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印 何平
走进阿拉善地区,初一看,荒芜人烟,然而,其实这里暗藏生机。
2009年,阿拉善SEE曾拍摄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反映阿拉善生物多样性及其重要生态地位的纪录片,以阿拉善三大生态屏障——贺兰山原始次生林、梭梭林带、额济纳旗胡杨林为主线,全面介绍了阿拉善盟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反映了阿拉善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重要性。
但阿拉善正在面临荒漠化的危险,阿拉善SEE为此开展了“一亿棵梭梭”及“地下水保护”等项目,保护阿拉善的生物多样性,帮助农牧民发展新的生计方式,让沙漠重现生机。
风沙为何而来?
据阿拉善盟环保局2002年度的卫星遥感数据显示,阿拉善地区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面积(包含沙漠、戈壁和梭梭残林区)达22.3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面积的93.15%,而且阿拉善沙漠每年由西向东扩展20米,扩展面积每年约1000平方公里,荒漠化发展速度不容忽视。分析阿拉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
沙漠戈壁面积大,地表沙尘裸露,全盟荒漠化面积达22.3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面积的93.15%;且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沙尘干燥,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8.1毫米,向西部递减至32.7毫米。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323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217毫米。同时,该地区大风频起,飞沙扬尘,平均风速为2.8-4.7米/秒。在这些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沙漠、戈壁和沙尘天气成为阿拉善自然生态的重要部分,而且,由这些自然因素引起的沙尘暴气候是人力因素很難调整的。
近几十年来,除却自然因素,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2008年年末,阿拉善人口为22.05万人,2017年末,全盟常住人口为24.8万人,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牲畜、薪柴、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最终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冲击。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过度采伐柴薪,导致灌木林面积锐减;过度开垦,导致地下水位日趋下降。
综上所述,阿拉善生态恶化的人为原因可归结为“三多”:草地放养牲畜过多、灌木薪柴砍伐过多、耕地漫灌用水过多。解决这“三多”,其方向则是相应地可持续地实现“三减”的目标——减少草地放养牲畜数量,减少灌木薪柴砍伐量,减少耕地开垦及漫灌用水量。在这个“三减”的生态目标下,十多年来,阿拉善SEE在阿拉善地区通过实践,先后实施240多个项目,取得了可观的治理成效。
“一亿棵梭梭”项目便是其中的代表。
梭梭带来的生机
通常一亩地平均能种50穴梭梭,项目要求成活率为70%,一棵梭梭种下三年后,可以接种肉苁蓉,而肉苁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所长云巴雅尔介绍说:“针对荒漠化的生态现状,牧区已全面禁牧,阿拉善当地逐渐发展成为以梭梭加苁蓉、白刺加锁阳和枸杞种植为主的产业格局,而其中梭梭种植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梭梭除了耐旱抗沙、在荒漠地带成活率高的特性之外,成年梭梭可嫁接种植肉苁蓉,肉苁蓉被称作‘沙漠人参,可以加工成不同类别的保健产品,为当地牧民带来较高收益,一公斤新鲜的肉苁蓉能卖到三四十元。”
获得“一亿棵梭梭项目2016年优秀项目参与户”证书的牧民郭金书老人,今年70多岁了,仍坚持种植梭梭,儿女都在阿拉善左旗居住,他一个人在草场居住,种着5000亩梭梭和1500亩肉苁蓉。“种梭梭和肉苁蓉,既能防治荒漠化,又能靠卖肉苁蓉创收。”老人很自豪地说,“在城里买房了,生活过好了。”
阿拉善SEE第五任会长任志强在2018年名为“向下一个百万荒漠出发”的春种活动上说:“不仅要让当地牧民参与治沙保护环境,还要能带来经济价值。”
56岁的牧民杨贵兵从2010年开始种梭梭,2014年开始和阿拉善SEE合作,他说这些年生活的改变确实因为种梭梭,“经济收入提高了,现在年收入能有20万元,以前放牧,也就能填饱肚子。”和许多牧民冬天回镇上居住不同,他和老伴儿一年四季就住在荒漠化的草原地带,2018年,他们种着4000亩梭梭和2000亩肉苁蓉,前后几年,他家和阿拉善SEE合作的梭梭种植面积约有14000亩,他夸赞“一亿棵梭梭”是好项目,“他们每年的新项目,我们都会参加,机构也给我们很多帮助,我想再种上十年,但我的草场面积有限,没有更多地方种梭梭了。”
不过,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完成。
