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理性主义时期文学概览

2019-06-18 08:27陈达陈飞
文教资料 2019年10期
关键词:詩歌理性小说

陈达 陈飞

摘    要: 理性主义走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涤荡着封建主义的残余,使得资产阶级发展有了理性的方向,也有了理论上的指导。在此背景下的英国文学,呈现出小说为主的新型模式。文学家更关注社会变化发展的因素,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本文从理性启蒙内容出发,论说文学作家和作品的特点。

关键词: 理性    小说    詩歌

一、《社会契约论》的启蒙内容

18世纪是启蒙时代或者理性时代,所谓启蒙,实际就是启蒙主义者为了改良社会对民众的教育。为什么要对民众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18世纪是英法美革命时代,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运动。而思想家们,诸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他们颂扬社会契约论,主张人生来平等,提倡博爱精神。启蒙者之所以被称为启蒙者,是因为他们认为启蒙或教育是改善社会的主要手段。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对社会经济法律的改良运动使用的武器是理性,即基于制度和法律上的公民自治和公民权利的宣传教育。

要了解法国大革命,就要了解《社会契约论》。了解《社会契约论》是了解19世纪后近代思想变化的主要方式。这种思想变化是近代人乃至现代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要模式。即使文字不说话,但是文字蕴含的力量不容置疑。社会变革的产生更是通过暴力行为达到的,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走向和人类命运。

卢梭并没有想到《社会契约论》产生的重大影响,甚至对自己人生的改变。卢梭写完此书就受到法国当局的通缉流亡,直至死亡。卢梭追根溯源地系统探讨了政治层面的人类生活方式,从而归纳总结社会化的政治生活模式。

“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处不身处枷锁”是整部文论的开篇和论证前提基础。其实作者除了做出以上这样的声明外,他的文字还包含了暴力的元素基因,比如说“别人根据什么权利剥夺他们的自由,他们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权利恢复他们的自由”。

卢梭从原始社会的人际关机谈起,谈到家庭关系、管理,比如奴隶制度。奴隶制度关系和牛羊群管理没有区别。即使亚里士多德也说奴隶制度的天然合理性。可见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对今天的社会制度关系也是理解不了的。

卢梭认为,奴隶(制度)关系是天生的、浑浑噩噩的。主权者(奴隶主/国王)的统治是权属关系,是以统治为乐的。在第三章最强者的权利中,卢梭谈到,权利成为一种“原则”,但不会产生道德观念。“强力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威才有义务服从”(又隐藏了暴力基因)。在第四章中,回谈奴隶制。权威是通过约定产生的。这种约定等于权威,方式是“转让”。这种转让是一种买卖或者奉送关系。转让就是一种放弃。在奴隶制度,甚至所有社会制度中。“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做人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卢梭的这些论点和话语传播到社会上,特别在1798年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背景下引起轩然大波,不仅亵渎宗教,更因为它对君权神授的谴责。但是,卢梭的这些论点和话语却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变得家喻户晓和广为人知。《社会契约论》不仅是反宗教的,还是反世俗的。浪漫的法国人在抉择自己的生存道路和方式上还是务实的。卢梭讨论了战争,战争是什么?战争是国家间的,不是民众间的;战争不涉及个人及其财富,强力以外的权威是不存在的。奴役和权利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

二、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态

与美法不同,启蒙运动在英国出现在光荣革命之后。因此,英国启蒙运动者的诉求不是革命,而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说到底,还是要求资产阶级地位在英国的巩固。清除和反对的还是封建残余,诸如不平等、教条等。所使用的武器就是理性。

从文学看,英国文学有诗歌、戏剧,最主要的还是小说。小说是平民文学形态,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必须是在农业为主的生活形态转变到以城市或咖啡屋俱乐部的社会性为主的生活模式。文学上可以分为早期以蒲波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针对的是诗歌和戏曲。这种文学模式学习的是古典希腊罗马时代的写作,具有特定的固定规则,同时展现典雅壮丽。再就是“期刊文学”或者评论,以期刊《旁观者》的出现为例。它为18世纪英国小说开了书写先河。艾迪生和斯蒂尔创办的报纸是18世纪英国小说写作模仿的对象,是小说人物塑造的榜样。报纸《旁观者》融说教于娱乐,对社会道德和社会伦理针砭时弊。《旁观者》的目的是“用智慧来激发道德,用道德来磨炼智慧”,“使教学变得愉快,使消遣变得有用”。

