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德观

2019-06-20 01:13徐佳佳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德政德私德

文_徐佳佳

政德兴,则政权安;政德衰,则政权乱。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这是继2018年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以来,对政德建设的再次强调。领导干部的政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着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领导干部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政德问题的重要论述,用涵盖理想信念的明大德、强调担当意识的守公德、突出底线思维的严私德等意蕴丰富的政德观武装自己。

一、领导干部政德观的理论和实践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政德问题的重要论述吸收、借鉴、发展了以往理论的优秀成分,回应了以往政德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政党观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正义性以及共产党的先进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中国共产党应永葆先进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并且采用德、法兼备的方法锻造党风、政风,实现领导干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为了发挥政德对政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寄语领导干部要“多读书、修政德”。2016年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2018年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他明确提出:“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019年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他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视,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经得起各种困难考验、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命力的又一重要保障。

(二)传统基因:儒家伦理思想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造就了温情脉脉的德化教育体系,如君仁臣忠的思想以及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民本思想。同时,中国的重德传统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修身之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儒家传统的德育理念及修身思想对新时代的政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基础上,类比平天下、治国、修身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传统,而且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严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儒家传统修身、齐家思想的超越。为了扬弃情大于法的传统局限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在私德方面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不良的家教、家风对其产生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公德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的理念,而且突出了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中心论,强调了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的根本宗旨,实现了臣民意识到人民意识的转化,是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明大德传承了“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害”(《礼记·中庸》)的“明明德”精神,同时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具体指南,是对中国传统“道”的创新性发展。

(三)实践来源:中国共产党政德建设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政德的培养。毛泽东认为治国就是治吏,他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邓小平强调:“党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胡锦涛提出:“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作为新时代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党内重视优良作风的传统,极其关注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他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将政德置于为政的首位。之后他又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将执政的合法性融入政德建设体系,从本质上阐释了政德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基于近年来国内各个领域已进入新时代的客观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以修身为本并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方面确定了政德建设的标准,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其政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因此,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必须常态化、自觉化。

二、领导干部怎样树立正确的政德观

新时代的政德观可概括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主要涵盖理想信念,强调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守公德主要涵盖担当意识,注重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严私德主要涵盖底线思维,直指领导干部个人的修身与齐家。

(一)明大德,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信念、锤炼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领导干部要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正确价值追求,只要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坚强的党性指引下,就不会迷失方向。

(二)守公德,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守公德凸显了人民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密切关系,说明前者作为行政主体,需以后者的需求为标准与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守公德与公民的基本道德有质的区别,两者虽诞生于同质的公共契约精神,但分属不同的层次。前者的立约过程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表现为人生而为公民具有不可逆性,而是否成为共产党员干部却具有选择性。换言之,前者的生成经历了思想和组织的双重立约,党和人民在赋予领导干部执政合法性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对其产生制约的效应。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公德重点强调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这不仅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身份标识,而且是厘定公德概念的关键,与公民基本道德存在本质的区别。

(三)严私德,强调严于律己、修炼品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明确了政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集中但不局限于公共领域。从主体需求和客体要求的角度分析,涵养私德对维系政德而言亦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领导干部作为完整的伦理主体存在,其道德修养应该是一以贯之的,表现为私德、公德与大德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私德并非仅局限于领导干部作为主体的私人领域,同时存在于领导干部作为客体的公共领域,加入了党、国家、人民的要求和期望,是影响社会道德的风向标,理解严私德的关键在于分析领导干部私德的双重属性,进而明确“轻私重严”的深层次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严私德突出了领导干部的个人道德情操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从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四个方面进行了补充。相比大德和公德的论述,他之所以将政德建设的论述重点置于领导干部的私德领域,是因为这可以有效缓解市场经济背景下领导干部呈现出的人格二重化矛盾,使趋利的经济人特质与理性的道德人本质在私德的修养下逐渐趋同。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注重发挥家庭的情感效应在政德建设过程中的同化和渗透功能。

猜你喜欢
大德政德私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大德歌·冬景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私德教育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积微善,成大德
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思考
政德修养莫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