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原因及对策浅析

2019-06-20 08:25王温馨
青年时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读书无用教育资源读书

王温馨

摘 要:“读书无用论”为何会再次卷土重来?这是值得我们探索其原因的问题。新“读书无用论”是否成立与经济条件、“读书观”有关,也会受到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费用、增加农民收入、树立正确“读书观”、缓解就业难问题、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才能缓解新“读书无用论”,促进社会上好读书良好风气的形成。

关键词:“读书无用论”;新“读书无用论”;对策

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历来被人们置于神圣的地位之上。“读书”绝非字面意思的对于书本的阅读,其指称从广义的整个人类经验传递活动到狭义的学校教育①。很多人因为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老百姓对于读书有着特别的情愫。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出现了对读书的质疑,近代以来更是产生了三次“读书无用论”浪潮。

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大众的反思。到底是何种原因使部分大众的思想从“知识改变命运”转变到“读书无用论”呢?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根源并希望提出笔者关于缓解新“读书无用论”现象的应对措施,以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

一、三次“读书无用论”浪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次产生了三次“读书无用论”浪潮。第一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学校停课以及学生停学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知识分子被贬成“臭老九”,成为被批斗的对象。受到当时的政治因素以及社會氛围的影响,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地向老百姓传递着知识无用的思想,但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1160万考生便可看出知识在老百姓心中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次“读书无用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受到“允许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影响,很多没有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又没有稳定工作的人抓住了时代机遇并开始步入个体户的行列,他们用丰厚的收入向社会证明了通过做生意等渠道也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读书无用论”再次被推向高潮。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即新“读书无用论”,萌芽于农村,继而席卷于整个社会。很多人尤其是农村底层劳动人民由于受到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的制约,不能使自己的儿女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没有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学生便另辟蹊径,走上了其他发家致富的道路。部分人通过努力也获得了和大学生差不多的工资等,这一现象对很多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认为,不读书在可以节省高昂学费的同时又能够多获得好几年的工作薪酬,这无疑是更加划算的。新“读书无用论”便卷土重来。

以上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三次“读书无用论”浪潮。在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今社会,本是需要大量人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时代,但“读书无用论”浪潮却又一次卷土重来。隐藏于此现象背后的种种原因的确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新“读书无用论”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原因

为何“读书无用论”会一次又一次地卷土重来,隐藏于其后的到底是何种因素?笔者试图以目前的社会背景为大前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负担不起子女的教育费用

新华社一项调查显示,大学学费10年上涨20倍,而同期国民收入增长不到4倍。另有数据显示,一个本科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纯收入。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是远远跟不上大学学费的上涨速度的,何况培养一名学生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初高中再到大学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农村经济条件呈现劣势,因此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制约而负担不起子女的教育费用的情况多出现在农村地区。

即使一对农村父母竭尽所能将自己的子女供到高中毕业,在高昂的大学学费面前也只能望而却步。在残酷现实的重压下,即使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也只能含泪走上打工的道路。更有甚者,很多农村父母根本不能负担起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初高中教育的费用。那么,他们也只能给孩子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从而使自己的孩子过早地走上赚钱养家的道路,以减轻父母及家庭的压力。

因此,经济因素是导致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产生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重要原因。

(二)功利“读书观”作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人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时,便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将来的回报问题,如薪酬等。但是现实表明近几年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很多高校毕业生还面临着找不到工作以及薪酬低甚至零薪酬的状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家长意识到对子女进行了十几年的教育投资,最终换来的却是找不到工作以及薪酬极低的风险,因此他们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家长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将“读书”即接受教育看成了一种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功利“读书观”在他们心里作祟。他们原本以为接受教育最终会换来高收益的工作等,但是现实表明接受教育后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便开始宣扬“读书无用”思想。

但笔者认为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偏颇的,“读书”不应该被附上经济色彩。“读书”可以起到提高修养、培养高尚品格的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这般道理。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在看待问题、进行人际交往以及开展社会活动时的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即使没有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他们也获得了良好的修养、养成了优秀的品格,这也是他们人生路上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所以,功利“读书观”作祟也是影响部分大众产生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之一。

(三)流动性导致的选择多样化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它是社会开放的重要标志②。如果流动后的社会位置高于流动前的社会位置,那么这就是向上流动,反之则是向下流动,“知识改变命运”便是很典型的向上流动的例子。随着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社会流动现象急剧增加。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专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读书”不再是人们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的唯一途径。随之而来的便是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很好地实现了向上流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知识改变命运”就显得格外苍白无力,经济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实现社会流动、提高社会地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遇,“读书”便显得没那么重要。因此,新“读书无用论”便在社会上盛行起来。

