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农业服务中心合面工作站,四川 纳溪 646314)
泸州市纳溪区竹林面积达65.4万亩(1亩≈667m2),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不仅能充分利用广阔的林下土地资源,还能提高鸡的抗病能力和肉质风味,增加养殖效益。而林下养鸡成败的关键在于育雏鸡的养殖,如果雏鸡苗体格健康,放养到山林里抗病能力就强,反之,则会影响林下鸡放养的成活率。
1.1 饲养品种选择 林下鸡一般选择体型中等、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且具有较好觅食能力的地方品种。引种应当选择来自非疫区的经过产地检疫并拥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鸡群。
1.2 林下鸡育雏场址建设
1.2.1 场址选择 从事林下鸡生产,既要建设鸡舍,又要有适宜鸡放牧的场地。养殖场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卫生、排水和供电方便的地方,且有适宜放养的林地,满足卫生防疫要求。场区距离干线公路、村镇居民集中居住点、生活饮用水源地500m以上,与其他畜禽养殖场及屠宰场距离1km以上,周围3km内无污染源。
1.2.2 育雏鸡舍建设 育雏鸡舍内应有专用笼具、专用消毒设备,并配备取暖、通风、光照及防鼠等设施。舍内设备根据具体的育雏方式进行配置。
1.2.3 固定式鸡舍建设 脱温鸡苗要先在固定式鸡舍进行半舍饲半放养,锻炼雏鸡适应放养环境的能力,为完全林下放养打好基础。固定式鸡舍要求防暑保温,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排列均匀,便于卫生防疫,面积按每平方米养8~10只鸡修建,内设栖息架,舍内及周围放置足够的喂料和饮水设备。配置的放养场地与固定式鸡舍相连,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开阔,面积为鸡舍的3~5倍,周围有围网封闭。
1.3 育雏前准备工作 进雏前2 d进行预先升温,舍内温度应升至33~35℃。准备足够的喂料盘或喂料用塑料布、饮水器。根据育雏数量,备好雏鸡专用全价饲料和必需药品等。
1.4 育雏鸡饲养管理
1.4.1 饮水 雏鸡应先饮水后开食,雏鸡进入育雏舍后应尽快给予饮水,初饮水中可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水温与室温保持一致。必须有足够的饮水空间,饮水要清洁卫生、新鲜,饮水器要经常清洗消毒,防止粪便污染。在饲养期内的各个阶段,饮水器应尽量均匀分布在鸡活动的范围内。饮水器的高度与鸡背同高为宜,且随雏鸡日龄增长及时调整。
1.4.2 喂料 雏鸡开食时间在入舍饮水后2~3h进行。开食饲料要求新鲜,颗粒大小适中,易于啄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建议采用正规厂家提供的全价雏鸡料。雏鸡料放在小料盘内,使其自由采食,为了使雏鸡容易见到饲料,可适当增加室内的照明。
第1周每天饲喂6次以上,第2周每天饲喂4~6次,3周龄后,喂料要有计划,要让鸡将食槽内的料吃完了后再添补。每次加料以料盘的1/4高度为宜,注意随时清理料盘中的粪便和垫料,以免影响鸡体健康。
1.4.3 温度 1~3日龄育雏舍温度达33~35℃,以后按每周降低2℃,直到温度降至与室外温度一致;夜间气温低,应使舍内温度保持与日间一致。温度是否合适,不能只用温度计测量,重要的是看雏鸡的活动表现,做到看鸡施温。温度过高,雏鸡散开,张口喘气,食欲减少,饮水量增加;温度过低,雏鸡睡眠不安,发出“叽叽”叫声,常常拥挤在一起,甚至扎堆,时间稍长造成大批雏鸡压死。温度适当,则雏鸡活泼自如、饮食正常、精神良好。
1.4.4 湿度 0~7日龄,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8日龄~10日龄为60%~65%;15日龄~28日龄为55%~60%;28日龄后稳定在55%左右。如偶遇湿度过低,可适当喷水增加空气湿度。
其次,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单纯依靠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没有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其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难以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后劲不足[7]。
1.4.5 密度 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重要条件,因为密度与育雏舍内的空气、湿度、卫生以及恶癖发生都有直接关系。雏鸡饲养密度大时,育雏舍内空气污浊,氨味大,湿度高,卫生环境差,吃食拥挤,抢水抢料,饥饱不均,残次雏鸡增多,恶癖严重,容易发病。雏鸡饲养密度小时,对雏鸡生长发育有利,但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劳力的合理使用,所以雏鸡饲养密度也不是越小越好。育雏期饲养密度主要依据周龄和饲养方式而定。一般情况是每平方米第1周40只左右,第2周25只左右,第3周20只左右,第4~6周维持在10~20只。
1.4.6 光照时间和强度 密闭鸡舍1~3日龄采用24h光照,以后每天23~20h,避免在突然停电情况下,雏鸡惊群。光照强度不可过大,否则会引起啄癖。
1.4.7 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舍内不应有刺鼻、刺眼的感觉。为使舍内保持有新鲜空气就必须处理好温度和通风的关系,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适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1.5 半舍饲半放养管理 选择气温在20℃以上的晴朗天气,将脱温鸡苗公母分开,转移到固定鸡舍进行半舍饲半放养,通过这个过渡阶段,让鸡群适应外界环境,同时通过吹口哨等方式,引导鸡群采食、饮水、归栏等。