90后的马浩洋是“一亿棵梭梭”项目的工作人员,他从2014年毕业到阿拉善SEE实习,之后便一直在阿拉善SEE工作。他提到苏海图嘎查前后共有108户牧民参与项目,每年大概有40户左右参与,而他们的任务便是下乡动员、技术指导、支持和验收牧民的种植。他们的工作节奏紧跟随着季节的推进:2月开始准备,要下乡去跟牧民沟通、考察造林地,3-4月份,审查牧民的申请,监督指导牧民的种植,确保种植达到项目的要求,5-6月份则进行项目验收,要保证一亩地至少有44个坑穴,8-9月份的成活率验收是最辛苦的,因为要徒步,一行一行去数梭梭,他说他最长一次走过9公里的梭梭林,大概走了三个小时。
截至2017年底,阿拉善已完成71.4万亩的植被恢复任务,2018年开展了约30万亩的植被恢复工作,完成第一个一百万亩的节点。“一亿棵梭梭”项目虽已完成过半,但时任项目总监庞宗平则提到另外一个情况:“一亿棵梭梭项目主要是防止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握手,虽然现在一百万亩种植目标完成,但实际上三大沙漠很多地方已有握手之势,荒漠化治理任重道远。”在当地实际开展工作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梭梭种植的成活率要达到70%,每亩地要有44个坑穴,都是我们工作人员一个一个去验收,有些牧民种植达不到标准,我们也要一次一次去做工作,还组织各种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术,这几年,牧民们慢慢看到有经济效益,也逐渐对梭梭种植和生态保护有了更多认同,所以,做生态保护工作是一个逐步融入当地生态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2015年5月1日起,阿拉善SEE每年都会组织“一亿棵梭梭”的春季种植体验活动,政府、捐赠人代表、媒体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公众都会参与其中。同时,“一亿棵梭梭”项目背后,还有互联网+公益力量的支持。
互联网+公益
何为“互联网+公益”?阿拉善SEE通过腾讯“99公益日”、阿里巴巴“公益宝贝”、蚂蚁金服“蚂蚁森林”等一系列公众参与平台的活动,吸引了数以亿计公众的关注和支持,成功从非公募基金会转型为更多公众参与的公募基金会。阿拉善SEE已连续三年参加腾讯公益“99公益日”全民参与活动,2017年还首次参加了阿里巴巴“95公益周”,调动企业家、明星名人、NGO伙伴共同倡导公众参与环保公益事业,基于“互联网+公益”积极努力探索创新经验。
2016年8月,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蚂蚁森林”。用户通过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费、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截至2018年5月,蚂蚁森林用户超过3.5亿,自合作至今,蚂蚁森林已在“一亿棵梭梭”项目累计捐种地块112个。
自2016年起,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通过淘宝“公益宝贝”平台进行筹资,共有24.8万家商家捐赠1.45亿笔,筹集善款530余万元。2017年4月至12月,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二期项目通过淘宝“公益宝贝”平台进行筹资,共获得30.52万家爱心网商超过1.39亿笔捐赠,筹集善款548万余元。
互联网+公益的背后是无数的大众。让阿拉善SEE第六任会长钱晓华特别感动的是,“支持‘一亿棵梭梭的网友很多其实是收入并不高的年轻人,有的在餐馆当服务员。比如我们就餐时,服务员看见我们背的印有阿拉善SEE的包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我在给你们种树。”
另外,阿拉善SEE也开发了一些捐步等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将互联网、公益、运动相结合,通过“线上捐步”号召企业员工、用户共同参与,通过企业连接互联网、环保公益与运动生活方式,撬动公众参与和企业曝光,是带动企业、普通公众、企业员工等参与公益很好的方式。2017年,腾讯公益的“企業定制捐步”活动,阿拉善SEE共有23家企业参与,目前已有134万余人在环保项目捐步,共捐出171亿步。也有很多城市的白领,他们通过走路,通过公交,通过绿色出行的方式为阿拉善“一亿棵梭梭”筹款。
其实,在“一亿棵梭梭”项目成型前,阿拉善SEE做了不少的探索。2004年到2008年开展24个项目,希望从多方面积累治沙经验,并与当地牧民更好地互动,共同探索生态保护发展方向,属于早期试验期。2009年到2013年,这一时期主要将治沙地点逐渐明确,并开展社区合作,以及与欧盟的合作,编撰阿拉善生物多样性书籍,拍摄阿拉善生物多样性纪录片。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并逐步拓展至240多个项目。2014年至今,逐渐聚焦“一亿棵梭梭”和“地下水保护”两个品牌项目,以规模化与示范带动相结合,用生态与发展双赢战略发展模式探索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小米担大任
