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在毕业时都面临多种选择:就业、考研、创业等等,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本文利用郑州大学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学生“考研、就业、创业”意向选择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年级、家庭城乡位置和大学生补考情况这三个要素对大学生“考研、就业、创业”意向选择影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就业;创业;动机
一、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产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转变,就业市场也日益倾斜于高技能、高学历人才。自19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全国各地高校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众多大学生面临“考研、就业、还是创业”这一人生重要抉择,针对“就业难”这一现状,或迎难而上,或加入“考研热”的大军,或追向“创业潮”的潮流。究其原因,客观来看,是由于社会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变;主观来看,则是大学生对自身利益与其价值做出的权衡。因此,理清大学生这一意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郑州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是一所综合型研究大学。本文以郑州大学在校生为调查研究对象,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郑州大学在校生“考研、就业、创业”意向选择的客观因素。
二、文献综述
梳理近几年学者们对大学生“考研、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特定的理论体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整体性剖析,采取普实性研究的方式;另一类是采取针对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特定区域或特定高校的实证调查,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展示各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在普实性研究中,如李红霞(2002)认为考研热是理性的考研者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后趋利避害的结果;徐体高(2006)对大学生考研与就业选择问题作出的理性思考;如单标安等人(2017)针对创业者人格特质探究其对创业产出的影响。在针对性分析中,如孟佳等人(2011)的研究以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兴趣爱好4种影响要素为基础,对山西5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展开影响其考研动机的研究;姜旭晨(2017)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发现个人客观特征、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对大学生考研意向影响效果较为显著。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郑州大学在校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郑州大学在校生的“考研、就业、创业”意向选择及其研究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郑州大学在校生“考研、就业、创业”意向选择的客观因素,并为郑州大学在校生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三、样本情况
本文的数据收集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从2018年1月到2018年4月,对郑州大学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采取在线随机填写的方式,共回收问卷802份,经过筛选剔除无效问卷69份,最终剩余有效问卷733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4%。 调查对象中各年级学生分布基本相当,涉及到人文、理工、医药三大类专业,男女比例接近1:1。其中,具有考研意向的人数为393人,占总数的53.62%;准备就业的人数为300人,占总数的40.93%;准备创业的人数为40人,占总数的5.45%。
四、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因变量为考研、就业、创业,自变量较多且包含多种数据类型,所以适合采用多项逻辑斯特回归分析。因为当今大学生考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大趋势,且已有文献在对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分析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全面的分析并得出了许多相关研究结论,所以本文将其化作参考变量。结果表明,就业与考研相比,大学生年级、家庭城乡位置、大学生补考情况这三个要素影响效果较为显著。创业与考研相比,影响要素均不显著。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创业主要是受其本身内在的人格特质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本文所选影响因素的缺陷,如忽略了大学生家庭收入等因素,故而造成本文所选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选择影响效果不显著。具体数据处理结果见表1。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方法,基于对郑州大学在校生733个样本的统计分析,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究郑州大学在校生的“考研、就业、创业”意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1)研究结论
第一,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考研意向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大,选择创业的学生仍占极少数。53.62%的郑州大学在校生有考研意向,40.93%的学生有就业意向,只有5.45%的学生具有创业意向。
第二,大学生考研动机多種多样,其最主要的动机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提升自身知识水平这两方面。由此可见,郑州大学在校生选择考研意向还是比较现实和理性的。其他考研动机像:跟风从众的群体效应,还有家中父母的期望等,这类大学生考研并非完全处于他们个人的意愿,在考研准备阶段往往没有规划和主见,学习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而考研成功率也会偏低。
第三,通过对“考研、就业、创业”意向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个人属性中的“年级”、家庭背景中的“城乡位置”、学习情况中的“补考情况”对大学生“考研、就业、创业”意向选择影响显著。可以看出,就业意向与考研意向相比,家庭城乡位置因素中,直辖市或省会家庭大学生和乡镇家庭大学生较之农村家庭大学生拥有更高的就业意向;补考情况因素中,补考1-2次学生比补考2次以上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就业意向。
(2)对策建议
第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考研观。提高自身能力才是考研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考研不应该盲目从风、随大流,需要尽早做好自己的考研学习计划和之后的人生规划,努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第二,用人单位要切合自身需要引进人才。用人单位应端正人才引进标准,不能仅靠一张纸的文凭来评判一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因为学历不等于能力。用人单位应该理性地引进人才,切忌走入“重学历、轻能力”的思想误区,根据自身企业需求招收合适的人才。
第三,学校应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大学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让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姜旭晨,蔡应妹.师范院校本科生考研意向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浙江师范大学812个样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04):53-65.
[2]李红霞.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两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2(03):38-43.
[3]高玉梅.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88-91.
[4]孟佳,顾昭明.山西省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07):828-829.
[5]刘天军.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6(04):71-75+81.
[6]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63-64.
[7]郑擎,张坤.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及解决途径[J].大众科技,2012,14(02):149-150+148.
作者简介:李学东(1993年—),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450001);研究方向:产业创新与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