(四)社会分层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随着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社会分工趋势也更加明显,社会分工后的不同行业或职业的重要性和技术性程度便有所区别,从而使在这些不同行业或职业工作的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乃至社会地位有了高低之分,这便形成了社会分层。那么处于不同阶层上的人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也具有较大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他们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占据了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城市的孩子可能一出生就有很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外教等优势资源都为城市学生开拓视野、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来说便显得较为匮乏。对农村孩子来说,正常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都有可能受到路途遥远、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拥有其他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奢望。

城乡教育资源的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产生影响。那么农村父母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因为这与他们在经济以及时间上的投入是不成正比的。因此,社会分层所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便成为引起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之一。

三、缓解新“读书无用论”的应对措施

新“读书无用论”对于部分大众的思想以及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时代,只有在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缓解新“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的现象,才能使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一)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高等教育费用的猛涨也是导致很多人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产生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之一。虽然,我国目前大部分人民已经脱贫,但是仍然有部分人被甩在后面,整日挣扎在温饱线上,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负担起孩子接受教育的费用。笔者认为,政府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通过各种政策方面的扶持来合理控制高等教育的费用并对贫困家庭子女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等,这样就基本打消了他们对高昂费用的顾虑,使很多寒门学子不再因为费用高昂而在高等教育面前望而却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子的思想修养以及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会有所缓解。

合理控制高等教育费用是政府可以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产生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所在,只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原因,新“读书无用论”才有可能得到大大缓解。

(二)引导大众树立正确“读书观”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读书”被贴上了功利性的标签,很多人希望通过“读书”获得高收益并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但是当“读书”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时,读书就在很多人心里变得无用起来。但是“读书”不仅仅能起到获得经济收益等功利性的作用,“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人的修养、品性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我们不能仅仅用所谓的经济收入等来衡量“读书”是否有用,这是极不合理的。尤其在当今的知识社会,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社会主流媒体应该肩负起引导大众形成正确“读书”风气的社会责任,通过大众传媒等各种途径向大众普及“读书”的积极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好读书的良好风尚,从而使人们对“读书”形成较为准确的认识。形成正确“读书观”的大众也会对于“读书”最终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期望值变小,那么新“读书无用论”便会不攻自破。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目前,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正是因为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逐年走低,才使部分大众有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这才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思想。

要想缓解新“读书无用论”,高校以及社会就应该尽己所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笔者看来,政府应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采取一定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一套就业机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对高校而言,不仅要承担起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重任,还应该在就业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比如高校可以在毕业季举办大学生就业指导座谈会等,为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此外,高校也可以和部分企业形成合作关系等,可以将优秀的毕业生推荐给相关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有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能使部分大众充分意识到“读书”的显性作用,从而有效缓解社会上新“读书无用论”思想。

(四)大力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在我国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城市的经济水平都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之间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也显现出了差距。北京、上海及西安等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其他城市较为丰富,这些城市的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受到教育资源分配较不均衡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处于教育资源不丰富城市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新“读书无用论”便由此产生。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之间的差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且表现得更为明显。国家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从而扩大了城乡二元差距,使得二元社会结构差异更加明显。那么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分布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的发展程度也受到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的占有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很多农村父母认为“读书”也换不来好成绩,进而形成新“读书无用论”。

政府应该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不断缩小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努力促进各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得到改善,为莘莘学子营造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于他们接受高质量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教育水平的协调发展。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在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时,新“读书无用论”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虽然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新“读书无用论”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但笔者认为,只要政府、学校以及社会齐心协力,共同采取相关措施,新“读书无用论”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大众的综合素质也会有所提高。

注释:

①《发展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93頁.

②《发展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21页.

参考文献:

[1]邓飞.“新读书无用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7(8).

[2]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卢玲.“新读书无用论农村教育观出现的原因探析及对策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4]王瑜,秦洋.“新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J].工人日报,2013(2).

[5]刘宇红,程成.“新读书无用论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2(5).

[6]甘燕,刘海燕.“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J].争鸣广角,2011(6).

[7]邹云.“浅析新读书无用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猜你喜欢
读书无用教育资源读书
我爱读书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不是读书无用 而是你无用
我们一起读书吧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读书为了什么
读书无用吗?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