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靓(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受到多方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书籍设计领域,我们进入了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并重的时代。电子阅读产品、互联网终端的阅读网页、以及移动终端的阅读产品的信息汲取的便捷性和阅读体验的生动性对传统纸质书籍产生了影响,因此开启了书籍设计多元发展的全新时代。如今的书籍已从单一的信息内容的阅读方式走向了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书籍的阅读体验也从原本的平面化、静态化走向了多维的互动化,从单纯的信息汲取式阅读走向体会文字的同时享受愉悦的阅读,这份愉悦来自于多维度、多感官的表达,来自于新时代下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变革的今天,我们一方面需要思考书籍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向,另一方面需要思考书籍设计的教学如何应对变革。
书籍是二维的平面、三维的的空间和四维的时间统一而成的,是有形的物质结构和无形的精神内涵相统一的, 汇集了文化与思想的交融以及观念的碰撞 。书籍主要是由二维的文字与图形来传递信息内容,但它也是一个静态的六面体,呈现的是三维的物化形式。同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其加入时间的维度。可以说,书籍是跨越时间和空间,汇集人类文化的特殊节点。书籍设计的形式美就像雕塑作品,其外在形态是六面体,但它又像一部可观看的电影,它阅读过程是一个时间播放的过程;书籍设计又像是一场舞蹈表演,阅读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新媒体新技术的当今,人们对纸质书籍的期望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无法满足于简单的信息汲取,书籍艺术的语言需要更加的多样化,从而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的关注度和趣味性。本文将从多维度切入,思考和探究书籍的互动体验式阅读。突破传统书籍设计的局限,从平面到立体再到时空,从静态到动态,向互动体验式设计的方向不断扩展。
近年来,先后有诸多书籍设计师提出书籍的整体设计概念,并极力的推行。吕敬人先生出版的教学类书籍《书艺问道》里曾明确的提出: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书籍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分别围绕二维的平面设计(文字、图形、色彩、网格体系)去建立书籍的视觉整体性,围绕三维的五感体验设计(材料和工艺)去营造优质的阅读体验,围绕四维的时空互动设计去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互动性。由于书籍在流通市场会受题材、内容和出版等多方的限制,但在教学中则不受影响,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强化书籍的互动体验设计,引导和训练学生围绕不同维度的思考来把控书籍设计的整体性,从而实现达到最佳的阅读感和互动体验感的书籍设计教学目的。
当今市场上的传统纸质书籍已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式,然而读者的关注点往往会放在耳目一新的事物上,刻板而又司空见惯的东西总是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的载体以及阅读的方式也比以往丰富多样,当今的阅读模式正在向互动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设计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明锐的洞察力,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持有超前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学习和探索新的设计理念,用新的视角去挖掘新的设计语言来拓展书籍的设计空间。所以在教学内容中, 我们会强调新的设计思维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书籍设计的基础知识以外,在这个领域展开对未来趋势的探索与实验,从而达到设计能力优化与提升的教学目的。
另外书籍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程,仅仅单纯的从书本上获取对传统书籍的认识,那学生对各个维度的互动体验设计的理解会仅仅停留于一些常规技术、工艺的生搬硬套。所以,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中课堂面授式的单一教学方式,通过田野实地调研、邀请书籍设计师进行授课、以及与出版市场和社会机构相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推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兴趣。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书籍设计的整体设计体系和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对书籍的互动体验设计的探索能力,切身了解书籍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对其本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专业技能型培养的教学模式向实践与研究并重的教学模式推进与发展。