1.5.1 场地准备 育雏鸡苗转移前,查看鸡舍、围栏是否有漏洞,有漏洞及时修补,检查饮水是否畅通,对喂料桶、饮水器、鸡舍、放养场地进行一次全面消毒。
1.5.2 雏鸡筛选 鸡苗从育雏室转移前,先将公母分开,淘汰羽毛蓬松、体质消瘦、有残肢的病弱鸡苗。
1.5.3 调教 饲养过程中需要对林下鸡进行调教,主要围绕饲喂、饮水、放养、归栏等进行。一般以一种特殊的声音为信号,这种声音应该柔和而响亮,不要使用爆破声或者模仿野兽的叫声,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生产中多用吹口哨和敲击金属物品的方式。以喂食为例,在调教前,鸡应有饥饿时间,然后一边给予信号(如吹口哨),一边喂料,喂料的动作尽量使鸡看得到,以便产生听觉和视觉双重感应,加速条件反射的形成。每次喂料都重复同一信号,一般3 d左右即可建立条件反射。
1.5.4 饲喂 为了使鸡群尽快适应外界环境,能够在野外自由觅食,饲喂方式可以从育雏室每天多次饲喂逐渐转为每天饲喂两次,早上饲喂量逐渐减少,让鸡群能够充分在林下寻找食物,晚上归栏再补饲。在鸡饲料中逐渐添加青草,青草切断成1~2cm搅拌在饲料中饲喂。饲料由育雏时的全价料逐渐更换成本地盛产的五谷杂粮。
1.5.5 饮水 放养鸡的活动空间大,由于野外自然水源很少,故必须在鸡活动范围内保证充足、卫生的水源供给,尤其是夏季更应如此。饮水器以每50只鸡配置1个为宜。
1.5.6 放养 刚脱温的鸡苗容易对外界环境产生应激反应,故应在最初几天于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选择晴朗风少的天气,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将鸡苗赶到舍外放养。起初放养时间别太长,一般1~2 h,随着鸡群对外界环境的熟悉,再逐渐延长放养时间,下雨天不要放养。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林下鸡疫病的前提,鸡只身体强壮了,才能抵抗病邪侵入。林下鸡养殖除了做好饲养管理外,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疫病防控:
2.1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良好的环境卫生能够减少有害病菌的滋生,从而减少疫病发生。良好的环境卫生要做到以下几点:鸡粪定期清理,并进行生物发酵处理;饲料桶、饮水器要经常清洗;鸡舍内外的蜘蛛网、灰尘等要定期清扫。
2.2 做好环境消毒 育雏鸡舍消毒:雏鸡入舍前,鸡舍应空置2周以上,在进雏前一周,对育雏鸡舍的墙壁、地面、饲养设备以及鸡舍周围进行彻底冲洗,在鸡舍充分干燥后,采用两种以上的消毒剂交替进行3次以上的喷洒消毒。然后关闭所有门窗、通风孔,对育雏鸡舍升温,温度达到25℃以上时,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14g、福尔马林28 mL,对鸡舍和用具进行薰蒸消毒,方法:先放高锰酸钾在舍内瓷器中,后加入福尔马林,使其产生烟雾状甲醛气体,熏蒸2~4h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固定式鸡舍消毒:饲养人员进出养殖厂区要更换工作服,并进行全身紫外线照射消毒和脚踏消毒垫消毒;每周对鸡舍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消毒最好安排在鸡粪清理后;每周对喂料桶、饮水器进行清洗并消毒;每半个月对放养场地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每批鸡出栏后要对养殖场区进行全面清扫,并用两种以上消毒药交替消毒,然后空栏一月以上。
2.3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接种是指人工给鸡群接种疫苗,激发鸡群产生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在已发生某种传染病的地区,或者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危险地区,有计划地对健康鸡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鸡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林下鸡推荐免疫程序见表1。
表1 林下鸡推荐免疫程序
2.4 做好药物预防 根据疫病的发生规律,在林下鸡养殖过程中可以提前做好药物预防。7~14日龄容易发生鸡白痢,因此在1~5日龄可以用“鸡痢灵散”拌料饲喂;15~50日龄容易发生球虫病,因此在7~14日龄可以用“球虫散”拌料饲喂。遇到天气突然转冷或者下雨天气,应当提前添加“荆防败毒散”等中药饲喂,预防因天气突变导致的鸡群感冒等疾病。在转入竹林下野外放养前,需对鸡群进行一次肠道寄生虫防治,可用苦楝子皮按1g/只煎水、拌料饲喂。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也更注重畜禽类动物源产品的安全与健康,而林下养鸡所生产出来的肉蛋制品风味独特,更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因此,大力提倡和发展林下养鸡,将会是未来家禽养殖的主要方向。林下鸡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鸡群放养前的饲养管理和平时的疫病防控,放养前的鸡苗健康健壮,将会大大提高野外放养的成活率。因此,做好林下鸡放养前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