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按照国家关于特色小镇的相关工作要求,天津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逐步探索出符合天津市特点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
按照因地制宜、稳中求进、久久为功的原则,重点围绕特色鲜明、要素聚集、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径,2016年以来,天津市分三批公布了29个市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创建名单,其中特色小镇22个、特色小城镇7个。特色产业体系涵盖智能制造、农业科技、文化旅游、养老休闲等多个方面。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特色小镇已落地重大项目109个、计划总投资达到903亿元,截至2018年底完成投资158亿元。一些镇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模式。
近年来天津市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中主要坚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极筹划,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创建工作
为便于推动工作, 2016年天津市即建立了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等多个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对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会商。联席会议办公室(简称市特镇办)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联席会议成立以来,出台了《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天津市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指导意见》《天津市市级特色小镇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全市特色小镇建设。同时,明确各区是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责任主体,要求配套建立工作机制,搞好规划建设,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
(二)强化服务,做好现场调研和工作推动
天津市特镇办每年定期深入市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开展调研服务,实地察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情况,督促进度,梳理问题,研究提出指导意见和工作建议。通过调研服务,梳理汇总成功经验,向全市宣传推广。为加快推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天津市在市财政预算资金中5年3.5亿安排市级特色小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7、2018两年已下达5100万元,对5个特色小镇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三)加强宣传,积极举办市级特色小镇推介会
天津市已连续两年举办特色小镇推介会。2018年推介会有来自国内外近百家企业代表、10多家新闻媒体、市区政府部门以及29个市级特色小镇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会议以“培育特色、发展小镇”为主题,以为“企镇双方”搭建全方位对话新平台为出发点,使特色小镇创建培育成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过程,为特色小镇发展创造更宽松、更友好、更适宜、更有活力的环境。经过对接,一批企业在现场达成投资合作意向。中建方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葛沽镇、津南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天津津南葛沽镇城市综合开发PPP项目合同》,现已开工建设;北住总集团与宝坻区林亭口和八门城两镇签订创建林亭口绿色建筑小镇和八门城生态农业小镇合作协议。这些项目实施后,将对各小镇充分挖掘城镇空间资源、主导产业、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借鉴学习,赴外省市调研考察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经验
2018年9月下旬,天津市特镇办组织部分区政府、市级部门、国开行天津市分行、农发行天津市分行及相关区发改委和街镇的分管负责同志赴海南省、湖南省、河南省进行学习考察,实地观摩海口市石山镇互联网农业小镇和海南生态软件园建设情况,与海南省发改委、湖南省发改委、河南省新郑市政府和洛阳市发改委进行座谈,研讨交流特色小镇创建、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融资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五)协助招商,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优质融资服务
与新华社、《天津日报》、今日头条等一些新闻媒体在特色小镇宣传领域加强合作,协助特色小镇开展招商引资。组织国开行、农发行、光大银行三家银行天津分行,赴有融资需求特色小镇,进行项目调查和需求对接,努力搭建政银对接的服务平台,发挥金融机构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金融业与特色小镇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帮助优化和调整政府融资结构,支持特色小镇在产业项目开发、产业链整合发展、城镇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经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天津市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可圈可点的典型案例。
(一)下营山野运动休闲小镇
蓟州区下营镇位于京津冀三省市交界处,北邻河北省兴隆县,西与北京市平谷区接壤。山野运动休闲小镇核心区面积3.14平方公里,人口0.48万人,森林覆盖率达75%。小镇以山野运动休闲旅游为主题,以乡村旅游为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国家体育局训练基地、山野运动基地等资源,通过植入体育赛事、体育培训教学、户外运动中心、健康养老、商业综合体等产业,不断推动特色小镇迈向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创建以来,引进社会资本对镇内九山顶、车神架等景区进行了提升改造,完善游客接待中心、景区道路,修建玻璃栈道、缆车、娱乐嘉年华等设施,对镇内旧村实施改造升级,镇区面貌焕然一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历史风貌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18年底,农家院经营户达到164户,床位3730张,年实现旅游接待4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50万元。
(二)杨柳青文化旅游小镇
西青区杨柳青镇置镇于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辖区面积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万人。杨柳青镇历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年画文化、运河文化、大院文化、赶大营文化、民俗文化相映生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享誉国内外。杨柳青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位于全镇中心区域,占地面积近3平方公里,聚集了近百家年画、风筝、剪纸等传统工艺作坊和店铺的明清街、至今已有140年的石家大院、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文昌阁、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关帝庙等。小镇坚持以年画为核心、以旅游为产业,借助古镇5A景区创建契机,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产业集聚、高端高质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市级特色小镇创建以来,对古镇5A景区核心区内软硬件设施进行了提升,通过特色地标建筑、主题雕塑植入、砖雕石刻年画装点、夜景灯光渲染等方式,将景区打造为极具特色的文化風貌空间。对景区周边商业区域沿街立面进行了改造,融入明清建筑风格特点,使小镇整体风貌更加协调统一。建成了4000余平方米的以“历史、民艺、传承”为主题、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线的杨柳青民俗文化馆,步入式复原场景再现了杨柳青古镇的繁华景象、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成立了“莲年有余”文创社,开发年画主题衍生产品千余种,充分彰显了小镇的文化魅力。2018年,旅游人数达到3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18亿元。
(三)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
“因兵而兴,因米而名”是津南区小站镇的特色产业名片。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结合的自身文化和产业特点,以打造全域旅游为总抓手,对小镇范围内旅游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对有条件的旅游景点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吸引国内知名文旅运营机构参与运营,逐步形成了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良性运营模式。同时依托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促成了小站镇与天津市农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了小站稻研发体系,培育了“津原E28”等优质稻种,传承并弘扬了小站稻的历史品牌优势。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规划面积3.5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小站练兵园、稻作文化馆、米立方等旅游项目,其中小站米立方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水上运动场馆。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80多场,特色文化品牌“稻香风情”系列活动至今举办26期,小站挠秧号子、孔氏八极拳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充分挖掘。小镇每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
(四)中塘汽车橡塑小镇
滨海新区中塘镇坚持产业立镇、产业兴镇的原则,积极导入特色产业。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享”的思路,完成了滨海新区中塘特色小镇规划的设计。中塘特色小镇核心区面积1平方公里,规划区7.85平方公里,人口2.13万人。东区定位以汽车橡塑配件产业为主导,延伸产业链,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制造业及汽车服务业,融入汽车文化体验与展示销售,最终打造成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创新活力的汽车橡塑特色小镇。目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40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国家级和市级研发中心11家。2018年实现税收1.76亿元。西区定位为现代农业开发,着重打造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湿地旅游综合配套区,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湿地旅游配套区、养老居住配套区、果园农庄、民宿旅游等产业,充分利用区内畜牧养殖、种植业及水系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力争将该区域打造成农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新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