阅读是读者思想与灵魂的体验之旅,是一种心灵的互动。互动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它能够提升书籍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且,书籍的趣味性是由多向的互动带来的,读者在翻阅的时候,借助感知的作用,产生联想和想象,加强了对书籍的内容、形式的理解,互动让作者、读者和设计师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并使他们之间达成了某种内在的默契。书籍设计中运用多方位、多层次、多纬度的表现语言,针对书籍内容特点和受众心理特征,巧妙地创设各种阅读情境,构建有力的阅读磁场,激发读者的兴趣与翻阅欲望,能够促成读者多维度的诗意阅读体验。在原本书籍设计的教学构架下,强化互动式体验设计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下面我们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出发,诠释一下互动式体验的强化设计方法。
在书籍的二维平面设计里,我们通常涉及的要素是文字、图形、色彩,运用的技巧以版面设计为主。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设计法则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版面设计思维,突破网格的限制,巧妙的设计视觉流程,以及合理的运用一些平面视觉设计的特殊技巧和科学技术,让书籍设计的二维平面有着全新的突破。
解构版面——在学生熟练掌握表现方法和形式法则的同时,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版面设计,打破版面设计的思维定式,打破它固有的结构,建立一个新秩序的结构。根据书籍的内容和读者的需求,追求一种新的设计体验。如图一, 设计师在这本诗集中将文字与情景相结合,构建了新的版面结构,将文字甚至是笔画进行“排列组合”,勾勒出与诗本身相契合的场景,使书籍达到一种“诗画合一”的意境。所呈现出的不仅是诗的内容,而是文字的内涵与文字的外在表现相统一的双重设计。所以,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设计需要大胆的突破版面的传统编排。准确把握文字、语言信息,发挥文字的内在潜力,注意色彩的情感与表达内容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色彩在书籍设计中的视觉效应,对书籍内部形态的诸要素有机地、富有节奏地编排,达到外表与内在,造型与神态的协调统一。
又如书籍的版心,通常都在设计的前期对其进行大小的设定,然而版心不是必须有一定的页边距,也不是必须固定不变化的,有时我们可以利用它的不一样来进行设计。 比如对作者内心的剖析以及内容的变化,设计者将版心设计成逐渐变小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满版文字到最后大面积留白的版面,使读者在翻阅时感受到一种情绪的变化。
视觉流程——书籍设计中的视觉流程是一种“空间的运动”,是视线随各元素在空间中沿一定轨迹运动的过程,这种视觉在空间中的流动线为“虚线”,是视觉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视觉流程设计能引导读者的阅读视线,使阅读有顺序、有方向、有规律可循,抓住视觉流程的设计,能使读者按设计预设的方式进行阅读。比如,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的《Fallen》,在每一页的版心方向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一直改变着书的手持方向,这正是设计师巧妙利用视觉流程来改变读者阅读方式的一种设计。基于合理阅读习惯的视觉流程设计,会给书籍带去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不但能使书籍中的各视觉元素合理的秩序化,也能使读者根据设计的引导渐入佳境。
图1 《设计诗》
图2 《City》
图3 《The Waitress》
维度拓展——平面设计并非仅仅是二维的、静态的设计。将书籍的页面进行解构或重组,能够设计出交错、叠合的空间形态。开本尺寸的大小变化,装订方式的变化,能够呈现出折叠、交错、扩展的页面,能够创造出立体的欣赏空间。设计师合理的利用这些方式,能够使原本单一的平面空间变得丰富而有趣,从而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增加阅读的观赏性。例如不同的折叠方式,可以隐藏或者扩展书籍的内容,打破传统的单一重复的单调模式,营造出具有揭秘、探索等不同氛围的互动翻阅方式。也可以利用挖空、透叠、隐藏等方式,如图二的书籍采用了多页视觉叠加的手法,让简洁的封面看似没有那么简单。利用了折页的方式,将原本单一的页面通过翻阅产生了连续的页面空间,将平面的文字、图形通过模切的技术手法,呈现出秩序中的混乱效果,丰富而生动,整个设计使页面与页面之间产生了“借景”和“换景”的空间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书籍设计语言的多元化,利用二维的纸张,通过对它的切、折、拆、合等处理方式,达到丰富、多维的立体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3D技术,使得原本平面的元素变得立体或者是动态起来。一种方式是3D视觉设计, 如图三所示,设计者利用了红蓝3D眼镜的原理, 戴眼镜前,整本书是有趣的平面图形形式,戴眼镜后,一切的内容都变得清晰而又立体。另一种方式是立体结构设计,可以通过翻页、拉动、旋转等方式让平面图形立体化。这种方式最常运用在立体书中,也有书籍的部分页面也会出现这样的机关结构,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书籍中的平面图形的表现形式更多样、更生动。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打好平面设计的基础,对文字、图形、色彩以及版面设计的基础知识有很深的了解和很强的运用能力;其次是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读者的阅读行为分析诉求,并思考如何运用设计达到目标;最后是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在坚实的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甚至是反其道的个性化设计,在满足阅读需求的同时,如何营造独特的设计氛围和生动的阅读行为。
