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顶成巷“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研究

2019-06-19 02:12
山西焦煤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空留巷漏风采空区

安 鑫

(西山煤电集团 官地矿,山西 太原 030022)

煤矿安全生产受采空区浮煤自燃灾害的威胁越来越大[1]. 随着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的应用,工作面通风系统由“U”型变为“Y”型,虽有效解决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问题,但采空区漏风量增大,漏风范围变广,增加了采空区浮煤自燃的危险性[2].

随着技术的发展,采空区流-固-热耦合研究大多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研究[3]. 基于采空区“O”型圈理论,李宗翔等[4]开发了基于有限元方法求解的G3程序,并对采空区瓦斯涌出规律、遗煤自燃分布特征、注氮防灭火等做了分析。文虎等[5]求解了各条件下采空区自燃带的分布特征,定量分析了影响沿空留巷采空区内氧化带范围的关键参数。何磊等[6]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研究了“Y”型通风采空区流场和瓦斯运移规律,并对比分析了“U”型和“Y”型通风条件下采空区流场和瓦斯运移特征。刘伟等[7]建立了多场耦合的采空区自然发火模型,对比研究了“U”型与“Y”型通风对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影响。

以某矿62711切顶成巷工作面为例,采用理论分析和Fluent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与“U”型通风工作面进行对比,分析切顶成巷“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气体运移和浮煤自燃危险区域,给出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分布特征,对此类工作面采空区浮煤自燃防治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1 工作面概况

某矿62711工作面位于北七盘区,工作面走向长1 652 m,倾向长216 m,主采2#煤层,煤层平均厚度1.90 m,结构简单,倾角平缓。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并在采空区侧定向切顶,切断部分顶板的矿山压力,实现自动成巷和无煤柱开采,实现110工法的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工作面采用两进一回的“Y”型通风方式,其中皮带巷和轨道巷进风,沿空留巷回风。工作面实际配风量1 237.80 m3/min,其中皮带巷进风797.39 m3/min,轨道巷进风431.89 m3/min. 巷道布置示意图见图1.

图1 62711工作面巷道布置示意图

2 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

将采空区设置为多孔介质流体区域,同时使用C语言编写UDF外部程序,分别定义采空区多孔介质的黏性阻力损失系数、惯性阻力损失系数、孔隙率、瓦斯质量源相和氧气消耗源相等,数值运算时将其加载到主程序中,以增强Fluent软件对该数学模型的适应性和契合度。

2.1 孔隙率

由于工作面推进速度不同、冒落岩石的岩性以及大小、原始应力、采动应力的不同,采煤高度的变化造成采空区遗煤和岩石的压实程度差异很大,孔隙分布不均匀[8],因此,采空区冒落煤岩为非均匀多孔介质。采空区多孔介质内煤岩的冒落压实大致按照“O”型圈分布[9],在x和y两个方向的碎胀系数分布函数为:

Kp(x,y)=Kp,min+(Kp,max-Kp,min)e-a1d1(1-e-ξa0d0)ξ<1

(1)

采空区空隙度n为:

(2)

式中:

Kp—采空区冒落煤岩碎胀系数分布函数,跟采空区内的位置有关,无因次;

ξ—控制模型分布形态的调整数,取0.233;

Kp,max—初始冒落碎胀系数,取1.5;

Kp,min—冒落岩石压实时的碎胀系数,取1.2;

a0、a1—距离固壁和工作面的衰减率,m-1,分别取0.27、0.037;

d0、d1—点(x,y)与固壁和工作面l边界的距离,m.

采空区多孔介质孔隙率近似为n.

