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忱
“看新闻能赚钱”“随时提现不受限”……近期,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类似的新闻类APP广告。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多款号称“看新闻就能赚钱”的APP,根本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新闻”也多为猎奇、八卦等垃圾信息;所谓“看新闻能赚钱”也只是广告噱头,高额金币只能折现几角钱,提现时也面临种种套路。
广告频现 赚钱不易
现在大家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看新闻赚金币”“刷新闻赚现金”……一批号称能帮用户“赚钱”的新闻APP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其中不乏中老年用户。先是趣头条后来又有了今日头条的极速版,更有一些不知名的APP迅速加入,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宣称,通过看新闻就可以赚大钱,真实情况又是怎样?记者近日来对身边的朋友进行了采访。
“去年就下载了趣头条每天看新闻,确实是能赚一点钱但是少得可怜,不像广告中说得那么好,刷一天新闻只能赚几角钱,没什么意思。”关先生告诉记者。
济南的刘先生近日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则名为“淘头条”的新闻APP广告,广告宣称看新闻可以赚零花钱,一天可以赚几十元,新注册用户还可以获得18元红包,当天可提现。
刘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下载后发现,不仅需要绑定微信号、手机号,还需要完成平台规定的各项任务才可以赚取金币。“广告上宣称赚钱很容易,但实际流程很复杂,收益和宣传的也明显不符。”刘先生说。
据媒体测算,在一些平台如果单纯刷新闻或观看十个小时视频,才能勉强挣到5角钱,想要多赚钱,更快捷的方法只有邀请“收徒”,为APP拉来更多的用户。
“今日头条的极速版也是一样的情况,每隔一小时点击一下可赚100金币,阅读一篇文章可赚100金币,每天阅读文章能够赚取的额度是1000金币,邀请朋友也可赚金币,可辛辛苦苦忙活一整天下来也就赚个几毛钱,没什么意思,之前邀请的朋友现在也大多不再刷新闻了。”刘小姐告诉记者,刚开始下载APP时,天天刷新闻,现在虽然没有卸载该软件,但也只是偶尔看看,不再像刚开始时那么专注了。
记者进入某短视频平台浏览了十几分钟,先后出现“趣头条”“闪电盒子”“蚂蚁头条”“微鲤看看”“小鸟看看”等多款打着“赚钱”噱头的新闻APP广告。一些应用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淘头条”“微鲤看看”等应用的下载量均突破40万。
记者调查后发现,一些平台和APP都是用户点击广告赚钱,或者在看新闻时不定时弹出一些广告内容诸如保健品、祛斑、祛痘、丰胸、减肥、网赚,而且部分内容点击后直接跳转到微信号直接咨询商家。
一些受访者表示,“看新闻赚现金”这类广告吸引不少人下载相关APP,原因在于广告中经常使用“首次注册奖励5000金币”“登录即可获得1000金币”等标语,而实际这几千金币真正能换回的钱却少之又少。
记者下载了多款相关APP发现,所谓的金币并不等同于现金,广告中宣称的高额金币折算成现金,往往只有几角钱,并且只有累计赚到30元后才可提现。一些APP在广告中还宣称“挂机5分钟提现十几元”,记者测试后发现并不能实现。
“收徒”模式争议多
“免费扫码看资讯还能赚零花钱,不止呢~还能微信提现或者兑话费……”下班路上,程勇(化名)突然收到一位朋友的微信消息,紧接着对方又发来了一张扫码领红包的图片,显眼位置写着“零投入大回报,加入就送现金红包1—10元,只需看文章即可赚钱……趣头条值得信赖。”
摸不着头脑的程勇犯起了嘀咕:看文章就能赚钱?不会是骗子吧。但是在朋友再三保证下,他还是扫码下载了这款名为“趣头条”的APP,刚一注册完成,朋友的微信消息就到了:“又收一徒,你现在就是我的徒弟,要多在这上边看新闻,给我进贡哦!”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程勇哭笑不得。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開始研究这款资讯阅读应用,几天后他发现了很多套路:看新闻就能拿现金红包、收徒能得奖励、徒弟可以向师傅“进贡”,徒孙向徒弟“进贡”师傅也能得奖励……
“怎么这么像传销啊?”敏感的程勇很快将其模式跟传销联想到一起,不仅如此,跟他有同样疑问的网友不在少数,“这样的软件,到底是谁在看?真的有人拿到钱吗?”
有律师表示,收徒推广模式,师父、徒弟、徒孙构成了上下层级,师父能从徒弟、徒孙处获得收益,符合传销的构成要件。而其中掺杂着众多不良网络信息,更会让参与者受到伤害。因为这样的APP已经不再追求优质的内容,已然钻进“钱眼”。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明祥则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APP平台上的用户从收徒模式中所获得奖励全部来自平台,并且平台上投放的广告全部为正当合法广告,那么尽管其模式看起来符合传销特征,但由于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钱财损失,就不应认为是涉嫌传销,但是如果广告属于非法广告则情况会大不一样,这也要看某些平台是否正规,是否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
记者调查发现,多款APP虽然打着新闻资讯的旗号,但平台上的内容有不少低俗信息。记者近日打开“淘头条”,发现首页推荐的内容标题为“加微信教你空闲时间在家怎么用手机赚钱”“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主要为八卦、猎奇等。有的文章更是假借抒情式措辞,实际夹带伪劣保健品等虚假广告内容;有的则直接掺杂涉黄淫秽内容,配上诱惑性图片,以露骨语言大打黄色擦边球。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通过应用程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但记者在国家网信办“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主页中进行查询,“淘头条”“亿刻看点”等多款APP未能查到相应资质。
尽管质疑声音不断,但却并不妨碍这类新闻资讯APP衍生出新的“生意”。甚至,淘宝店家中还出现“收徒”的店铺,店主声称,所有徒弟均为有效徒弟,非虚拟手机号注册,纯人工操作,5元一个。
违规APP亟待规范
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APP不具备资质发布或转载新闻,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相关规定。近两年,各地网信部门多次对未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违规发布、转载新闻,传播涉黄涉暴及虚假信息的网站和APP予以查处、关停。
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公安、网信部门开始对此类APP进行打击。今年3月贵阳警方查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李某开发出一款名为“闪阅精灵”的App,宣称在该软件上阅读新闻,每天能赚取40元至80元不等的收益,并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宣传。骗取大量网民信任后,借机向用户兜售“激活卡”,被查获时涉案金额达100万元。
相关专家认为,一些以“看新闻能赚钱”为噱头的APP传播大量垃圾信息,过度索取用户权限、获取个人信息,扰乱了新闻阅读市场秩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对于不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APP,应加大查处力度。各类手机应用市场也应尽快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并对违规App进行下架处理。
有法律界专家表示,鼓励发展下线,使得老用户、新用户之间构成了上下层级,并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形成“金钱链”,部分模式与传销的构成要件相似,应尽快对此类行为进行规范。
对用户而言,应该认识到“刷新闻赚现金”花样推广、诱导分享中暗藏的风险隐患。一方面,要防范其中不良信息的侵扰;另一方面没有必要羡慕他人“刷新闻赚现金”的所谓业绩。另外,也应当充当好网络安全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发现的违法违规APP及相关内容,同时加强对低俗违法内容的辨识能力,一旦发现平台上有谣言、涉黄等信息,积极向主管部门举报,避免因贪小利而成为不良信息扩散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