百上千的妇女被苏军士兵玷污,遭受迫害的准确人数至今无人得知。

因此,《哈姆雷特机器》中奥菲利亚的淫荡表现,并非原本的她,女人们在战争中被玷污,痛苦的记忆在那一代柏林妇女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当时一些年轻女性用煤灰和泥土把自己抹脏,好讓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年轻漂亮,《哈姆雷特机器》的最后一幕,两个身穿白大褂的男人把轮椅上的奥菲利亚从头到脚包裹起来,她说“以受害者的名义,我把体内残留的所有精液射出”。这样的场景与台词,可以理解为是战争中遭到强暴的妇女的一种映射,她们作为受害者,孤立无援,在强壮男人的控制下无法反抗。但米勒所描写的奥菲利亚并未就此顺从,她提到要把乳汁变成致命的毒汁射出,说“当她带着屠刀走进你们的卧室,你们就知道什么是真理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奥菲利亚心怀恨意,并想要奋起反抗,毒汁、屠刀就是她复仇的工具,但结局是奥菲利亚最终静止不动,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即使想站起来反抗也无济于事,她们已经完全丧失站起来的力气,内心的恨久久无法消散。虽然这类组合式的戏剧每一场之间不存在特别的关联,但《哈姆雷特机器》与《战斗》的内容不同,《战斗》是由多个独立故事组成,《哈姆雷特机器》中的各个角色均来自原文本《哈姆雷特》,因此每一场之间都有着微妙的联系,观众可以从每场角色的情绪起伏中看出戏剧线的波动。

总的来说,海纳·米勒认为,这种组合的戏剧形式对于创作者和观众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整体而言,《哈姆雷特机器》着实震撼且盛大,在短短的三千字中,涵盖了古典、现代、超现实等多种元素,台词富有诗意和激情,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有人认为,《哈姆雷特机器》这样的戏剧作品晦涩难懂,没有条理性。然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哈姆雷特机器》这部作品,人们不仅能看出米勒对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射,也能看出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性的不断反思。可以说《哈姆雷特机器》中组合式的戏剧形式为作品注入了独一无二的能量,不仅展现了米勒独特的创作风格,更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更为强烈地使观众感受到蕴含在戏剧背后的丰富思想和强烈的创作意图。同时,这种独特的蒙太奇形式也为之后戏剧家的创作带来了许多启发,开拓了新的方向。

(吉林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高华(1970-),女,山东巨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奥菲利哈姆雷特米勒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大班科学活动: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
解读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