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琴
企业应建立内部专职招标管理机构,从专业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招投标管理制度,推进和优化内部招标采购流程和工作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
严格依法招标采购。合法性是制定招标采购的基础,制度制定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招标采购的相关规定,坚持招标信息公开透明;招标流程守制合法,平等对待每一位投标人。严守招标纪律制度、评标规则,并诚实守信地履行权力承担义务。
制定全面、系统的招标采购制度。从投标人资格审查到最终合同签订,招标采购制度应不留空档覆盖招标采购全过程,建立招标、评标制度、专家库管理考核制度、资格审查制度等等,横向则明确各相关节点的管理职责,明确操作细则。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建立内部法律风险防控措施和招投标违规问责制,加强招标各阶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完善招投标监督机制,使企业招标采购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发挥制度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提升招标采购制度的可操作性。我国对招标采购各个环节均有明确的规定,企业的招标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细化和延伸,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与企业现有体系、管理模式及职责划分充分契合,并与其他制度统筹兼顾,有序衔接。制度要明确相关方责任,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做不好怎么办,由谁来承担责任,又由谁来监督考核这些问题。
企业应当强化从业人员自律能力,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推进招标采购人员专业化。
招标从业人员不仅仅是招标流程的组织者,还应具备一专多能的职业素质,既要掌握招投标领域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还应了解与招投标相关的如《合同法》《建筑法》等知识。要有能力帮助企业在采购中制定采购计划,与项目工作组协同编制、完善标书的技术、商务文件;提醒和指导做好标段或标包的合理划分,指导制定评标方法和标准;完成有关资料的上报、审批或者备案,而且面对突发事件能从容应对,解决问题。
在我国,由于招标投标活动高度规范化的历史较短,业界对此类学术研究相对缺乏,尤其国家取缔了招标师职业资格考试后,一些人更将招标采购简单地定性为程序性、事务性的工作,而忽略了该行业涉及的专业领域问题。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招标业务员不仅会对企业招标采购的合法性、规范性保驾护航,而且招标员作为项目采购全过程的唯一参与者,对企业高效、健康、有序地实施采购活动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所以,企业应重视和加强招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管理,通过培训教育和考核激励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为企业招标实施做好咨询和指导工作。
只制定制度而不去执行,制度便形同虚设。因此,加强企业制度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企业成员了解制度,有效推行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
加强企业招投标制度的宣传工作,尤其是采购项目相关方,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座谈或以企业刊物、宣传栏为媒介进行宣传。招标员作为项目招标采购的组织者,与项目实施单位人员的每一次沟通都是有效的制度宣传,让采购参与者从思想上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等等,可以提升协调效率,节约采购时间,保障招标工作高效顺利实施。
提高招标文件编制质量。项目招标文件编制质量的好坏,对于整个招标采购的合法性、有效性及科学性具有关键性影响。编制招标文件前,要针对项目性质和采购诉求进行认真的分析,集思广益进行评审,合理、合法设置投标人的资格门槛;科学、严谨编写合同条款和技术要求等实质性条款,科学、公平制定评标标准。
加大招标采购信息公开化。提高企业招标采购项目信息公开程度;坚持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健康的采购形象面对投标人,提高采购竞争力。
根据项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招标方法。对于项目技术复杂或无法准确拟定技术规格的产品,企业可以先对市场进行前期调研,了解产品相关知识和市场的供应情况后再提出采购条件,也可以采用两阶段招标采购方式。对于企业一定时期内需要分次采购同一规格和要求的货物或服务时,可以选择框架式协议采购方式。
提高沟通协作效率。招标采购活动需要上级主管部门、项目单位、技术部、招标代理机构、招标组织单位等多方参与协作,共同完成。参与各方是否了解采购项目的基本情况和采购要求对能否顺畅沟通,高效完成协作至关重要。招标组织单位作为采购活动的重心,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采购机制,提高自身素质和沟通协作能力,推动采购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发展。
加强招投标过程中的资料管理。招标采购工作结束后,招标员应及时整理归档过程资料,避免资料的遗失。企业应设有专门的资料管理员或资料管理机构,妥善保管招标采购资料,保障项目后期的验收及相关人员的追溯查阅。
改变评标专家资源零星分散、管理松散的现状,组建跨行业、跨地区国家和省综合性评标专家库,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招标人集中抽取选聘评标专家提供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专家资源共享,提高专家素质,加强专家的考核管理,规范专家评标行为。
评标专家公平、公正的履责是影响评标质量乃至评标结果的关键,一个好的评标专家队伍是保证评标质量和效果的基础。对此,企业应根据专业类别组建评标专家库,广泛宣传,招贤纳才,吸收本企业、同区域、同行业或社会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评标专家库,提高专家素质,形成资源共享,并要加强专家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建立评标专家的考核机制,对专家实行标后评价制度,是保证评标质量的基础。对于不能胜任评审工作或评标过程违反回避制度、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记录,作为评价考核依据。可根据日常评价、定期考核结果依法分别给予警告、暂停或取消评标资格等处理。
评标专家应由企业在相专家库名单中确定,专家的抽取数量和比例应符合相关要求。选取专家的方式可根据项目复杂程度选择随机抽取或直接确定方式。
采购人选择的评标方法和标准直接影响投标人报价、技术和其他商务条件的决策。科学的评标方法本是帮助企业选择最符合采购需求的产品的方法,现实中却常有招标结果与采购人事与愿违的情况。企业花了高价却得不到与之匹配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评标方法使用不当、评标标准设置不合理。现实中,许多企业常用一种评标方法,即: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或者简单粗暴直接选择价低者中标,致使采购的产品没有质量保障。招标人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评标方法。目前,我国工程招标采购规定了两种评标方法,即:经评审最低投标价法和综合评分法,其它采购领域亦有类似的评标方法,此处不作赘述。
针对技术简单、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者采购人对其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企业可以采用经评审最低投标价法,选择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的投标推荐为中标候选人。综合评估法则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的投标推荐为中标候选人的评标方法,适用于技术复杂或技术规格、性能、制作工艺要求难以统一的采购项目。此外政府采购法还有性价比评标方法,也是一种综合评标法的变形,企业亦可在招标采购活动中灵活运用。
采购是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易滋生腐败,企业应设立专职的采购监管考核机构,明确职责,根据监管体制对招标采购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考核。监管机构有职责有义务,推动企业采购招标工作健康发展,但不得干预招标采购的正常活动,既要保证监管考核到位,也要预防监管越位。
企业应严格执行项目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的审批、核准、备案制度。严肃查处违法招标、非法采购、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歧视和排斥潜在投标人、行业保护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机构应多方位建立投诉举报平台,如公开投诉举报电话、邮箱、网站等,畅通投标人维权渠道,对收到的质疑、投诉、举报及时处理并进行反馈。
企业应当积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提高招标采购的效率和透明度。电子招投标是按照《招标投标法》及相关法规、条例、办法的规定,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招投标采购全过程的采购方法。由于是网上活动,各参与者只要能连接到互联网,就能够不限地域地进行相关操作和管理,完成操作诉求。
电子招标平台集招标、评标、监督为一体的功能,网络安全可靠、操作统一规范,既避免了传统招标模式存在的信息不透明、评标专家与投标人窜通围标的可能,也减轻了评标专家的奔波劳苦,降低了招投标双方的交易成本。因其电子招标基本属于无纸化办公,也可降低企业交易费用。既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招投标活动,又方便监督管理部门随时监督指导,查办工作,且有利于资源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