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北京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

2019-06-18 00:52李纪宏
中国工程咨询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北京空间

文/李纪宏

基础设施承载着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服务人民生活、引导空间优化的功能,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近十年来,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绿地空间缺乏等问题又相应而生。随着人口增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以适应新阶段新形势下首都发展及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成为新时期北京基础设施发展的全新课题。

一、北京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水平与设施能力不匹配

近些年,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实现快速提升,但基础设施运行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设计理念、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北京交通拥堵仍呈高发态势;雨污合流管线、污水直接入河现象依然存在,河道流域的水环境品质不高;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不均,对市民休闲休憩空间、慢行空间、生活服务空间等功能缺少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管理的目标、方式和模式还不够现代化。

2.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不足

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与城市功能融合不足的问题,如综合交通枢纽与CBD、金融街等高端产业功能区脱节,地铁出入口与地面商业设施连接差等。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的支撑引导作用也有待加强,现有基础设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城南地区基础设施与城北地区相比较为滞后,“北强南弱”现象仍未有效扭转,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也客观上造成了交通拥堵、职住不平衡等各类问题。

3.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系统性有待加强

网络化和系统性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部门行业不协同,跨部门协作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的规建管不协调,前端与末端供需不匹配;三是重个体、轻整合,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衔接不畅,排水设施厂网不匹配等问题突出,基础设施短板问题较为明显。

二、推动北京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七个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的调研中,提到对北京市人口、交通、环境等问题的担忧,明确提出了包括“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在内的五个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针对基础设施,提出北京城市建设应该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按照世界城市标准定位,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结合这个要求,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着重从基础设施发展的前瞻性、包容性、示范性、协同性、系统性、引导性、动态性七个维度实现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

1.注重前瞻性

基础设施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体量较大,尤其像轨道、交通枢纽等,为了满足首都城市发展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需要适度超前建设,以土地、人口、能源的发展预期来规划基础设施,保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同时,也要结合首都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量力而行,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在当前阶段适度留白增绿,为城市未来变化以及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和空间优化预留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实现包容性

基础设施归根结底要为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发挥服务和支撑作用。随着首都市民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更加多元,需要基础设施在服务对象上,从以经济发展单一支撑功能,向全面支撑城市功能和市民便捷生活等转变,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交通拥堵、绿化空间入手,全方位服务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同时,北京的基础设施应更多体现国际化,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尤其是机场、铁路枢纽等重大国际性交通空间,要能充分体现大国首都的开放气度,在建设品质、视觉观感、服务功能上有国际化设计水准和建设理念。

3.做出示范性

作为首都基础设施,要体现一流的基础设施发展理念,在信息化、大数据、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示范。要加强基础设施资源的统筹高效利用,注重现有资源的利用,例如积极利用闲置铁路资源发展市郊铁路,推进居民小区与邻近商业、办公停车设施的共享等,既降低成本,也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基础设施。更要切实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如注重低碳建设理念,加大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更加方便智能的基础设施等。

4.增强协同性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首都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目光聚焦北京自身向关注京津冀整体区域转变,推进京津冀基础设施一体化,在区域层面进行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和北京中心城功能疏解。同时,要以城带乡,坚持规划先行,聚焦新城以及城镇和农村地区,做好规划统筹,在基础设施层面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在行业协同层面,要避免“九龙治水”现象,加强部门的统筹协调,综合考虑城市道路、市政管网以及站点场所等影响因素,整体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功能。

5.维持系统性

发挥好基础设施作为重要城市资源的作用,加强系统性、网络性建设。一方面,要加快补齐北京基础设施短板领域,从完善静态交通网络、提升生态品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等市民关切领域入手,完善行业层级体系,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做好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的整体统筹,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控,提升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水平。

6.强调引导性

基础设施与城市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的衔接,如机场、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排水设施与城市管网的匹配衔接等;二是要推动基础设施与城市生活的融合,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要加强枢纽与周边城市功能和用地使用的有效结合,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上盖物业开发,把基础设施建成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三是要将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作为首都规划的约束条件,以基础设施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引导控制好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如交通设施和水资源,使城市人口增长和开发强度与交通负荷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

7.保持动态性

由于近年首都城市空间、产业和区域优化调整较大,城市基础设施经常出现无法按规划实施的现象,有必要建立规划双向动态调整机制,在人口规模、城市空间以及发展需求都出现新的变化、新的特点时,主动对既有规划相关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和优化,适应新形势的建设需求。同时,也要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变化相应调整基础设施投资方向和重点,如从交通为主的投资理念向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从以优先保障机动车出行为主向以优先提供慢行交通为主的交通发展理念的转变等,使基础设施发展更好适应首都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北京空间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空间是什么?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创享空间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