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网络文学社群情感互动机制研究

2019-06-20 08:25张隽
青年时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柯林斯网络文学社群

张隽

摘 要:网络虚拟社区是网络文学粉丝的聚集地,借助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网络文学粉丝的情感互动及效果,发现对于网络文学的粉丝而言,阅读网络文学不仅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同时也是他们寄托情感进行社会交往的载体。网络文学的粉丝借助互联网通过互动仪式集结成社群,在互动仪式中产生文化符号,分享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

關键字:互动仪式链; 网络文学; 虚拟社区

一、引言:网络文学与粉丝经济

迅捷的网络为用户表达和传递观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读者作为网络文学的消费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作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创造和发表文本或观点。作者与读者的身份界限逐渐模糊,读者对作品“无偿”的分析、解读和分享以及由作品衍生的“二次创作”,都成为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商品的附加的组成部分。连载式生产的网络文学和投票、打榜等一系列互动方式,加强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使得一部分喜爱作品的读者转化为作者的粉丝。用户在网络中进行的互动,其本质都可以视为是符号活动,而粉丝群体则善于将这些符号在粉丝社群中进行传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产及流通体系的文化形式。本文将借助互动仪式链的理论,分析网络文学社群的情感互动机制。

二、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2003年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的理论。柯林斯特别强调情感的重要意义,把情感看作是互动仪式链的核心组成要素和结果。高度的情感能量展现了个体对社会互动充满了热情和自信,使得个体对群体具有高度的仪式团结的热忱。人们可以通过互动仪式增进情感能量,发展出积极的情感,从而衍生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形成群体共鸣,再将其符号化形成群体共有的规则。在此基础上,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的理论模型。

互动仪式链的模型有四个主要的起始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场所,他们有意或者无意间,能够通过身体在场对彼此产生影响;2.互动仪式链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参与者知道谁在参与互动,谁是被排除在外的;3.参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者对象身上,分享共同的关注焦点;4.参与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当这些参与要素互相影响,并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参与者会产生如下影响:1.群体团结,参与者感受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份子;2.个人的情感能量(Emotion Energy,简称EE),会让参与者感到自信、兴奋、充满热情和上进的感觉;3.代表群体的符号,标志、文字、姿势等可以彰显群体身份的代表物;4.道德感,群体成员主动维护群体中的正义感,维护群体的代表物,防止群体规则受到侵害。[1](86-87)

三、网络文学社群的情感互动机制

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中,互动仪式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社交互动的过程,充满了符号和情感两大要素的生产和传播。当网络文学的粉丝群体在文学网站购买并阅读作品,形成了共同感兴趣的情感关注焦点,网文的粉丝们在互动仪式中激发身份认同,创造出该社群所独有的符号获得情感的满足,使得他们更加活跃的参与与网络文学相关的互动仪式之中。

(一)互联网实现虚拟的“身体共在”

共同在场这是虚拟仪式链构建的必要条件之一,智能设备与互联网为网络文学社群实现“身体在场”构建了一个虚拟空间。“一切技术是感觉器官和官能的分离,分离的封闭系统用一种变形的力量重新进入我们的感知。”[2]互联网虚拟社区为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提供了相互连接的机会,成员在互相分享信息的过程中建立联系和信任拓展了社会交往的边界,为用户营造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用户同在感,最终完成情感能量的聚集。

网络文学粉丝社群的主要汇集空间在微博、QQ和贴吧,这三个平台具有典型的“弱纽带”的特征。尽管阅读是一项私人化的运动,它由个体独立完成,但是在阅读前后任然会使读者产生交流以及情感表达的需求。以女性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为例,它在版头设置了晋江论坛,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更直接的交流平台。晋江论坛设置了作家专栏,供读者聚集探讨,读者们在开放式的论坛中可以选择匿名身份或者设置固定的昵称代表自己的身份,话题也从与网络文学以及作者相关,拓展到家庭、宠物等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话题范围的拓展反映了读者在对网络文学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情感,在虚拟社区中显现出社交的需求。巴斯从族群内外的差异的角度强调了设定边界在实现族群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族群成员间的认同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并强化的,群体内与群体外的差异加强了群体内的一致性。从对网络文学的探讨出发,到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讨论,都是群体内部成员的观念和看法相互冲击碰撞乃至逐渐调和,情感互相传递,形成观念想通的网络虚拟群体的过程。在晋江文学城的顶部,设置了醒目的公告栏,这给予了粉丝向自己喜爱的作者或作品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一旦登上公告栏,意味着自己发表的内容可以被所有进入晋江文学城的用户看到,例如用户“冬泉火酒对作者郑小陌说:“能看到这篇文真是太好了,结局太美好像童话一样,一路走来辛苦了”。”在赛博空间,人们对于话语权的争夺不再受到现实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只要足够活跃、能够输出可以引起关注的内容甚至花费少量的金钱,就可以引起他人的关注。

