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研 陈菲菲
摘 要: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这就意味着农村义务教育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过去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经济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其中的研究规律与不足,这必将有利于发挥农村义务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济效应;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颁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同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建设具有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这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希望。但是近年来,随着年轻劳动力、各种资源要素单向的流入城市,我国农村在实现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时候,面临着资金短缺、土地荒芜、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等各种问题。如何改变农村的“失血”、“贫血”状况、摆脱农村发展这一短板现象,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人才,人才是保证所有资源要素作用充分发挥的根本。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突破人才瓶颈制约”,而人才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表明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基础地位,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具有基本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基本价值就是与人的发展、福祉等有关的直接价值,包含一种文明状态;工具性价值是指与能力、素质有关的间接价值,也就相当于人力资本(Schultz,1962)。能力更多体现在“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这种能力会帮助人们提升教育知识储备、完善教育知识体系、增强劳动就业能力、获得更高收入;这种生活,不但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还包括政治自由、健康等生命过程体验。素质从广泛的角度来说,是指观念意识、品质教养、言行举止、气质美感等生命状态体验。因此,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个体来说,都兼具这双重价值,一方面,能够传承文明价值、增强人们的满足感、幸福感;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人口的素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刘铁芳认为,农村教育的概念应该以“教育”为重点,而不是以“农村”为主体,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精神、人格得到全面发展,更进一步地讲,农村教育的目标依旧是促进农村青少年在社会中精神健康、人格健全。从而,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能力或综合素质。
农村教育大致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其中在一个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义务教育。
部分学者以某省数据或者全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其教育程度明显相关,受教育年限越长,则农民的收入水平越高(赵邦宏、赵宗锋,2014)。还有一部分学者考察农户的教育投资回报率,认为教育投资越多,农户所得到的教育回报率越大(都阳,2000;樊胜根,2002)。还有人研究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认为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农民有更大的机会进行劳动力转移,任职于非农业部门(Yang and Tao,1997;赵耀辉,1997;陆慧,2004)。陈琦(2012)对武夷山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进行分析,發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低与收入水平有相关性,但是教育具有较低的贡献度,这表明在农村地区,教育对收入所起的是一般作用还是决定作用值得商榷。
另有部分实证证明初等教育相对于其他层级的教育能带来更高的回报。Psacharopolous(1994)利用世界地区数据得出初等教育收益率超过中等高等教育收益率的结果。Hossain(1996)采用中外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教育不仅能带来私人回报,还能带来社会回报,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研究还发现,他也论证了初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均超过中等和高等教育。Anil Duman(2008)考察了土耳其40多年的数据,分析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证明了教育对收入分配具有重大影响,除此以外,中小学教育相对于高等教育带来的正外部性更大。
根据上述文献研究,现阶段我们政策要做到: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坚持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先佐,付卫东.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成效、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4):110-120.
[2]靳卫东,何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根源、内容及成效[J].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2012(00):9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