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
【摘 要】科普小品文是通俗化、大众化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老师在备课上要想有什么亮点,必须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笔者以《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为例,探讨了如何将科普文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
【关键词】语言;方式;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66-01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的展示。课堂教学中,笔者努力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让科普小品文充满语文味。
一、品读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对这篇优秀的科普小品文,笔者觉得课堂中更有效的教学,应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如第二自然段中“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这段文字看起来普通,但是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普通。为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精妙,首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文字: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然后紧追一问“既然一句话就能表达,为什么还要用一大段文字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能想到使句子表达更具体,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比较,有学生读着读着发现,原来文中的一段文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那群水手们正仰着头在寻找北极星呢,由此让学生明白作者伊林用这一大段文字使平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了,学生此时的朗读自然也就变得灵动起来了。理解到这里笔者并没放弃,而是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再读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哦,原来这里还藏着许多知识呢!”此时的学生恍然大悟,一个个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老师,我知道了原来星座是由许多星星组成的!”“老师,我明白了还有个星座叫小熊星座!”……原来伊林作为一个科普作家,在这里是良苦用心,在努力使内容生动有趣的同时,不忘传播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注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提升教师的语言,通过教师语言的不断刺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尤其是教师的提问方式必须改变。课文中对于砧状云是这样介紹的“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关于这段文字的理解,很多学生都会自然地觉得精彩在于比喻部分,为了突出前面作者抓住特点的描写同样重要,用简笔画出示了两幅云图,让学生判断哪幅是砧状云,为什么?尤其是原因的介绍,更主要是利用“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更直观地能判断出砧状云。语文课中偶尔出现了简笔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比喻句中增加对事物特点描述的方法也深深地印在了心中。
三、关注知识,不忘人文教育
在备课时,抓住课文第二节中水手们寻找北极星的片段,把“他们朝天望望”改成了“他们只要朝天望望”,问学生,老师为什么要加“只要”这个词,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吗?学生很快都能感受到加了这个词,不仅能体会出星星这种大自然的文字给人们带来帮助,而且特别便捷。接着因势利导,也许这词用在这里不一定太合适,但是老师就是想告诉你,平时我们看书的时候要学会带着欣赏的目光去看书,要有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立足文本,但是又不能囿于文本,应该学会带着学生一起超越文本,这是当前教学必须具备的教育思想。
四、巧设作业,落实到位
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节课中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作家伊林是如何用生动的笔法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在课外,可以要求学生用课堂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试着去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为了提醒学生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在完成片段描写后,可以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用笔把它圈画出来,并写上批注。这个片段训练,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真正地引领学生把感受知识和平时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个开放性的作业中,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和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评价观,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
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特点,把一篇普普通通的文本上出韵味,让文本在精彩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