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丹
【摘 要】隨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具教学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应得到更加重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学具,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208-01
在传统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的神采飞扬,一味的向学生传递知识,但是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理论性的增加,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小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够科学运用学具就可以很好的打破这一僵局,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师设置的学具活动中,创新小学生思维,同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 运用学具 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他们也有年龄小、注意力很难集中等特点。数学知识内容较为抽象,针对小学生来讲,如果他们一味被动接受知识,那么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耐心和兴趣,甚至抑制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具教育的方式,为小学生搭建一个很好的数学学习平台,给予小学生自由翱翔的机会。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元角分》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不同的钱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交易的方式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手中的钱变得灵活,学生也会乐于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小学生在买卖实践中不停运算,还可以加强其口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让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另外,这种宽松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其中。
2 构建学具应用情境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学具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小学生认真思考和主动思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让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主体,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这样学生才可以灵活解答数学问题。另外,学生在逐渐形成深入思考问题和挖掘数学内容知识习惯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其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亲自动手裁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纸张,这样的方式能够初步调动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特点。虽然学生的研究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总结出来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即为:“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为梯形”。这时还有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灵活运用学具,将其拼接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用尺子进行测量,惊讶地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边长度相同,梯形只有一边长度相同。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点,这样能够加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收获新知识的乐趣。
3 学具的选择需要注重科学性与适用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具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同时还可以为数学课堂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学具不可替代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在选择学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科学性与适用性,不可一味地追求课堂热闹。其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亲切的话语和微笑都可以让学生如沐春风,加之数学教师生动的内容讲解,多运用幽默化的语言,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在学具运用过程中,不可让其流于形式,要注重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使学具可以真正服务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学具教学方式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取得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