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
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业财融合管理是电网企业提高自身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虽然电网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国家降低电价和成本监审的双重压力下,依然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本文阐述了业财融合的基本内涵,介绍了电网企业业财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目前深化业财融合的实践措施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所谓业财融合,就是通过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有效协作,将日常的经营业务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通过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的价值分析与管理控制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传统的会计核算下的财务人员对公司业务只是事后核算。2016年,财政部发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进一步明确“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因此,财务人员的工作需要向前延伸,从价值角度对前端事务进行预测,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风险防控水平。
(一)信息系统不够完备
当前,电网企业财务和业务主要应用系统繁多,功能分散,入口不统一,业财协同性不强。大量的业务数据和资料由线下进行传递,业务部门履行内部审核的情况不可控,数据共享度低,可追溯性差,数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之间信息集成度低,同样的工作需要在不同系统中分别操作,既增加工作量,又降低工作效率。缺少财务数据快速反映经营状况的手段,不能快速定位经营指标变动背后的业务动因,影响财务支持决策的能力。
(二)预算管理不够精益
受信息系统、数据质量、人员力量等限制,预算管理的深度和细度还不够,尚难以有效支撑科学实时智能决策。各专业资金切块管理、跨专业协同困难等问题尚未解决,预算对经营事项和经济资源的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预算管控强调集中统一、刚性执行偏多,监督和考评指标不够灵活,尚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差异化管理的实际需求。
(三)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企业中,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欠缺,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财务人员对于前端业务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在进行储备项目可研经济性和财务合规性评审时流于形式,无法独立判别业务部门提出的项目需求是否必要、项目估算是否合理。同时,业务部门人员缺乏一定的财务知识,或认为财务问题与其无关,对待项目提报、报销结算等事项不够严肃认真;或专业素养不足,出现成本性资金列支资本性支出的情况。
(一)提高人员素质水平
开展财务体系和业务体系的双向培训。一是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不仅要培训财会专业知识和各种财务管控工具,还要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使其了解日常电网检修运维业务、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二是对于业务人员而言,要进行必要的财会知识培训,宣贯相关的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財务规章制度,提升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促进前端经济业务活动规范,强化流程刚性约束。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指依据企业经营发展战略,通过事前统筹平衡、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价,整合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的全面统领公司经济资源的配置方案、经营活动的实施方案和经营业绩的考评方案。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规范预算调整,有助于推动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实现预算在业务领域和业务流程上全面覆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三)实施多维精益管理变革
为更好地满足成本管理和输配电价成本监管要求,电网企业前期启动多维精益管理体系变革,制定员工开支、检修运行支出等18项业务管理规范,围绕业务活动、电压等级、资产类型、用户类别四个成本监管核心维度建设,进行会计科目切换。开发部署多维精益管理报表,实现输配电成本由过去单一的科目名称反映到按照核心维度进行多维信息反映,力争将企业的收支等价值信息细化管理到每一个员工、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客户、每一项工作。
(四)优化资金管理体系
建立并实施统一的资金授权标准体系,按照统一管控、分级授权、权责清晰、流程科学的原则对55项资金使用事项按照性质分为7类、三级管控,形成职责清晰、相互约束的“业务、归口、财务”授权管理流程,有效强化支付管控。深化新型资金管理体系建设,围绕“保障资金供应、提高效率效益、防范资金风险”的核心定位,以多口径融资保障为基础,以“省级直收直付”为契机,以资金安全督察队为支撑,加快构建新型账户体系,强化财务、营销、运检、人资等多个业务领域的协作,推动资金管理方式转型升级。
电网企业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经营实力不断增加,为打造最好的电网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但是,电网建设投入规模多年持续攀升,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企业保持效益稳定增长及稳健的财务状况面临较大挑战。同时,国家降低用能成本,成本监审形势也更加严峻,对企业效益产生显著制约。未来,电网企业应该积极加强研究与探索,不断推动业财融合向纵深发展,更好地服务企业经营发展。
(作者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