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强 朱艺炜 史梦杰(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由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创意与设计》杂志社共同承办了 “第四届中国设计文化遗产——故宫学与江南设计学术研讨会”。此次活动邀请了故宫博物院、南开大学、苏州大学与江苏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和学者,齐聚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探讨了故宫学与江南地域设计。
参加本次研讨会发言点评的专家学者包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章宏伟教授;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文君博士;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周乾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孝荣教授;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韩荣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郑丽虹副教授。本次研讨会议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强教授(图1)与童永生教授(图2)主持,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凌浩教授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魏洁教授分别致开幕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邱建平书记与魏洁院长分别为部分专家学者,颁发了《创意与设计》杂志兼职编委聘书和“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聘书。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教授的演讲主题是《作为学问的故宫学》,内容主要有:第一,故宫学范畴、体系和方法;第二,故宫学学术研究的分期;第三,故宫学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意义。针对以上问题,章宏伟教授提出:首先,故宫学是以明清紫禁城和故宫博物院为研究核心,以故宫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发展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畴包括了历史、政治、礼制、教育、科技、经济、文物以及艺术等方面;其次,故宫学主要由北京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光复以后四个时期组成,这四个时期以档案整理研究为大宗,以故宫博物院学者为主干,利用故宫资源取得了汉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再次,故宫学依托高校成立故宫学研究机构,举办故宫学高校教师讲习班,开展故宫学学术研讨,组织编撰故宫学著作,搭建了故宫学研究平台,扩大了故宫学在学界的影响力,提升了故宫学研究水平。最后,故宫学研究通过与工匠精神、文化产业、一带一路的紧密联系,塑造了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形象,提升了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影响力。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文君博士在主旨演讲《翁同龢致范梁信札考释》中,以历史学的视角对翁同龢与范梁往来的10通信札进行了考释,在人物考据上,从写信时间、收信人身份以及收信人的活动地域三个方面,论证了楣孙不是张朝桂,而是范梁的历史事实。在文献价值上,翁范二人的书信为研究范梁这类主要从事行政事务并无其它诗文书画特长、记载甚少的人物提供了重要资料。其勾勒出的陆清泰父子的生平宦迹,是研究晚清基层官员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典型个案。此外,将信札呈现出的翁氏父子与同僚、同乡及师生之间的人际网络关系纳入研究视野,有助于从不同的侧面梳理晚清时期江浙文化的变迁,清代举荐制度的演变以及晚清官场的生态。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乾博士结合本次会议主题作了题为《故宫古建筑的力与美》的主旨演讲,其一,通过数据、展览以及高校学术合作等实例,阐述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其二,以前朝三大殿为切入点,重点围绕色彩、结构、形式及布局对故宫古建筑进行了解析。在建筑色彩方面,提出紫禁城的彩绘不仅有装饰作用,还具有防虫、防潮等建筑保护功能。在建筑结构方面,故宫建筑采抬梁式结构,通过榫卯连接满足防火、防震、防雷等需求。在建筑形式方面,通过介绍后三宫的建筑外观形式,指出故宫建筑先有国后有家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布局方面,以金水河的设计为例,提出故宫建筑的风水不是迷信,它是中国古代满族建筑师者对环境与地理的独特设计。最后,周乾博士认为故宫古建筑具有的建筑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并指出保护故宫古建筑,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图1 会议主持人 王强教授
