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瑜,戚 彬
(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255049)
陶瓷,一种诞生于泥水交融,在火中涅槃重生的艺术。它是嵌进国人心坎里的骄傲,在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陶瓷用极其瑰丽的身影伴随着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它又是承载了丰富思想文化的珍品,中国人将禅化之身,圆融之境注入陶瓷的制作过程,赋予陶瓷灵魂。可惜的是,我们今天的陶瓷艺术却难再达到以往的高度,那么现在我们就从禅意的角度探寻一下原因。
图1 陶瓷的手工制作
自女娲造人起,人们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泥土像是我们的根,我们生于泥土,终了也要回归泥土的怀抱,泥土赋予我们生命,正如春天姹紫嫣红的花朵一样,是泥土给予我们生命的多姿多彩!这或许是一种意象上的精神慰藉吧。然而,陶瓷却是真真实实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如图1所示,从压坯、注浆、脱模、印坯、修坯、粘接、刻洗、素烧、上釉到刨底这期间哪一个环节没有继承泥土的朴素与厚重[1]。说起这朵瑰丽的陶瓷之花,已经在我国绽放了3000年之久,从原始瓷,隋唐五代的瓷器,宋代瓷器,元代瓷器,明代瓷器,清代瓷器,一个个朝代灿烂的瓷器品类,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所被寄予的独特审美和历史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脚步来到现代,我们又能见到多少承载着丰厚文化的陶瓷器呢?陶瓷的本真之美,泥土的韵味我们还能捕捉到多少呢?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又有多少体现呢?我们陶瓷的精美在于遥远的过去,现代中国陶瓷精美与欧盟的陶瓷相比还有欠缺,概念表达逊色于日美,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是不是在文化和思想上丢掉了我们根的灵魂?我们在制作陶瓷时是不是忘记把我们的文化和信仰以及精神追求注入到其中了,所以才生产出一件件没有灵魂的陶瓷……
追溯汉朝,“禅”文化从遥远的古国印度以佛教为载体,传入中国,它就像是一粒种子,祖师达摩将禅意带到中国,然后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萌芽,茁壮生长,最后成为一棵参天树木。在这期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本土宗教信仰的发展,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代代文人骚客,尤其是在盛唐之下,这朵思想之花开的格外美艳,犹如一场洪水,几近泛滥了整个大唐文化,为中国的文化艺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把自然,无为,和谐,生动,灵性,韵味等的意境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特别要着重说明的就是对于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悄然化为一股力量,撼动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内涵。他们创作的陶艺作品,大多希望他们的观赏者看到他们想要表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营造一个禅化的意境,来表现他们思想上的超脱与空灵。禅化的意境讲究既“空”又“虚”的感觉,与日常环境中的“实”和“有”相对。在浓厚的意境熏陶下,古代那些陶艺家们制作出一件件惊世骇俗的作品,并让全世界深深的仰慕着中国陶瓷的魅力!那么现在再来看看中国现在的陶艺,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浓妆艳抹的女子,有着各异的风情韵味,然而当它们脱下外衣,露出的却很少承载着中国的处子味道。对于生活在今天的陶艺家们,他们或许已经不需要多大的科技进步,因为不是应用多高科技的材料,一味的突破技术上的难关,就能制作出撼动人心的陶艺作品的,当务之急是停下来想想,我们正在干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中国味道的陶瓷。一件陶瓷作品具备的艺术感染力,那是一股能引起精神共鸣的力量,是文化!是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禅意,禅所承载的包容,质朴,无为,自我,醒悟和包容万象的圆融,是陶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都知道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物感,历史感、宇宙感。也就是说一件物品美到极致就是它所蕴含的超脱外物,承载一切的包容感。把艺术做到美的最高境界一直都是每一位艺术家的毕生所求,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超脱。
举个例子来说,日本的诧寂之美可以说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了,如图2所示,“佗”是指“闲寂、寂静、朴素”之意;“寂”是指“空寂、幽雅、古雅、精炼”之意,另外诧寂之美中还蕴含着“涩”的味道,“涩”所指的是“收敛的、或朴素中雅致的精炼鉴赏”。这三者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境,交相融汇成日本特有的造物美感。这种美感不只是体现在日本的陶瓷艺术中,在日本的茶道、花道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所以说诧寂已然成为日本文化审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甚至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图2 日本的诧寂之美
