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翠
摘 要:《愚公移山》中,“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用作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作“连…都…”“竟然”“简直”这一意义时,究竟读“céng”,还是读“zēng”?
关键词:“曾” 读音 释义 辨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01
《愚公移山》中“曾”字出现三次:①“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如太行、王屋何?”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精彩的对话中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和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反复咀嚼这些对话,其中的“曾”字读音有深意。课文注释中仅有语义:“曾,用在否定句前,加強否定语气”。
查《现代汉语词典》:“曾”(1)读“céng”,曾经,副词,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元稹诗《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2)读“zēng”,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祖。(3)通“增”。《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益其所不能”。显然,这几中文义在文中是不匹配的。
一位同事在帮助儿子完成作业时,查了《百度》:1.“曾” 读“zēng”(1)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2)古同“增”,增加;(3)副词,乃,竟然,简直。如:明.魏学洢《核舟记》:“长曾不盈寸”;《战国策.赵策》:“曾不能疾走”。2.读“céng”(1)尝,表示从前经历过;(2)形容词,古同“层”。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何乐土、敖镜浩等编写):读“céng”1.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可翻译为“曾经”;“曾”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未”时,表示事实没有发生过,可译作“没有”;“曾”前面加上疑问副词“何”时,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哪有过”、“哪曾”。如:①《苏东坡全集.后赤壁赋》:“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时间才过了不久,而山河却不能在辨认了。②《梦溪笔谈.辩证一》:“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到现在仍沿用旧的名称,没有纠正过来。③《文选.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回忆)我们往昔相处游玩,出行时车轿相连,休息时席位相接,哪曾有过一会儿分离?2.表示事实出人意外或已经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作“竟然”、“简直”等;表示否定时,位于否定副词“不”、“未”或其他副词前面。如:①《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我以为你是问的别人,竟是问由和求啊!②《古文观止.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非常愉快、满足,简直忘记了老年将要来到。③《文选.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尽管风光确实美好,却不是我的故乡,哪里值得我稍加停留?
联系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第二种解释可以讲得通。即: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他(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简直连魁父的小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况且(那么多)土石放置于哪里?”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河曲智叟讥笑着制止他(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着你残余的岁月、年迈的力量,简直连山上的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③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北山愚公长长叹一口气说“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简直连寡妇小孩都不如。”
又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出版社,1978年3月):1.“曾” 读“zēng”,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如“?祖”、“?孙”2.读“cé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作“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3.读“céng”,曾经。李白《猛虎行》:“肖何曾作沛中吏”。
再查《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王力校订)“曾”读“céng”与否定副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曾不能”略等于“连…都不能”。
由此可见,“曾” ,用作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作“连…都…”“竟然”“简直”这一意义只有现在的《百度》读“zēng”;传统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中都读“céng”。课文中与否定副词“不能”、“不若”连用,也应该读“céng”,第一次“其妻献疑”表示关心、忧患。讲真话,提问题,提醒众人移山的困难,是为了设法克服困难;第二次“河曲智叟笑而止”表示嘲笑、讥讽,自作聪明,严厉的责备,十足的轻视。有意挖苦、嘲笑愚公无能。其观点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第三次是愚公对智叟的反驳,其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子子孙孙吾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展示了愚公长远的发展目光和移山坚定不移的决心。文中两人名字对举:愚公不“愚”——大智若愚,他的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感动了天地,取得了胜利;智叟不“智”——鼠目寸光,他过低估计人的力量,是个懒汉懦夫。
这一经典的励志寓言告诉我们:只有树立雄心壮志,立下宏伟誓愿,不懈奋斗,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是中国人民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今天还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仔细品读,字里行间,语气语调,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