(二)虚拟社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

萨拉·桑顿在他所著的《俱乐部文化:音乐、媒介与亚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亚文化资本”的概念。在他看来亚文化资本可以通过形式而具体化,“亚文化群体使用(但并非滥用)着最近的行话和装扮,亚文化资本也就以“内行”的形式被具体化了”。[3]网络文学的阅读帮助读者找到了身份认同的情感归属,阅读本质上是由兴趣爱好而引发的娱乐行为,互联网帮助读者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使他们得以与共同爱好的人相互联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了以共同的阅读偏好作为身份符号的网络文学粉丝社群。愉悦的阅读体验和与同好交流都能够为网文的粉丝群体带来一种成员身份感,使之产生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进而使他们自发地组成以网文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组织。

互联网为读者提供了个性展示的平台,不同的网文粉丝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个性的呈现方式,但是总体上以表情包、网络段子和某种仪式性活动等可以供群体共同使用的符号为主。例如南派三叔在其所做的《盗墓笔记》中写到2015年是主人公吴邪前往长白山接替另一主角張起灵出山的日子,于是在书中约定的8月17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稻米”自发来到长白山“迎接”张起灵归来。“稻米”们自发换上写有“十年之约,吾王归来”的头像,表达对于书中人物的思念和感情。尽管永远不可能见到书中描写的人物在现实中出现,但是粉丝们至今坚守“雪落长白十三载”,期盼着书中人物能够归来。“十年之约”也成了“稻米”们的群体符号,当《盗墓笔记》的粉丝以及读者以外的人使用这个符号去指代其他人时,则会引起“稻米”们的群体围攻。最典型的当属2018年演唱组合TFboys的粉丝在组合五周年之际打出“十年之约”的口号,表达对偶像的期待,这引起了“稻米”们的严重不满,蔓延成了又一场网络口水战。这也体现了虚拟社群对于局外人的排斥。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认同是一个主体问题,即主体在特定环境以及文化关系中的自我确认和关系定位,是有关于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与追问。”网络文学粉丝社群认同包含着情感的因素,成员为自己作为社群的一员感到骄傲,积极主动的维护社群中的规则,当不遵守规则的人出现,群体成员会对其产生排斥。同时,成员会积极响应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呼吁以及参与各种线上线下活动。

(三)共同关注引发情绪共享

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态度,像他人一样扮演自我态度。高度的相互关注与高度的情感联系这也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机制。对于网络文学的读者而言,他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他们喜爱的作者以及作品,由于读者之间的身份认同和符号的关联,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互相关注、评论、发帖以及跟帖等行为都为粉丝们带来一些情感能量,促使他们进一步的行动。写作同人文、创作漫画、表情包、写读后感都是网文粉丝常见的感情传递方式。由于网络文学的粉丝群体本质上是由一些具有独特爱好的个体组成的,当成员进行一些具体的活动例如网络骂战、人肉搜索的活动的时候,群体的集体情感会更加强烈。例如一名中学女老师因为评价作者墨香铜臭的作品《魔道祖师》文笔不佳而遭到大范围的人肉搜索,这直接导致了《魔道祖师》这一作品在文学网站上下架。

柯林斯认为现实中的群体团结是暂时的或者说微弱的,因为每次参与活动的人是不一样的,即使创造了共同的符号,由于群体成员间基本处于陌生状态,共同体也只能是短暂的、易变的。而网络文学虚拟社群则不然。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群体成员在交往之初就强调的是精神而非身体的同在,群体中创造的符号不仅作为互动仪式链的一个环节,同时也会被成员应用到现实生活中。[4]

四、总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到4.06亿,占网民总体的48.9%。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休闲娱乐乃至社交的重要依托。本文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对网络文学粉丝群体的情感互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网络文学消费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改变,网络文学的读者通过互联网参与,开始以“追星”的方式追捧网络文学作者或者作品。对于网络文学的粉丝而言,阅读网络文学不仅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同时也是他们寄托情感进行社会交往的载体。网络文学的粉丝借助互联网通过互动仪式集结成社群,在互动仪式中产生文化符号,分享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存在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林聚任,王丽君,译.[美] 兰德尔·柯林斯 . 互动仪式链[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36.

[2](加拿大)梅蒂·莫利纳罗等,编. 何道宽,仲冬,译.《麦克卢汉书简》.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327 页.

[3] Sarah Thorntom. Club Cultures: Music,Media and Subcultural Capital. London: Policy Press. 2003: 27

[4] 吴迪,严三九.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3):17-20.

猜你喜欢
柯林斯网络文学社群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