图2 会议主持人 童永生教授
图3 韩荣院长演讲
图4 郑丽虹副教授演讲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何孝荣教授作了题为《姚广孝与“新明朝”的建立》的主旨演讲,在故宫学与江南设计研究合作的背景下,呼吁设计研究不应局限于器物和建筑方面,还应涉及国家制度层面。何孝荣教授分析了姚广孝作为佛教高僧、庆寿寺住持、“靖难”军师、朝廷重臣、“新明朝”的重要缔造者等人生五个阶段,总结出姚广孝是新明朝的重要缔造者的原因有:其一,作为佛教高僧,讲经说法,弘扬临济宗旨,参与领导和管理佛教,著有护法及净土著作,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佛教。其二,作为“靖难”的军师,帮助燕王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不仅改变了明朝帝位的传承顺序,更以宽仁之治缔造了一个新明朝——永乐王朝。其三,作为朝廷重臣,推荐贤能,主持重修《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帮助明成祖治理国家;辅导、教育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是永宣之治的重要推手。何孝荣教授指出姚广孝作为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佛教高僧,他对建立新明朝、巩固“永宣之治”乃至中国佛教的传承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明史研究中,针对姚广孝的研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韩荣教授(图3)的演讲主题是《古代物用观之分异与演化》,该研究以唐宋花形金银盏为例,从物用之考略、盏器之分异以及文脉之演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古代物用观。首先物用之考略中,韩荣教授提出造物传承的轨迹是“法古”而兼顾因革,对于物用观的视角应通过美学的方法分析、组织对象物,不应剥离对象物与人类行为的联系。其次盏器之分异中,器物研究的切入点可从形态、纹饰和操持入手,通过美术考古学对一定时间阶段内所有器具进行分型分式,典型器具需要量化分异研究。花形金银盏的纹饰通过类型逻辑分析法与布局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纹饰布局的规律,分析审美视线、使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形成参数化的分析,这种立体纬度的提取,有助于理解纹饰和器物的真正依附关系。再次在文脉之演化中,器物形态的分异和文脉演化的关系研究主要从感知分异展开,通过设立语义量表,进行试验分析获得相对集中的语义感知,进而考证器物的文脉演化。最后韩荣教授提出物用观的江南造物是不能脱离人和物,并认为设计不应仅凭个人的主观感受,需有量化和分析的过程。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郑丽虹副教授(图4)的演讲主题是《文人艺术与苏作》,该演讲围绕苏作的概念、苏作的历史轨迹、苏作的形成原因、苏作的艺术理论以及苏作的审美特征五个方面介绍“苏作”工艺。对应以上内容具体如下:其一,认为“苏作”作为对苏州工艺美术制作及技艺的指称,“作”在这里既可以指制作、造作,也可以指“作坊”,还可以指苏州匠人的优秀手工技艺或苏州生产的某种知名产品。其二,苏作的历史轨迹可追溯至唐宋时期,该时期苏州城市地位上升,使“苏作”独特的工艺品格渐趋形成,明代中叶以后,一直到清盛期,作为全国商业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苏州,其艺术发展已经由过去主要依赖地理条件和艺人的个人发挥,转变为更多的受商业影响、由市场左右的新局面。其三,郑丽虹副教授提出“苏作”的形成与引领明清风尚地位的确立离不开社会转型的催化、文人文化的导引与各类手工技艺的相互采借等诸多因素。其四,影响苏州艺术理论有三个人群,一是文人化审美理念的“苏作”艺术理论,以其强有力的导向性对“苏作”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二是作为苏州文化品味的导源地的鉴藏家群体,左右着苏州地区的艺术审美方向。三是批评家群体把对文化的强烈敏感和理解付诸于艺术活动,针对器物、服饰、园林等做出的描述、分析、诠释、品评,甚至批判,或系统或零散,客观上构成了“苏作”艺术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五,虽然“苏作”所创造的工艺美术产品繁复多样,但所有的门类都有华丽秀美、雅俗共赏、注重形式、诗书画印一体的审美特征。最后,市民文化、园林艺术、吴门书画构成了明代以后苏州传统文化生活的三大内容。“苏作”在创新中注意循序渐进,显示出经典工艺美术的力量和价值。
此次会议围绕“故宫学与江南设计”,阐释设计在不同历史阶段与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科技发展、社会人文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示了一批新成果、新发现与新结论。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积极通过理论创新,探讨古代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利用科学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助力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振兴。我校通过开展故宫学与江南地域造物的交叉研究,对构建设计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设计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