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

2019-06-19 11:10王美华
中国教育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话文本课文

王美华

目前的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能低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构成阅读教学的几个要素中,“教师”和“学生”都属于“读者”,“读者”属于阅读的主体,文本和作者则属于阅读的客体。阅读教学活动,是阅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阅读主体与其他主体、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不能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直接灌输给学生,而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这种理念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学生观的改变,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既有历史性的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阅读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丰富自我与发展自我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和处理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呢?是值得深思与探究的问题。

一、实现有效对话的几种关系

(一)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就是读者“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师生借助文本开展的心智活动。读者在感知、理解、想象、评赏的进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常常会得到文本的解答,所获得的感受时常会得到文本的强化,这就构成了双向多程的对话过程。例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到开头部分“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这里时,我们读者心里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伯父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谁来回答呢?还是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文本,接着读下去,我们便一步步明了释然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真切感受到:文本就是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家——在跟我们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文本就是一个伟大的智者——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文本就是一个大学问家——解答我们无数的疑问;文本就是一位真挚的朋友——把最真切的心里话向我们倾诉。让学生感到与文本对话就如同跟师长亲友对话一样,你有什么都可以问他,他有什么也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让师生与文本对话,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一个字——读。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不仅停留在用“口”阅读的层面上,还要用“心”去阅读,把自己沉入到文本构建的意境中去。基于对话的阅读教学,就要把阅读真正视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老师的权威性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对话,要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在咀嚼语言、品味语言中感悟文本、感悟生命。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互动活动。既有“有声对话”,也有“无声对话;既有思维碰撞,也有情感交流;既有显性的对话,也有隐性的对话。教师和学生同属于文本的读者,教师要在閱读对话中真正发挥“首席”作用,给学生的阅读对话以正确的导向和判断。如:引导:同样的阅读内容,学生的理解也不近相同。解疑: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点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和费解。启发:学生的理解能不能准确、明了。表态:就是要阐发自己的观点感受........。所谓“隐性对话”,就是无声的或间接的对话,如眼神的暗示,会意的点头,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辅助表达,动情的范读拨动学生的心弦等。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确,生生对话关系中要求教师“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构成互动的关系。”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生生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分工不明确或是讨论不集中或是一些人当听众不发表意见是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段时间。

(四)师生与自我的对话

说到底,阅读就是“读自我”。自我对话往往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之后进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对文本产生顺应、同化或矛盾、疑问。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呈现的结果参差不齐,发现要实现学生人人都很好地自我对话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时因材施教是多么重要呀!

二、实施有效对话的几种方法和策略

1.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正确解读文本是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础。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表达,并不是就可以随意任意解读文本,反而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正确解读文本,即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再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呢?

首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区分开来,有些学生很容易用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理解来取代作者的观点,例如在上《田忌赛马》时,有学生提出意见说,田忌这个人很狡猾,他不守承诺,不守规矩,本来大家已经约定,要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他却没有这样做,他胜之不武!面对这个出乎意料的观点,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呢?面对如此情况老师应该怎么处理?我以为,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文本所呈现的客观事实,哪些是作者本身对这个事实的看法与态度,虽然有时候作者没有直接表态,但也是可以从文章的行文与措辞推测出来的,还有哪些是学生自己对这个事实的看法。正确解读文本是指对文本所呈现的事实和作者态度的解读,而不是读者对这个事实的解读。让学生把这些内容都搞清楚就可以既不扭曲文本,也能让学生充分表达。

2.深入地解读文本

(1)问题引领,带着思考走进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时,可以首先围绕课题质疑——“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我们不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抓住一个贯穿文本始终的线索性主问题,有目的的走进文本,才能找到文本的密码,破译文本。

(2)充分地读、思使对话走向深入

对话的宗旨就是要呼唤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的素质。“蜻蜓点水”式的课文阅读,换来的只能是学生不痛不痒的认识,其对话交流只能是浅层次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学生对文本倾心阅读,潜心思考,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后,这样的问题就能真正触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所以课堂上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与文本产生共鸣。只有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学生才有可能浏览、精读,才能对文本进行咀嚼、感悟、推敲、品味,才能产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

(3)抓住关键词语,深入解读文本

最实质的阅读,就是抓词品句的阅读。文本中的情与理都在字里行间,抓住关键词语即抓住文眼,不仅可以破译文本的语言密码,还可以破译文本的结构密码。如学习《成吉思汗的鹰》时学生抓住鹰四次打翻杯子的动作“打掉”、“撞掉”、“撞翻”、“扑掉”,看出老鹰在知道主人发怒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阻止主人喝水,其忠诚跃然纸上。而成吉思汗由“有点生气”到“真的生气”,再到“气急败坏”,最终“懊悔不已”,不仅是成吉思汗的情感变化,也是文章的线索。

“对话”交流应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其间需要几种关系的不断融合、激活。精心处理好这几种对话关系是实施有效对话方略的保证。

(作者单位:泰州市智堡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对话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