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研究

2019-06-18 08:27董超林慧董美娟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工作质量

董超 林慧 董美娟

摘    要: 服务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新时期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共青团作为紧密联系广大团员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这一课题。高校共青团应该主动挑担子,强化责任使命,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创新创业类活动开展为辅助,以宣传媒介为手段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工作质量

一、引言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不仅是推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提出人才优先、主体联动,以人才支撑为第一要素,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探索将创投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器納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并享受相应扶持政策。南京工程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战略要求,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己任,坚持“学用结合、学创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天印梦工场为孵化基地,成为集科技创新区、项目孵化区、实体企业区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场所。截至2018年12月底,园区注册企业90家,创业团队(项目)16个。近三年,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等诸多荣誉称号。

笔者长期负责基层团委的工作,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同时分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承担大学生创业课的教学工作。集中评审每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了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立项、过程控制、结题、孵化、落地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困难。高校共青团的优势不在于出台多少优惠政策,提供多少资金支持,而在于组织本身赋予的社会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传播优势、智力优势等,极大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开展、校园创业氛围的营造,共青团要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创业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共青团的组织、引导和服务职能,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本文基于对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内容分析和南京工程学院天印梦工厂孵化项目分析相结合,理清从组织、服务到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找到解决方案,优化共青团服务内容,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二、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直接绩效

1.全覆盖孵化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通过对近三年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调查研究,发现项目实施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非常珍惜获得立项的机会。作为校级科创项目,有着覆盖范围广、资金支持力度大,研究基础扎实、成果丰富的特点。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创工作,校团委负责总体实施,各基层分团委具体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如表1)。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优秀项目提供了平台,提升了成果转化率,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近三年来科创项目数、参与人数及学校资金支持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也能反映高校对于大学生科创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以2018年结题项目为例,1006个一般项目中,发表学术论文545篇,获得专利授权或成果转化135件,在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奖406项(如表2)。

2.大学生科技节成为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是一批思想前沿、敢做敢想、有文化有潜质的年轻人,也是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群体,然而长期以来在学校固有的传道授业模式中学生一直是被动吸收知识,创新性思维被忽视。通过大学生科技节助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科技活动中学习创新,将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将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有机融合。以2018年度为例,南京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节期间共举办55场科技文化活动,其中学术讲座19场,专业竞赛27场,科技实践类活动9场。这些活动的举办助推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了主动学习和主动科研的习惯。

3.校外创新创业竞赛成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补充

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如表3),学校多渠道、广动员,优中选优,在校级项目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项目挖掘潜力,重点培育和指导,实现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竞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高平台达到价值提升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高校在这些赛事的组织上全身心投入,把奖项荣誉的获得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提升联系在一起,力争通过高层次的平台帮助好的创业项目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资金支持,选拔一批具有创新性和深化发展潜力的优秀项目。

三、基于天印梦工厂的高校共青团创业质量分析

本文基于南京工程学院国家级众创空间天印梦工厂落地项目的调查问卷分析,从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设置问题21个,包括企业成长期、团学干部经历、创新创业项目经历、创新创业比赛经历、创业能力培养、共青团服务作用等方面。设计问卷时,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效度,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借鉴前人为同一变量所设计的问项,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改。设计好问卷后,为了检查问卷中各个问项的含义是否清楚、措辞是否准确,检验问卷中的问题能否测量我们研究的概念,我们与部分创业者进行了交流,以发现问题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弥补,最终得出一份完整的问卷。问卷设计流程见图1:

本次问卷采用问卷星方式回收,共回收问卷102份,有效问卷96份,基本达到问卷发放的目的。

1.创业者基本情况分析

问卷首先从企业成长期阶段与创业者基本信息入手,了解目前众创空间的基本状况。从调查数据看,创业者中女性创业者占比21.87%,党员身份创业者占比66.67%,年营收在100万以内的企业占比66.67%,企业人数在5人—10人的占比78.35%,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创业者占比83.33%。从基本信息可以看到大部分企业处于初创时期,创业时限较短,创业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需要加大支持和保护的力度。与此同时,在校期间学生干部经历成为大部分进入创业领域学生的标签,丰富的学生干部经历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职场,对锻炼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组织、协调能力非常重要。

2.创业者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分析

关于在校期间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调查中,33.33%的创业者参加过国家级比赛,50%的创业者参加过省级比赛,100%的创业者都参与过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与此同时在国家级、省级、校级比赛中获奖的比例分别为16.67%、33.33%、100%。所有学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创新实践类活动,其中参加5次以内的占83.33%,有16.67%的学生参加10次以上的创新实践类活动。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创业类比赛和实践活动经历是创业者的重要标签,是提高创业者创业理论素养、强化对创业认知的重要途径。

