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9-06-20 01:15蒋瑛
商情 2019年1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蒋瑛

【摘要】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不仅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更重要的是将母语文化传播出去。而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则过多强调西方文化的输入,忽视了中国中华的传承,最终导致大学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通过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本国文化素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 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兼顾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2007版)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因此,在这一指导方针下如何在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前提下,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以满足跨文化的需求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并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就是强调了文化、尤其是本国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充当着将“中国故事”讲到国际的先锋,更为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讲故事人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大学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教育界普遍认同教学是一种“高度的认知行为”(Freeman,1996:353),大学课堂中教师所传递出的教学信念和课堂实践教学相互影响,互为“共生”关系。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堂中对于本国文化的自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课堂实践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讲解和传播,并最终影响到学生对于本国文化“文化自信”;最后,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通识课程,也就是说除了英语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都要修读的课程,受众面相交其他任何课程而言都要广很多。这更加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只有在了解了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自信”现状,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或者解决的措施,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国际讲故事人提供建议。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

(一)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学不好英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接触到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因此他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这一环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教材的选取方面。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教材多引进国外原版或是摘选国外原文。有学者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4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4篇阅读教材中关于西方国家文化的相关资料高达44篇,而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资料仅为4篇(林碧玲,2014)。在这样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学生在无形中更多地接触到的是对于西方传统文化,包括西方价值观,传统节日、习俗、礼仪。在这样被西方文化浸润式的熏陶下,学生甚至会对中西方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进而对自己的母语文化产生自卑而至厌倦、抵触。

除了教材的因素之外,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都会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自信的情况产生影响。以笔者所在的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目前学校大学英语教学选取的教材是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该教材中的文章均选自英语原文,文体多样,语言优美,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然而由于教师多采用“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也多采用从词汇、语法、长难句等角度进行讲解。这样的一堂课下来,文章已经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多停留在句子理解的层面上,完全没有深化到人文层面,对故事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和寓意做更深一步的挖掘和讲解。

(二)教师中国文化意识薄弱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

大学英语教师是所有学科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需要具备对外来文化的敏感度同时也要有对自身文化的敏感度,因为他们承担着利用语言为工具引进西方语言文化和向国际介绍中国语言文化的双重使命和责任。文化是一个包含很广的概念,而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丰富素材宝库。根据相关调查,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在信息途径如此发达的今天却很少同学主动去更深地了解中国文化,导致他们对于自身的文化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如何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了。而大学英语课堂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途径,而大学英语教师就成为了他们的文化引路人。

然而现实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仍旧多着眼于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人文意识薄弱,更多的都是充当着西方文化的引入者,忽视了利用语言工具“讲好中国故事”的这一责任,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文本作为语言运用的载体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即使有部分老师已经认识到自己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身份,但因为受到课时、四、六级考试过级的压力,在实际的授课中对于弘扬中国文化这部分所占的比例太低,这样的教学结果导致即使学生最后通过了四、六级的考试,却依然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不具备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当然也达不到《课程要求》培养目标中提出的标准。

三、强化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在我国,从小学阶段就开设了英语课程,英语能力被定义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学中很多专业毕业都是跟英语成绩挂钩。这些政策要求使得大家对英语给予了额外多的关注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提升。目前评定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过级率,这也说明了四六级考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毫不夸张的说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就是老师教学内容的风向标。如果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增加中国文化在考试中的比例无疑会引导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增加中国文化教学。虽然改革之后翻译部分与中国文化相关,但是从整体来看所占比例还是较小,还应该在其他部分穿插融入;其次前面提到教材方面涉及中国文化的材料较少,虽然目前市面上存在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材,但质量参差不齐,亟需有关部门组织一批有经验又有学识的学者重新编定和修正。通过规范标准的英语的输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教师因其特殊的地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充当的不仅仅是西方语言文化的引入者,同时更重要的是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是这双重身份的有机结合。由于现有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缺陷,导致担任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门普遍对于西方语言文化了解较多,加上这些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毕业,他们当年上学时老师上课就是专注于异域语言文化的学习,最终导致毕业后的他们关于自己母语文化的素养不足,或是上课时讲授中国文化的意识薄弱。考虑到教学是师生间相互交流和促进的过程,要想提升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自信程度,首先就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在他们的日程教学中,自然、主动将中国文化教学融入其中,让学生客观正确的认识到本国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

(三)教学内容和模式的调整

有学者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六个传统节日英文名字的翻译测试,结果令人堪忧:学生对于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翻译的正确率分别为97.6%,92.5%和76%,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清明节和七夕采用解释内涵的方法来翻译(余芬蕾,2011)。与之相对的是很过学生对于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等名称习俗随口拈来,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了足够多的关于西方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灌输。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应该要在大学英語课堂教学中增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重要节日、风情民俗、经典思想等,同时增加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新兴热门文化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母语文化就在身边。在教学中,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教学,让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除此之外,还应该组织丰富的英语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将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使用过程。这样不仅能杜绝“哑巴英语”,还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就感,提高对于母语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播母语文化的兴趣。

四、结语

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里,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让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母语文化的瑰丽后,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样在国际交流中才会不卑不亢,成为本土化和国际化视野兼具的人才。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