用“不离世间觉”来形容禅意再合适不过了,是佛性的一种特别体现,它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并深入人心。禅的境界涵盖范围极为广泛。禅,既不立文字,也没有教条,主张亲证自得,不假他人之手;艺术追求是打破约束,提倡创造。二者殊途共通。禅与艺术的关系是非常特别的,因为禅是从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开始,用它那自由活泼、反对惯性、反对束缚的内心与艺术不谋而合。因此可以说,禅者们的心灵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否认的是,禅宗文化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很早就传播到西方的世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并且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
禅宗是一个极具东方气质和神韵的事物,它包含了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成分;它无分别,无挂碍,无欲无求,它涵盖了世间情感,五味杂陈,它提倡摆脱一切理性的障碍,活在最纯粹,最干净的自然生命状态中。禅观如源头活水般润泽了各种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灌溉着各种媒体材料的精神层次的探索,因为其“不执著”以及“不二分”的特质非常适用于现代背景下艺术多元触探时的精神凭借,并提醒着艺术本质在实践下的体悟。所以纵观艺术上的集大成者,都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者,他们将自己对于世间万物的感慨与情感托付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把心灵承载于作品上,从而达到禅意与艺术的共通与共鸣。
禅意修行的最重要目的是获得观察事物后的本我见解,我们称之为“悟性”。而“悟”就是回归自我,是一场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思”、“悟”之后得到人生的顿悟,灵感上的启迪。这对于陶艺家们来说,是陶艺创作必不可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陶艺家们审视自我,认清自我,回归自我,将身上所有的束缚全部除去,才能获得本真灵感上的启发。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意讲究圆融和顿悟的境界,它是一个极为抽象的说法,有点道家的味道,可是艺术的法则谁又能说的清呢?但是有艺术气息的作品之所以能被人欣赏,给人精神上的陶冶不就是其中的一股内在力量吗?那对陶艺家来说,泥与水的交相融汇,与火的激情碰撞则是大自然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对于一个在土堆里摸爬滚打的艺术家,就应该像是开在泥土的一朵花,只有回归到自己最原始的状态,才能体会到陶艺制作的妙不可言。
风筝虽高,若无绳线牵引,也只能从天空中坠落,花朵虽然美丽,若无茎根养护,也只能枯萎凋零。加之,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传统陶艺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几乎全世界的陶瓷艺术都或多或少地受它的影响,中国的陶艺创作理念也伴随着作品向世界展示出它独有的东方魅力!它所蕴含的“民族性”,重在意境的表达和传递,这与中国人讲究形散而神聚是分不开的。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理解、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语言说明的意境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是情和理的统一,“境”是形和神的统一。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而在当下现代陶艺中,中国陶瓷作品的意境传达相较于日本作品还是逊色几分,究其原因,打个比方来说,中国现代陶艺像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很多国外的风格在向他招手,它却东看看西望望,渐渐地忘记了家的方向。但是,我想说,中国的传统美学是骨,技法表现是皮囊,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光彩夺目!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日本陶艺,它是一个善于向别人学习的国度,但是它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而是在学来的东西上加以学习、研究、转化,形成一个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3]。所以戏谑的说日本这个民族是一个精明的“改良者”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历史的长河流淌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曾经的荣耀,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稍稍逊色而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本真的东西,是我们的风骨![4]试想一下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抛弃了本土文化,不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又怎么能得到世界的尊重,因此我们国人唤醒自己的民族本真是多么紧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