3.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受访者的问卷内容与学校落实创业政策基本吻合,学校为在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办公设备,积极联系创业资金支持,创业指导服务等。从场地、资金、企业申办流程、技术支持等各方面做好工作,摆脱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经验、资金不足的困境。83.33%的创业者认为学校提供的帮扶工作对于创业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0%的创业者认为帮助最大的是在免费场地的提供上。在创业政策宣传、创业类比赛组织、创业培训等方面,创业者都给学校很高的评价,充分反映了高校在响应国家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做出的努力。

四、基于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分析

1.创业课程教育体系需进一步深化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创业者在校期间获取创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中选择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为零,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反映出目前高校在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究其原因,创业教育课程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创业教育缺乏实践平台,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同时创业课老师本身没有创业实践经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单薄。创业课教育的目的在于全覆盖普及创业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目前的教学方式已经偏离了开设课程的初衷。

2.创业政策类宣传需多元化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创业者在校外获取创业相关政策,35%的创业者通过创业类比赛知晓创业相关政策,一些好的创业扶持政策学生一无所知,充分显示在高校共青团校园文化宣传工作中,创业类宣传是一个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对创业政策了解不足,导致创业初期急需的帮扶难以享受,这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探究原因,共青团宣传工作相对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相对落后,还停留在通过活动提升人文素质培养的阶段,忽视顶层设计,对于政策把控能力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略显单薄。

3.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少统筹安排

以南工程为例,大学生科创由团委牵头,学科竞赛由教务处牵头,创新学院负责创新人才培养,学工处统筹创业园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部门如何分工,如何统筹,各自职责是什么没有明确,易造成多重管理、活动重复、创业教育系统化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共青团系统内部由校团委和各基层团委牵头的创新创业活动存在活动重复开设、相互独立、没有系统协调的问题,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各二级团组织力量单薄,开展的一些活动缺少专业指导,对于创新创业工作帮助不大。

五、提升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对策分析

1.完善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是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激发更多人了解创业,加入创业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高校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践育人的成效。首先,高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创业者能力素质分类要求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其次,建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职业发展目标针对性开展指导活动,切实强化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再次,建立符合课程要求的师资队伍。目前以学生工作人员为主的师资队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应完善包括企业高管、政府人员、专家学者等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提高对于课程的实践能力和认知。最后,高校共青团工作侧重于实践环节,因此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天然优势,让实践活动进课堂,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植入课程建设。

2.加大创业工作宣传力度

互联网时代,共青团工作已经从以往的线下作业逐步向网络延伸,微信、微博、QQ群等自媒体渠道已经成为共青团发声的主要渠道,学生群体主要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共青团要通过网络媒介不断加深学生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形势及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措施、政策宣传、活动开展的了解。首先,利用好网站资源,开辟专门频道从国家政策法规到地方扶持政策有详细的介绍,对学校的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型活动从活动策划到过程在网站上全流程报道,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共青团将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开展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策划、强过程、勤总结,开展一系列精品创新创业活动,扩大活动在广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3.从全局高度统筹安排创新创业工作

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定位不清晰,如何与其他部门分工与合作,共青团在其中的职能是什么,具体工作要求是什么都是需要厘清的问题。首先,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广大青年的优势,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创新创业类活动开展为辅助,以宣传媒介为手段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工作。其次,高校党政部门迫切需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统筹管理,以分管校领导为主要负责人,将团委、学工、教务各自优势资源互补,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顶层设计统一调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六、结语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既是从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出发赋予高校的重大课题,又是高校共青团更好地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扩大学生活动覆盖面,增强活动影响力,架好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在做好传统工作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认识,深化责任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整合资源,发挥互联网的影响力,从创新创业活动安排、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提高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努力使团组织成为服務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卢文刚.高校共青团科技创新创业绩效评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9):111-117.

[2]吴泳成.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探析[J].大学教育,2018(2):30-32.

[3]谢香兵.双创政策支持、个人特质与大学生创业意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8(10):62-73.

[4]骆念武.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以中科大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4-16.

[5]李春亭,颜明.新时代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路径优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2):40-44.

[6]陈俊乐.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1):62-65.

[7]薛枫.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势和职能探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11):72-73.

[8]关春兰.自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高教探索,2017(8):121-125.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YB2018057)。

猜你喜欢
高校共青团工作质量
论如何做好计量检定工作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分析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