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丽
摘 要 本文对社会工作过程中应提高社会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社会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从成立第三部门、提高被助对象改善贫困的意愿、运用专业手法、加强社会资源使用的立法工作等深入探讨,旨在提高社会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资源 经济效益 措施
一、社会资源的内涵
在社会工作中社会资源为核心组成要素,在对社会资源应用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时,首先需掌握社会工作的具体内涵。对于社会工作这个名词我国人们陌生,其经常被理解为群众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做的不获得任何酬劳的工作,例如,学生干部、工会委员等。但本篇文章所阐述的社会工作为国际公认的,具有特殊含义的专业性社会公众。其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的,有的国家也将社会工作称为社会服务或是社会性福利服务。虽然不同国家所应用的概念不同,但是其实际含义确是相同的,其是依据一定价值理念帮助有难处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
社会资源为社会工作中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资金以及物质的总称。社会资源的来源有政府部门的财政拨付,个人与社会团体捐献,通过募捐的形式集资三个方面。社会资源传输途径,是基于政府的行政发送路径为重心。在该发送中,社会资源的提供人员以奉献爱心和帮助他人的价值理念为主,因此,社会资源的提供与运用过程中的社会公众一般只重视发挥其社会效益而忽略其提供中的经济效益研究。所以,在提供的社会资源应用中发生效益低下,耗费甚至無效的状况,对于此种状况,在社会工作中,需加强社会资源应用的整体效益。
二、社会资源的经济效益概述
经济效益原为经济学的概念,其含义为在经济中产出量同投入量之比。将这个概念融入到社会学之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内的社会资源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依据社会工作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源的主要流程,需从两点入手分析。
1.资源提供方面的经济效益。其实,资源提供中的经济效益就是社会工作个案提供社会资源所需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的总和。上述个案能够是多案主或是单案主。用公式表示:资源提供的经济效益=人力、物力、财力这三方之和除以资源提供总和。结果越大效益越低。以我国送温暖活动为例:近些年,扶贫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成为了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展现政府部门对贫困户的关心,每到节日政府部门都会给予一些生活费或是物质,为其送去温暖,该行为产生了社会效益。但在提供社会资源时,有诸多提供者都只看到了社会效益。从新闻中看到某干部为贫困户送粮食与钱。从电视镜头中能够看到干部周围有很多人,前呼后拥,这些都是各级政府干部和保卫人员,在资源提供中就投了大量人力,另外这项工作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在财力与物力上,干部及随从人员的往返机票,地方政府的招待等都加起来会花费很多钱,这就拉低了资源提供的经济效益。我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国民依旧不富足,还有诸多人生活在贫困中,动用了大量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为贫困户送去粮食与钱,若是将差旅费节省下来送去给贫困户,那么毕竟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大量难题。这笔账不能算,因为送温暖活动是不能停止的,但是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加强送温暖活动的整体效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良好发展做铺垫。
2.资源使用方面的经济效益。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指的是社会工作中社会资源所带来的效果,主要表述是:社会资源应用中的效益=经济效果除以社会资源,实际是在以生产物质与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摆脱贫困的过程,以政府扶贫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某地区因为地理因素,常年干旱,人们生活质量一直都得不到提高。为了帮助此地区人们脱贫,政府部门下拨了一批资金帮助其修建水渠,将水引入到村庄中。原本是件好事,可是扶贫负责人来检查时,发现修水渠的材料都被村民拿回家修盖猪舍和房子了。从经济效益的层面看,此笔资金的效益几乎是零,还有扶贫资金出现挪用现象也经常出现。
三、提高社会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的方法
1.组建第三部门,借助第三部门给贫困户提供社会资源。相比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来讲,第三部门属于非盈利部门,比如志愿部门、社会部门等,其包含促进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领域,非盈利组织的最大特征就是可以调动社会力量,动员一些人力与物力资源投进社会。正是该特点让第三部门可以替代政府部门来利用资源,能够加大资源应用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在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参与下,可以有效规避浪费或是贪污,并且也能很好应用社会上闲置或是未全面应用的资源,能够切实提升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
2.应用专业手段,提升资源应用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社会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部门手内,政府部门通过行政的手段来配置与运用资源,在该过程,因为政府部门的力量有限,所以社会资源实际运用中,极易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社会资源下发下去,没有太多人过问使用效果,甚至不问,更有一些人,帮助贫困户将社会资源进行他用,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因为政府部门内部人员欠缺社会工作手段与知识。社会公众属于一项专业行较强的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大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中包含介入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规划、组织、施行、评估。各阶段都需专业理论知识与价值理念当作基础,并使用科学手段帮助贫困户。基于此,需加大社会资源配置单位内部人员专业化程度,以保证资源应用的经济效益。
3.提高被助主体脱贫意识,推动他们主动参加到资源应用中。社会资源应用对象为贫困户,所以,没有贫困户自觉参与,就不能切实提升社会资源应用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开发项目的选择、规划、实行、监督一定要围绕贫困户参与他们自身对需求、制约因素、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贫困户和其构成的社会就变成了转变自身困境的主人公,而外来人员,不管是技术员,还是社工都将变成开发者的协同者。只有加大贫困户脱贫的主动性,才会让其更加注重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应用的经济效益。
4.增强社会资源应用的立法工作,利用法律手段确保社会资源应用的经济效益。合理应用我国相关法律确保社会资源应用的实效性,对于社会资源应用中出现的挪用和浪费的行为需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制裁,通过法律来保证社会资源完全运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同社会工作效率息息相关,为了保证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加强社会工作质量势在必行,其不但能够提高社会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还能保证我国社会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相关部门需加大社会工作力度,让其存在的实效性发挥出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