图4 《坏孩子的天空》
阅读方式的多元发展的趋势对传统纸质书籍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电子书籍的交互性是人机的互动,缺少了纸质书籍独有的触觉、味觉、嗅觉等体验,也缺少了纸质书籍的文化价值。电子书籍的出现,正是促使传统书籍发生改变的一刻,巧妙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拓宽传统纸质书籍的设计语言,使信息的汲取更方便、内容更丰富,淘汰单一、枯燥的互动形式,使传统纸质书籍设计的艺术性在多维度下得到深度的拓展。
五感体验——人的感官是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的,设计者如果能抓住各个不同感官的特点及功能,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书籍设计主题选择不同的感官表达,并注意感官之间的协调性,就能够很好的传达设计的内涵。“视觉”是最先进行的最直观的感知行为,它是通过眼睛看到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内容、色彩等。“触觉”是读者拿到书后产生的直接感知行为,主要通过手来感知材料的肌理、工艺的结构等,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心理感受。“听觉”是通过耳朵来感受翻阅和特殊结构的声音。“嗅觉”是通过鼻子来感知书籍中的味道,这种味道可以是纸张自然的味道,也可以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气味。“味觉”是五感中最难体现的感知,它可分为特殊可食用材料的的真实品尝味道和书籍中文化意蕴、精神意境中的“品味”。
现代书籍设计其实是艺术与设计的综合体,在书籍设计中艺术与技术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在今天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印刷、工艺、材料以及装帧的不断更新,使得书籍设计的领域被不断的开拓,从而拓展了其更多的表现手法,从“触”、“看”、“听”、“嗅”、“味”全方位的展现书籍的内涵,从以往单一的视觉处理发展到综合的“五感”设计。可以说,现代书籍设计呈现了技术美学的特征。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书籍形态多样性成为可能,书籍设计打破了常态书籍的六面体, 呈现出圆的、多边的、异形的、仿生的等多种形式,丰富的书籍形态不仅在视觉上带来新鲜的趣味,同时对反映书籍内在精神上还有着非物质的外化作用,是对书籍内容信息传达的形象化补充。
物化表现——“五感体验”是需要物化呈现的。追求感官体验的物化设计是当代书籍设计的重中之重。书籍设计是信息内容在形式上的隐喻(包含具象隐喻和抽象隐喻),是显性的图文声像信息与隐形的情感体验的综合体,书籍物化设计主要在于视觉、 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要素。物化表现主要在于材料、工艺的掌控,材料的肌理、质地、色彩所带来的个性色彩和工艺的特殊呈现能使阅读变得更有愉悦感和趣味感,即使是枯燥无味的学术书也能让读者有触摸和翻阅的欲望。金属的现代感、木材的温润感、玻璃的通透感都会给读者都去不一样的感受。紫外线油墨营造的神秘感、镭射激光体现的科技感、各种模切技术和凹凸压膜技术都能给今天的书籍创造出新的空间感受。此外,特殊的材料工艺还能够激发读者的通感体验,读者在阅读时不仅仅只接收感官的信息, 他也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体, 记忆能在读者的脑海中不断延展,从而呈现出各种形象,产生联系,使不同感官之间转换表达。例如与饭盒形态一致的书函,会让人联系书籍内容和饮食有关联,粗糙的水泥材质的封面会让人在触摸时联系到书籍内容可能和建筑有关。如图四,设计师让这本《坏孩子的天空》的封面隐藏在一种特殊的可刮材质中,读者可以刮出自己想要的图形,这种刮的互动形式就像小孩子的调皮行为。对于当代的纸质书籍设计,设计师要用动态的思维去转换设计的观念,用理性的思维看待书籍设计的发展未来,建立属于自身需求的物质形态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引导学生作为读者在书籍中体验内容带来的感受,强调阅读的舒适性之外,注重内容的情感体验,并对之进行表现。另一方面,需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走出课堂去接触真实的印刷流程、工艺制作和材料,从技法、形式、材质和工艺上去体会他们带来的物化感受。综合两方面的学习,会让情感设计的互动表现更加具体而又真实,从而使读者能够在与书籍全方位互动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沉浸于愉悦、趣味的阅读之中。
当代书籍的设计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外在形式的设计,更注重的是叙事性的表达和表现形式的设计结合。读者在翻阅书籍的过程在,除了眼睛看到的二维,手触碰到的三维,还有观看动态的四维 。这就需要设计师思考书籍作为二维、三维的视觉形态和立体结构以外,还需要作为一个四维的动态媒体呈现的视觉问题。在追求时空的交融中,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追求时空的错置,通过结构重组的方式,实现特殊的时空之美。