保护地下水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阿拉善SEE的“地下水保护”品牌,立足于保护阿拉善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十大沙漠绿洲之一的腰坝绿洲,以节水替代作物为基础,探索集作物、技术、农艺为一体的节水农业综合管理模式,发挥阿拉善SEE会员企业家优势资源,建立以销售绿洲友好农产品为核心的社会企业,拓宽商业渠道,撬动腰坝绿洲友好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形成沙漠绿洲友好农产品产销体系,促进沙漠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阿拉善是极度缺水的干旱荒漠地区,保护地下水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2009年,阿拉善SEE第二任会长王石将沙漠小米引入了阿拉善。种子采用的是“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培育的节水谷种,产量与常规谷子相比,每亩能提高三分之一。佐以节水灌溉技术,相比传统方式种植谷子,1斤沙漠小米可以节约1吨绿洲地下水。
王石卸任之前,阿拉善SEE在沙漠种小米的科学试验已初步完成,2010年,在阿拉善左旗政府与阿拉善SEE的共同推动下,沙漠小米在当地不断推广,种植面积一度扩展到3000多亩,谷子产量上百万斤,远远超出了阿拉善SEE会员企业的内销能力。如何把小米卖出去,让农民赚到钱,成为时任会长韩家寰需要解决的问题。
韩家寰想到成立一家社会企业作为连接沙漠小米和市场的桥梁。阿拉善SEE在一线支持当地种植和推广沙漠小米,社会企业负责制定产品标准和收购农户的小米,并把小米售卖给一些食品企业,借助食品企业的品牌效益让沙漠小米能更容易更广泛地被市场吸收。
2014年5月,在五年的摸索、积累、创新种植经验、市场渠道与产品品牌后,由中国首批环保企业家联合社会企业推出的阿拉善沙漠节水小米正式面市,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时任会长任志强宣布为其代言,阿拉善节水小米正式获名“任小米”。2015年1月,“任小米”终于炼成出炉,正式与公众见面。
阿拉善SEE在腰坝绿洲开展节水小米种植项目,以农户为主体,按照标准化的种植和管理流程进行生产,依托由阿拉善SEE发起的社会企业——北京维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产品市场开发,形成“阿拉善SEE、维喜、农户”三方的合作模式。2017年,阿拉善SEE推动种植沙漠节水小米7101亩,涉及7个嘎查130户农户参与。谷子总产量高达2059吨,亩均产量580斤。谷子种植亩均用水量为278立方米,全年节约地下水约350万立方米。腰坝当地农户主要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为指导农户科学合理灌溉,2017年,阿拉善SEE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政策倡导与开展培训,共同推广传统农作物使用滴灌节水设施面积达2万亩。
小米产品优化
在2018的“一亿棵梭梭”春种体验活动的午餐间隙,67岁的任志强看到参加活动的小孩,就给人家送沙漠节水小米做成的“任小米”烤片,还不忘告诉孩子,“这个是任小米做的,很好吃!”
2016年,“任小米”创新性地推出地主证、粮票、宅配套餐、新年礼盒、企业定制等新型产品和服务,既推广了品牌,也实现了销售。同时,以沙漠节水小米为原料,在初级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不添加防腐剂、香精、调节口感类物质为原则,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辅料也均为可溯源的优质食材,持续优化及开拓衍生品。
目前,小米棒、小米烤片、6度小米醋已经上市,市场反响热烈,用户接受度高,获得用户肯定与好评;小米精酿啤酒、快食小米粥、糙小米等产品即将面市,小米GIN酒、白酒等一批衍生品也在积极研发中,近期也将陆续进入市场。
现在,沙漠节水小米开启全面布局线上销售和线下商超通路,已实现在天猫、淘宝、聚划算、淘抢购、楼兰蜜语、多点、有赞、京东、当当网、e农春天等电商平台的上架销售,支持购买沙漠节水小米的消费者超20万人次。除了线上的销售,线下的商超销售也呈现通路优势,实现了沙漠节水小米的规模化销售,进入普通百姓的餐桌。2016年全年,沙漠节水小米产品实现销售超600吨。
此外,在沙漠节水小米项目推广过程中,项目配套开展轮茬作物种植试验,以解决节水作物面临的单一和倒茬问题。
2017年,阿拉善SEE与北京维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多品种作物种植试验,以探索更节水、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更适宜阿拉善地区生长的作物及作物品种,试验田面积68亩,试种了包括花生、黄豆、燕麦、食葵、藜麦等不同种类作物。
在阿拉善左旗农牧局副局长胡翠娥看来,阿拉善SEE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阿拉善左旗的草原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探索形成了“公益组织+政府+企业+农牧民”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新模式,特别是在地下水超采严重的腰坝地区实施的小米种植项目,为当地找到了一条解决节水与增收矛盾的有效途径,也为当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站长、甘肃省风沙灾害防治工程中心主任屈建军认为“一亿棵梭梭”项目一直围绕阿拉善三大沙漠进行锁边和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工作,坚持以当地沙旱生植物梭梭为主,对当地荒漠生态系统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更多地引入科学家参与,进一步加强项目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