2.2 黏性和惯性阻力系数

多孔介质模型是通过在动量方程中添加一个动量损失源项实现的,该源项由黏性损失项和惯性损失项组成,采空区多孔介质第i个动量方程损失源项[10]为:

(3)

采空区视为各向同性多孔介质,因此Si可以简写为:

(4)

采空区气体服从线性渗透定律,根据Blake-Kozeny公式[11]可知:

(5)

(6)

式中:

Dij、Cij—黏性和惯性阻力损失系数矩阵;

α—渗透率,m2;

C2—惯性阻力损失系数,m-2;

1/α—黏性阻力损失系数,m-2;

DP—采空区平均调和粒径,m,取0.07.

2.3 浮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别标准

采空区煤的自燃“三带”通常有3种划分标准,即以采空区内的漏风强度、氧气浓度和复合判据来划分[12]. 按复合判据划分采空区浮煤自燃危险区域,即漏风强度满足Q<0.24 m/min(v<0.004 m/s),同时氧气浓度满足C>7%.

3 几何模型及参数

3.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根据采空区基本参数,按照数值模拟要求对几何模型作适当简化。经计算,采空区高度为40 m,尺寸设为400 m×220.2 m×40 m. “U”型通风工作面尺寸为211.8 m×5.5 m×2.8 m,“Y”型通风工作面为216 m×5.5 m×2.8 m. 轨道巷和皮带巷尺寸为30 m×4.2 m×2.8 m,沿空留巷为400 m×4.2 m×2.8 m. 简化后几何模型示意图见图2. 利用ANSYS ICEM软件,采用结构网格划分方法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网格步长取1.4 m,网格数量为3 182 167,质量均大于0.9.

图2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示意图

3.2 模拟参数设置

为了对比分析“U”型和“Y”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各场的分布情况,设模两种通风方式的工作面进风量相同。为了方便分析数据,将采空区各边界分别命名为Γ1~Γ4,并在模型内z=0 m截面上设置若干监测点,其中Rx1~Rx3监测点组沿采空区走向等距排列,Ry0~Ry3监测点组沿采空区倾向等距排列,具体布置见图3.

图3 采空区监测点布置图

4 采空区漏风分析

对比分析采空区漏风流场,见图4. 通过分析可知,“Y”型通风方式下风压在边界Γ2与Γ3交汇处最大,为52 Pa,且沿解算区域的对角线方向逐渐减小。“Y”型通风方式漏风大致呈“L”型,几乎覆盖采空区1/4,主要集中在工作面和沿空留巷附近。皮带巷进来的风流集中在工作面端头几乎垂直漏入采空区,并且漏风越靠近Γ2边界越能进入到采空区的深部。

图4 采空区漏风流场分布规律图

对比分析工作面风量的变化,见图5,其中横坐标0 m处为回风巷,220 m为进风巷。从图5可以看出,“Y”型通风风流沿着整个工作面向采空区漏风,由皮带巷处的1.09 m/s降低至1.01 m/s,向采空区的漏风量为73.92 m3/min,为“U”型通风的1.33倍。

图5 工作面风速对比曲线图

“Y”型通风沿空留巷风速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在沿空留巷与工作面交汇处0~50 m漏风最强,漏风集中在该区域内漏入沿空留巷。沿空留巷风速随距离的增加逐渐升高,但是从曲线斜率可以看出,其漏风强度在逐渐降低,采空区向沿空留巷的漏风风速按负指数关系在逐渐递减。这是由于沿程阻力的作用,引起采空区风流弥散,风流流程越长弥散越强烈。

图6 “Y”型通风沿空留巷风速曲线图

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工作面8个位置处进行漏风测试。将模拟和实测的工作面风量绘制成曲线,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到,工作面向采空区模拟漏风量为109.97 m3/min,实测漏风量为112.08 m3/min. 工作面风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由此可见,数值模拟可靠性较高,对实践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图7 工作面风量变化规律曲线图

5 采空区气体运移特征

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分布情况见图8. “U”型通风瓦斯体积分数在Γ1边界最宽,越靠近Γ2边界越窄,“Y”型通风时瓦斯体积分数与之类似。整体上,“Y”型通风瓦斯体积分数比“U”型低,在上隅角处表现尤为明显,可见“Y”型通风能有效解决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

