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生,董占斌,王宽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相关。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是风湿科的临床常见疾病,常因食用富含嘌呤的饮食、劳累、运动等诱发,起病急骤,出现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红、肿、热、痛[1]。本研究通过中药外用泡洗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
选取北京中医医院门诊患者共7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男性69例占98.6%,女性1例占1.1%,女性与长期服用含阿司匹林药物有关。年龄最小者为18岁,最大者69岁,平均年龄(27±1.3)岁,病程1周~20年,血尿酸(UA)水平在360~825 μmol/L-1,其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0例占85%。
1.2.1 符合西医风湿病协会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2]一是滑囊液中检查有尿酸盐结晶;二是痛风石经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证实含有尿酸钠结晶;三是具备临床和实验室等12项中6项者,以上1~3项中出现1项即可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1.2.2 符合中医痹症湿热痹阻证诊断标准(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3]一是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含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二是多以单个趾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等症状;三是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可兼有发热、口干、烦躁及小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不符合西医、中医痹症证候诊断标准患者;年龄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合并有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药泡洗剂(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虎杖30 g,大黄20 g)+西药内服 (非甾体抗炎药和或秋水仙碱):中药每日1付,煎后泡洗2~3次。热重加生石膏,湿重加炒薏苡仁,痛甚加川乌共7 d。对照组:西药内服 (非甾体抗炎药和或秋水仙碱),共7 d内服,药物来源于北京中医医院中草药房和西药房。2组患者在饮食上禁食用含嘌呤过高的食物、严禁饮酒和避免过分劳累。
血常规、尿常规、ESR和CRP、血尿酸。
1.6.1 疗效判定标准 关节压痛程度、肿胀程度(轻、中、重);ESR;CRP;病人的疼痛用VAS评分[4](范围0~10);中医证状积分;医生及病人对疾病的全面评估。
1.6.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改善率≥95%;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改善率≥70%,但<95%;有效:症状部分改善,证候积分改善率≥30%,但<7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改善率<30%。证候积分改善率=(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
2组总疗效比较,治疗1周后治疗组显效 14例,有效24 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 10例,有效18例,无效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4.0 %、8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ESR、CRP较之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的UA在治疗后亦明显降低。
表1 2组血尿酸、炎性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表2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关节疼痛VA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
表2 2组关节疼痛VAS评分及关节压痛、肿胀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表3显示,医生、患者对疾病的评价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显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医生和患者对疾病的评价及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表3 2组医生对疾病的评价、患者对疾病的评价、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痛风属于中医学“痹症”“历节”等范畴[6]。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司运化,脾胃健运则水谷化为精微气血,输布五脏六腑。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运失常导致湿浊内生、日久化热、热盛化毒,湿热毒流注关节经络,使气血痹阻。在经络循行路线上,痛风好发部位乃足第一跖趾关节,为足太阴脾经循行处。该病的病机以脾虚为本,湿浊邪毒为标,治疗应以健脾祛湿、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为基本治则[7]。
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外治这一名词出现由来已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8]。中药外用,透过皮肤黏膜、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并传入脏腑,通过调节气血阴阳,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效果。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9]”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皮肤是另一种给药途径,局部给药大部分直接进入给药部位发生药效,同时药物可以经血液循环对全身发生作用[10]。
中药泡洗剂组成: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 g,虎杖30 g,大黄20 g。蒲公英,《本草经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紫花地丁始见于《本草纲目》“味苦、辛,性寒”,用于疔毒、痈疮疔肿。紫花地丁配蒲公英见于五味消毒饮,二者同为清热解毒要药,地丁凉血解毒之功强于公英,公英散结消肿作用大于地丁,二药相配相互促进、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力量增强。虎杖,《药性论》:“味甘,平,无毒。”祛风、利湿、破瘀、通经,既有清热解毒之功,又擅长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大黄,《本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癓瘕积聚,留饮宿食,推陈致新,为常用中药和将军之药,可斩关夺将,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本方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共同控制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症状。
中医认为,人体体表和内在脏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气血经络血脉紧密相连,施治于外即可作用于内,中药外治能直达病所,起效快捷,同时调节全身气血阴阳,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