丹尼尔·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探讨的不是咖啡馆的各色人,而是他们嘴里谈论的冒险,是英国资产阶级财富积累的和英国殖民的缩写。可以从政治、经济、资产阶级发展等诸多角度赏析。它的平铺直白的表达方式是现实主义除了主题以外的现实主义风格元素。

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的主要标签是讽刺散文。讽刺是关键,揭露英国统治资产阶级的丑陋面,如虚伪贪婪、腐朽诡计及对普通民众的压制和剥削。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映照的是英国的国家体制和两党制。格列佛游记抨击当法院、政治家和政党的虚荣和虚伪。但其生动的想象力和机智大胆的创作使小说具有普遍的魅力。

费尔丁的小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他的小说反映了城市咖啡馆、乡村农庄园的生活场景——展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貌。菲尔丁称作为英国小说之父,在组织结构、情节安排、故事描写及对现实生活的批评等方面为后来的小说模式树立了榜样。他的作品“散文体喜剧史诗”;史诗必须符合展现社会生活全貌和体现所有社会阶层各色人等的要求。散文体则说明了菲尔丁的语言使用特征,高于笛福和斯威夫特的语言的平铺。句子以逻辑性、韵律性见长。菲尔丁的Joseph Andrews是对他同时期作家理查森的作品Pamela的戏仿。在这里面他讽刺了理查逊的潘米拉及其矫揉造作和势利,歌颂的是普通民众的积极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可以说除了文字外,菲尔丁在趣味品质上也是很高尚的。他的文字的书写高于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平铺。

三、诗歌和戏剧的光彩

英国文学启蒙者集中批判当代英国各个方面,兼讨论社会问题,表现道德和私生活,并试图按照更合理的资产阶级原则改革社会生活。诗歌和戏剧的表现形式在以上功能方面尤其突出。18世纪英国作家多数也是写诗的,突出有三:新古典主义诗歌、感伤主义诗歌及后来的前浪漫主义诗歌。新古典主义诗歌写英雄双韵体的蒲伯。新古典主义者的文学都有固定的规律和规则。他的诗歌偏于名言格句,充满智慧。但是从现代角度讲,他的保守思想和写作则不合时宜。

理性主义发展到后期,诗歌成为它的掘墓人,诗歌开始乡村化、忧郁化。格雷的《墓园挽歌》开启了墓园派诗歌,格雷即使不再使用双韵体,改成四行诗诗节,但他的诗歌的精雕细琢、结构严谨仍然深受古典主义的匀称、平衡和细腻之影响。布莱克创作《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相隔五年而已,说明布莱克具有辩证思维,能很好地整合“羊羔”的天真和“老虎”的凶残暴力,且从“一沙一宇宙”诗句中得知富含的深刻哲理。布莱克熟知伦敦当时的腐朽破败和扫烟囱小孩的悲惨人生。《天真之歌》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孩子之纯真,《经验之歌》则描绘了作者的愤怒之声,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由和革命的热情。比如里面“老虎”的形象是对参与法国大革命的普通民众的颂扬。身为农民的罗伯特·彭斯创作的苏格兰民谣、诗歌使用方言,描写爱情和友情等主题。比如《一朵红红的玫瑰》等,已经接近浪漫主义。感伤主义主要指在圈地运动之后,城镇化的发展引起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变化。由于城市生活带来的腐化与沦丧,人们变得日益厌倦理性和逻辑,更关注家庭生活的温馨,甚至出现在小说、戏剧之中,比如奥利弗·戈德史密斯的《维克菲尔德的牧师》和菲尔丁的《造谣学校》,当然后者仍然关注的是上层社会的庸俗琐碎,贵族男女以造谣生事为乐,专门破坏别人的名誉和家庭幸福。《造谣学校》极富讽刺意味,用幽默的笔触突出地批判了社会人际趣味的低劣。

四、结语

18世纪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包括诸如迷信、偏见等,对阶级偏见和不平等提出了批判。他们把科学理想与人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讲求物质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从背景看,文学得源于革命大潮和资产阶级发展的巩固。18世纪文学无论是在主题还是题材方面,都是其他时代不能比拟的。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等人的小说就不是同意义上的概念,只是小说而已,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发展。诗歌和戏剧方面既有前面两个世纪的巨大影响,又有理性时代自我特征,同时朝着浪漫主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Stephen Greenblatt,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M].W. W. Norton & Company,2006.

[2]陳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猜你喜欢
詩歌理性小说
诗歌献给城市
The Wish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诗歌的天堂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