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辉 王宏刚 石运涛 周静芳 孙苏安 刘 露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1 消化科,2 病理科,江苏省淮安市 223300,电子邮箱:zhangmh0520@163.com)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早期诊断结肠癌最重要的方法。但不少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发现肿瘤时,已处于中晚期,术后需要辅助化疗以提高生存率。目前已有的化疗方案有助于延长结肠癌患者生存期,但仍需寻找更为有效的靶向分子药物,以获得更好的疗效。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是依赖于钙调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分为肌型MLCK和非肌型MLCK,广泛存在于非肌肉性细胞及真核细胞中。MLCK的主要功能是使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磷酸化,活化肌球蛋白重链三磷酸腺苷酶,介导骨架蛋白微丝滑动,使细胞收缩,最终形成细胞间隙[1]。肿瘤细胞间隙的形成利于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并使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连接减弱、肿瘤细胞运动增强,促使肿瘤进展。有研究显示,MLCK在子宫肌瘤、卵巢癌、肝癌、乳腺癌等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相对升高[2-4],其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但暂无结肠癌组织中MLCK蛋白表达的研究。本研究探讨MLCK蛋白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6~12月在我院经结肠镜检查及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活检证实为结肠癌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结肠癌,切缘无残留;(2)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时间等随访资料;(3)所有患者均为结肠癌新发病例,术前未行放化疗等治疗。排除标准:(1)有严重脏器疾病、血液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影响手术及术后预后者;(2)术后病灶有残留者;(3)术前行放化疗者。其中男36例、女27例,年龄26~87岁,中位年龄60岁。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每例患者术后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1份,大小0.5 cm×0.5 cm×1.0 cm,石蜡包埋制成蜡块。委托西安艾丽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各个蜡块中分别取直径为1.5 mm、厚度为0.5 cm的圆柱形组织条,汇总为一个新的蜡块并切片,切片厚度为4 μm,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MLCK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步骤如下:(1)将石蜡切片置于67℃烘箱中烘片2 h脱蜡,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冲洗3次,3 min/次。(2)取柠檬酸盐缓冲液,微波加热至沸腾,将脱蜡水化后的组织切片置于耐高温塑料切片架上,放入已沸腾的柠檬酸盐缓冲液中,中档微波处理10 min。(3)取出微波盒于流水中自然冷却,取出玻片,蒸馏水冲洗2次,再用PBS冲洗2次,5 min/次。(4)每张切片滴加0.3%过氧化氢,室温下孵育10 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冲洗3次,5 min/次后,每张切片滴加MLCK一抗(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批号:BM4290,工作浓度为1 ∶1 000),室温下孵育2 h。(5)PBS冲洗3次,5 min/次,除去PBS,每张切片滴加聚合物增强剂,室温下孵育20 min。(6)PBS冲洗3次,5 min/次,除去PBS液,每张切片滴加EnVisionTM检测试剂(Dako公司,批号:GK500705),室温下孵育30 min。(6)PBS冲洗3次,5 min/次后,每张切片滴加二氨基联苯胺液,苏木素复染,自来水冲洗,热水蓝化,电吹风干燥,中性树胶封固,最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1.2.2 MLCK表达的判定:由2位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观察组织芯片的染色情况,根据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比例综合计分。在400倍显微镜下随机观察5个视野,以细胞质内出现淡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MLCK阳性细胞,分别计1分、2分、3分,染色阴性计0分。按阳性细胞比例进行评分:0分(阳性细胞比例≤5%),1分(5%<阳性细胞比例≤25%),2分(25%<阳性细胞比例≤50%),3分(50%<阳性细胞比例≤75%),4分(75%<阳性细胞比例≤100%)。根据两项分数的乘积将MLCK的表达情况分为4级,分数≤4分记为-,5~8分记为+,9~12分记为++,>12分记为+++。其中-为表达阴性;+、++、+++为表达阳性。根据MLCK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MLCK阳性表达组和MLCK阴性表达组,分析MLCK表达情况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LCK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在63例结肠癌组织中,MLCK表达阳性52例,阳性率为82.5%,染色部位均位于胞浆;而63例癌旁组织中,MLCK表达阳性30例,阳性率为47.6%。癌旁组织中MLCK表达阳性率低于癌组织(χ2=16.092,P<0.001)。
2.2 MLCK蛋白表达情况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MLCK表达阳性组的中位年龄为59岁,表达阴性组的中位年龄为68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84,P=0.060)。两组的性别、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浸润肠壁全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MLCK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n(%)]
在肿瘤细胞中,多种信号通路共同参与MLCK的活化,其中大多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1/2、P38、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途径,以及炎症相关路径参与细胞的增殖、凋亡过程。尤嘉琮[5]发现,ERK磷酸化可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信号转导途径与ERK1/2-MLCK-p-MLC、ERK1/2-Survivin和ERK1/2-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密切相关,P38/MLCK参与抗肿瘤细胞的凋亡。左莉[6]将MLCK抑制剂ML-7作用于结肠癌细胞并构建MLCK敲除模型(siMLCK)发现,癌细胞克隆、迁移率降低,且构建ERK1敲除模型后MLCK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ERK1/MAPK信号通路可调节MLCK的表达。炎症相关结肠癌的发病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肠道微生态及基因改变等有关[7],炎症细胞、炎症因子与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有关[8]。肿瘤坏死因子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κB来介导MLCK启动子活性增加,从而引起肠上皮功能障碍[9]。
有学者认为,MAPK信号通路调控MLCK从而改变癌细胞运动能力[10]。Barkan等[11]发现,癌细胞由休眠变为增殖状态依赖于纤连蛋白的产生和整联蛋白β的信号传导,MLCK通过与整合素β作用使MLC磷酸化和形成丝状肌动蛋白应力纤维。MLCK不仅可通过收缩骨架蛋白使细胞变形而参与细胞迁移,还可活化下游信号分子使细胞外基质降解来参与肿瘤细胞的脱落[12]。马小艳等[3]用MLCK siRNA的病毒载体感染人卵巢癌细胞株构建出MLCK表达下调模型,发现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下降,进一步检测发现核转录因子κB的亚单位p65及其下游分子金属基质蛋白酶2表达降低,提示MLCK可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κB及金属基质蛋白酶2表达来调节肿瘤迁移。然而,Lee等[13]发现,在结肠癌组织中MLCK mRNA表达量较正常组织减少;谭翔等[14]的研究显示MLCK mRNA及MLC蛋白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明显降低,但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明显升高。研究表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假基因在肺癌及结肠癌组织高表达,其可导致mRNA不稳定并抑制其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15],但目前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假基因对MLCK蛋白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暂未检索到MLCK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MLCK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提示MLCK基因与肿瘤的迁移有关,但本研究发现MLCK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且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浸润肠壁全层情况、肿瘤病理分级均无相关性(均P>0.05),这提示MLCK蛋白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但研究显示MLCK蛋白可调控结肠上皮细胞的连接紧密性,从而影响肠黏膜的通透性,因此其对肠道炎症、肿瘤、菌群平衡均有重要影响[16]。
综上所述,MLCK蛋白在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但具体分子机制不明,仍有待进一步开展结肠癌细胞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加以阐明。本课题组拟增加结肠癌样本量,并纳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析,建立随访数据库,研究MLCK蛋白在肠道炎症与炎症相关结肠癌发病中的作用,探索小分子靶向药物MLCK抑制剂ML-7对结肠炎症和肿瘤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