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
企业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才能为客户提供持续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而企业所有的价值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员工来创造,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与成熟员工相比,新员工从学校进入企业,不仅需要从思维上转变角色、从心理上实现认同,更需要从能力上胜任岗位,这样才能快速成长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本着对企业和员工发展负责的原则,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历来重视新员工培训工作。面对航天事业日益繁重的工作形势和紧缺的人力资源现状,研究所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实践,探索出一整套加强新员工技术培训成效的方法,既立足全所组织培训讲座,也指导各事业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最终实现了新员工的快速成才,同时也促进了研究所内各事业部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航天发射任务不断增加,保成功、保交付的压力不断增大,对钻研技术、精通业务的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面对市场化转型的趋势,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任务指标逐年上涨,新领域拓展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更需要一批年富力强、勇于探索的人才来担当重任。研究所不断对自身的产品种类、应用领域和技术方案进行拓展与创新,对新员工这个具有无限潜力的群体进行充分开发运用,以使其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并发挥其创造力和能动性,进而更好地应对日益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
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而新员工是潜在资源,需要进行雕琢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优质资源,因此对新员工开展有效培训可以使其快速了解企业现状与发展目标,获得与工作相匹配的知识与技能。新员工的价值生命周期理论表明,其在进入企业初期通常分为学习投入、价值形成、能力发挥和价值提升4个阶段,每个阶段约6个月。
研究所基于对人才培训负责的原则,积极针对新员工成长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并严格执行,力求使新员工能更快地度过学习投入阶段,提升将工作做好和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信心,有利于新员工合理全面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研究表明,新员工的成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后续的发展道路,因此做好新员工培训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企业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实施效果,新员工培训工作的组织方式可以反映企业管理能力的优劣,而且能通过此工作实现对企业现状的分析,同时为企业的未来管理培养潜在人才。研究所在新员工培训工作的准备阶段便对当前问题进行了深入识别,如对规章制度和体系文件等方面培训不够细致,基础专业技术培训覆盖面不够全面,缺乏对设计人员的实际操作环节培训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研究所在前期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新员工培训工作小组,组织设计并建立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新员工培训工作,在新员工入职上岗后积极推进与实践,进而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新员工培训体系。
新员工入职后首先要尽快熟悉工作环境,了解企业运行规则与制度。为此,研究所统一组织各部门负责人为新员工开办讲座,以使新员工迅速了解企业组织关系与工作流程,顺利完成企业员工身份与心理的过渡。同时,为了更加细致地指导新员工融入企业,研究所精心筛选与整理了工作档案包,内容涉及知识与概况、规章制度、文件标准、通用工具、日常流程、体系建设以及安全保密等七大类30余项,以确保新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常见问题时有据可依、快速查找。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新员工融入企业的速度,为新员工后续的技能培训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研究所下属多个技术部门,不同部门的主营业务各有侧重,但在一些核心的技术能力方面具有共通性。为了使新员工能够快速掌握核心技术,早日满足岗位需求,研究所组织各部门的专业主任设计师或技能能力突出的老员工开展了6项精品课,内容涵盖机、电、控制等领域的基础技术。精品课程的讲义具备足够的深度与广度,并配合有针对性的例题、作业及参考资料,在有效提升新员工基础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大大缓解了新员工指导老师在技术培养方面的压力。通过精品课的开设,新员工的技术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技术视野变得开阔,真正向一专多能的目标迈进。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加强设计水平的基础上也需要对于产品的机加、装配、调试过程具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员工仍存在对生产实际了解不足或希望进一步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此,研究所下属技术部门积极整理并提供可供新员工拆装学习的工艺零件,并指派专门的操作师傅结合相应的工艺文件细致指导新员工的工艺操作过程,使新员工能够对图、文、物一致性的要求具有切实体会。同时,还提供机会让新员工到外协机加或装配单位跟产跟试,以使新员工对产品的了解真正地从图纸文件升级为工程实物,此项培训内容一经推出便受到新员工及相关部门的极大好评。
在通过基本制度培训、核心技术培训和工艺操作培训后,新员工普遍具备了适应工作要求的基本素质,已经可以在细分的专业岗位上开展相关工作,但此时距离独立完成某项任务还存在差距,这也是研究所倡导各专业领域进行研制流程编制的核心原因。
例如,研究所伺服动力事业部电机专业针对“产品数量多且创新要求高,人员数量少且新人比例高”的状况,为了使新员工在知识体系上从“边上岗边培训”向“先培训再上岗”转变,开展了精编电机研制流程的实践活动。其将电机研制划分为6个流程,并提供精心撰写的技术指导文件和样例借鉴文件,最终获得了一份兼顾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电机研制流程精编》,并成为每名电机设计新员工的学习手册。通过几年的后续跟踪调查表明,此精编在新员工的专业技术训练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员工可以独立开展相关工作的周期平均缩短50%以上。
研究所日常繁重的工作对新员工培训的时间性和效果性都提出了挑战,为了与新员工的工作安排实现协调,同时确保培训工作的效果,研究所结合实际对培训流程进行多重优化。一是规范培训程序,前期明确培训的计划与总结要求,尤其是精品课等集中学习方式的时间,以便新员工依此规划其他工作;二是下发学习资料,所有培训内容均配有精心编写的学习资料下发给新员工,使其可自主学习与复习,以便解决集中学习时间难以统一的问题;三是丰富考核形式,除了传统上交总结的方式外,还采取作业、考试、竞赛等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既提高了阶段化学习的督促性,也增强了新员工培训工作的生动性。
经过多年对新员工培训的调研、实践、反馈与改进,目前研究所培训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素材,并进一步形成制度,每年按制度执行。新员工培训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确保新员工群体在入职伊始便能规范化地掌握企业运行的规则,使其在后续工作中能更好地遵守企业管理办法来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人力资源乃至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从新员工培训工作入手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帮助。
技术交叉与跨领域合作是当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形势,研究所承担着扩大市场化和军民技术融合的重任,因而一专多能型人才就成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必然选择。从新员工培训入手,给予新员工从企业管理制度、通用核心技术、专业岗位技术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并搭建跨部门、跨专业交流的初步平台,使新员工在入职初期便能具有更加广阔的行业视野,并逐渐思考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研究所通过轮岗交流机制和任职资格体系等工作,不仅使新员工价值生命周期平均缩短15%以上,更为其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支撑,实现了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向最适合其长期发展的平台靠拢的目标。
新员工培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了解并顺应新员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并逐步使其成为企业中重要且稳定的人力资源。如今航天企业面临的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民用航天以及高薪酬行业不断对型号团队进行冲击,如何在保持员工从事航天事业自豪感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其对企业的情感联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现实课题。通过有效的新员工培训,研究所顺利地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团队,并使其通过能力的有效提升获得了团队认可和发展信心,最终使新员工获得了强烈的收获感、归属感与荣誉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员工是企业人才的起点,更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未来研究所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新员工培训的实践探索,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