图8 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分布图

从定量的角度对比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的分布规律,见图9. 从图9a)可以看出,二者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都沿采空区深度逐渐升高,“U”型通风最高可达80%,“Y”型通风最高只有30%,二者差别在靠近Γ1边界的Rx1表现最为明显。从图9b)可以看出,二者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均沿Y轴逐渐降低,越靠近采空区深部差距越明显。

图9 采空区瓦斯体积分数分布曲线图

对比得出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情况,见图10. 从图10可以看出,“Y”型通风采空区氧气浓度较高,尤其在Γ3侧工作面后0~50 m. “Y”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特征在于:沿走向在Γ1侧分布窄而在Γ2侧分布宽,在Γ2侧最远能延伸至250 m,这是因为皮带巷和轨道巷进风量的不均衡导致的,皮带巷作为工作面主要进风巷,风量大,向采空区的漏风多,漏风速率较大,氧气分布广。

图10 采空区氧气体积分数分布图

从走向和倾向定量比较采空区氧气体积分数变化规律,见图11. 在走向上,“Y”型通风由于漏风的增加使其氧气体积分数比“U”型通风高,而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氧气体积分数沿着采空区深度逐渐降低。其次,Rx1和Rx3上二者氧浓度差距比Rx2大,最大相差15%,而Rx2最大相差不到10%. 在倾向上,“Y”型通风采空区氧气浓度在Ry0变化不大,两种通风方式下氧气浓度在Ry1(距工作面100 m)上的差距表现最为明显,最大相差10%.

6 采空区自燃区域分布特征

按复合标准划分出的自燃危险区域结果见图12. 从图12可以看出,“U”型通风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主要集中在进风隅角附近,而“Y”型通风则分布较广,自燃危险区域在皮带巷侧深入采空区深部,结合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位置及宽度表(表1)分析可知,自燃危险区域在Γ2侧分布为68~320 m,而在Γ1侧100 m位置处宽度降至0 m,这是由沿空留巷附近风速较大引起的。“Y”型通风自燃危险区域最大宽度增大171 m,与工作面距离平均增加40 m,因此,切顶留巷技术给采空区防灭火工作面带了压力,必须采取相应的采空区防灭火措施对采空区煤自燃灾害进行预防。

表1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位置及宽度表

7 结 论

1) “Y”型通风方式下,风流沿着整个工作面漏入采空区并沿采空区对角线流动,大致呈“L”型,漏风范围几乎覆盖采空区1/4,主要集中在工作面和沿空留巷附近,漏风量为“U”型通风的1.33倍。对沿空留巷内的风速进行拟合,得出采空区向沿空留巷的漏风流速与巷道深度的关系。采空区向沿空留巷的漏风风速按负指数关系逐渐递减。

2) “Y”型通风瓦斯体积分数整体上比“U”型低,在上隅角处表现尤为明显,在走向上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工作面0~50 m,“Y”型通风采空区氧气浓度较高,在采空区下边界分布最窄,在上边界分布最宽。在靠近采空区边界处二者差距比中部大,在倾向上,距工作面100 m内的差距表现最为明显,最大相差10%.

图12 采空区浮煤自燃危险区域图

3) “Y”型通风浮煤自燃危险区域在皮带巷侧的采空区深部分布较广,在采空区上边界的分布为68~320 m,而在下边界100 m位置处宽度降至0 m.“Y”型通风自燃危险区域最大宽度增大171 m,与工作面距离平均增加40 m. 切顶留巷技术给采空区防灭火工作面带来了压力,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猜你喜欢
空留巷漏风采空区
浅埋煤层采空区密闭漏风量测定研究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204 沿空留巷快速维修技术研究与应用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漏风的小棉袄
综采放顶煤沿空留巷矿压规律分析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宽度与支护技术研究
烧结漏风率对利用系数影响关系的探讨
煤矿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