时间“变化”——时间条件对读者体验书籍所形成的影响构成了时空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成熟的作品是在时间的迁移中被慢慢的体现完整。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新的工艺让书籍在时空中发生变化,让读者有一个参与互动的环节,通过互动使读者很好的理解信息内容的内在含义。例如《做得好》这本书,采用了感温墨水的工艺。这本书是Podravka公司的年报,大开本的书运用常规墨水,而小开本的书里记录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这些内容需要读者将它放进烤箱烘焙之后才能看到。还有一些书,采用了手工纸的材料,设计者在纸张中放了种子,读者按照说明,随着时间的迁移,慢慢的会看到长出芽的书,从而能明白作者的用意。又如Solar公司的年报(如图5),它是主要经营太阳能的能源公司,设计师用了感光油墨,让读者只有在太阳的照射下才能看到年报的信息内容,使读者感受到了太阳的能量,这也正是太阳能的核心意义。
图5 《Solar公司年报》
图6 《Elektrobiblioteka》
图7 《LEYO》
阅读“游戏”——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读者不会再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推荐,更加希望主动的参与到设计中。书籍设计应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加强书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优秀的书籍设计能够营造出别出心裁的阅读氛围,甚至还可以把阅读变成为一种“游戏”,使读者参与其中,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还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 比如视错觉设计的结合,能让纸上原本一样的东西变成视觉的不一样,让原本静态的东西动感起来。一切都变得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性。读者能够沉浸在设计师营造的情境中,充分的体验视觉带来的感受,更好的达到一种舒适的接受准确信息的阅读环境。在教学中,强调时间轴的介入,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事物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利用这一特性,体现时间带来的不一样设计,并通过设计去引导读者有节奏的阅读书籍,通过设计赋予书籍生命,让读者在情景交融的环境中更好的体会书中的世界。
“触电”思考——传统纸质书籍在当下受到电子书籍的冲击,其中一个原因来自于电子媒体的动态美,电子书籍声行并茂的动态互动效果,能够更大程度的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这些技术今天也都可以拿来与纸质书籍进行融合,使纸质书籍的设计表现更为丰富。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给电子终端和纸质书籍建立巧妙的桥梁,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享受纸质书籍带来的实物体验,又能在电子终端获取同步的其他拓展信息,以及静态画面不能展现的一些虚拟模拟。比如IKEA的产品手册,在产品手册的每一个产品旁都有二维码扫描,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手机终端,对该产品进行虚拟空间的模拟演示,从而使产品介绍更为丰富、准确。又如《Elektrobiblioteka》这本书(如图六),运用了导电墨水的特点,使纸质书可以连接电脑,在电脑上可以看一些复杂图示的动态演示。再如《LEYO》儿童系列科普丛书(如图七),其概念是:“一套书,两种阅读方式,身临其境互动阅读新体验,给孩子一座可移动的多媒体纸上图书馆。”全系列书的内容涉及生活百科、科学技术等领域,结合LEYO的APP,小朋友在阅读纸质书籍外可以听音频讲解、看动画演示、并且可以动小手互动体验,仿佛置身于多媒体图书馆,让小朋友自主探索学习。这种方式的书籍,一改以往可听书籍繁复结构的笨重形态,也比电子书多了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纸质书籍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动态与互动理念得以凸显,不但提高了出版的效率,还使很多理想中的设计理念得以实现。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关注,让学生走出传统工艺的束缚,拓宽设计思路,增强对新技术的尝试与应用,增加了书籍设计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力,能够让学生拥有一双更开阔的眼睛去展望书籍设计的未来趋势,拥有一个更生动的头脑去思考书籍设计的未来形式。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在为读者传递“美”。在阅读需求发生变化的今天,提倡多维度的体验意识,强调阅读的互动体验形式,使书籍更具有人性化和趣味化,这也是人们在当今社会对“美”的一种新的追求。 书籍设计的多维视角、启发性的思维模式,以及个性化的审美追求,能使读者在获得资讯的同时,得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和身心愉悦,并且收获由阅读所引发的想象、思考和启迪。本文所涉及的以维度切入强化互动体验式书籍设计的教学研究是基于当下新媒体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变革,通过对目前书籍设计课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后提出的。在当下新媒体时代,受到电子书籍的冲击下,从互动体验的角度提出反思,书籍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应该注重:书籍设计让阅读更准确、愉悦和满足,强调从多维的思维角度切入,将阅读升华为身心合一的一种体验,让书籍不再只是信息的传达,而是一种在多维空间中五感的综合体验下的情感化艺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