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云南德宏州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宝地,那么盈江就是这块宝地的焦点。为期一年的“美丽生态德宏”拍摄项目收官了,然而这颗一直提着的心还是没有完全放下来。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以项目执行总监的身份,更是以摄影指导和自然生态摄影师的身份进行拍摄,所以我的体验是多元的,是立体的。照片和视频,有恒久的,也有流动的。余光里亚洲小爪水獭那纵身一跃;花冠皱盔犀鸟如同鼓风机扇动翅膀的声音;还有那些起早贪黑的极度疲劳,蚊叮虫咬的侵扰,不可预知的种种危险……加起来就像一部剧情丰富的长篇电影。快门声和回看画面的情绪起伏,身体的伤痛和不适,都随着时间慢慢淡去,可那些场景和瞬间却在心里长久地回旋……甚至还有那些特殊的气味和身心的冷暖,那些朝辞暮远。
仅仅是几年前,我还不知道有“盈江”这个地方,直到“犀鸟”两字进入眼帘。放弃了其它拍摄自然纪录片的机会,我和伙伴们投身到用影像记录和呈现德宏盈江的战斗当中。
有挑战就有机会!巨大的高差,旱季和雨季的区别,在这么一个在地图上看似不大的边境角落里,空间被拉伸,许许多多的未知,除了新鲜也会让人心生忐忑。我们不错过零星的蛛丝马迹,也不放过一点点“小道消息”,只有亲自用脚步和车轮去丈量了,心里才稍稍踏实了些。几十公里这样的路途,在我的心里浮现的不是路牌,而是各种各样的生境变化。印象最深的是铜壁关保护区盈江管护所副所长徐贵华在考察路上说过的一个情景。他说上世纪90年代进入保护区巡察只能徒步,白天也是抬头“数星星”。细问得知,原来是浓密的雨林树冠遮天蔽日,晴空万里的时候也只能看到树叶缝里的星星点点……那时候他们还看到过一群十几只犀鸟像轰炸机群一样从头顶掠过。这画面尽管他向我描述过,但后来我亲眼目睹之时,还是感到十分震撼!
往昔不追,只看当下。当各地的自然摄影爱好者、观鸟人、旅行者纷至沓来,中国犀鸟谷名扬四海,生态经济立竿见影,一部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他们也自发组织爱林、护林活动,其中有一些少数民族还是世代狩猎的。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通过良性的机制得到和谐发展。
由于地方政府和保护区以及观鸟会等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种种努力,这片山林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呵护。因为有更多的摄影人去记录和呈现,德宏也会越来越被世人知晓。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人们喜爱大自然的天性得以保全,人们可以因为一朵兰花,一只蝴蝶,或者一只鸟,爱上一片山林,爱上大自然。如今,大家用影像的方式建立起这样的一个窗口平台,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形式,更开阔的通道。但是前提是,这里的山山水水能让花鸟虫兽安居繁盛。许多年以后,我们还可以骄傲地说,德宏盈江,我们来对了!
微小的苔藓孢子在雨后显得晶莹剔透。
钻喙兰是一种植株非常优雅的兰花,在热带雨林中格外美丽。
紫闪蛱蝶属的蝴蝶翅膀正面有着眩目的蓝紫色,背面却平淡无奇。
左上:一对黑卷尾冲上天空勇猛地驱逐体型巨大的蜂鹰。
左下:大金背啄木鸟行踪不定,但是枯树一定是它们的最爱。
右:红尾水鸲喜欢在环境优良的溪水边活动。
黑鹎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经常会集结上百只呼啸而过。
纹背捕蛛鸟有着特别长而弯曲的鸟喙,这一切都是为了方便觅食。
双角犀鸟是中国体型最大的犀鸟,翼展将近两米。
花头鹦鹉是中国最珍稀的鹦鹉种类,它们只在盈江县城有分布。
牛背鹭不只是喜欢和牛在一起,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它们生性胆大。
左:果蝠把巨大的聚果榕树当成了自助餐厅,它们每天晚上要往返很多次搬运食物。
右上:灰白小鼯鼠在夜晚出洞,它们可以滑翔到百米以外的距离。
右下:大花山牵牛在茂密的树林中呈现出一抹美丽的紫色。
林雕枭的奇特造型算得上是中国最漂亮的一种猫头鹰。
盈江竹叶青是不久前发现的新物种,它们喜欢在夜间活动。
栗喉蜂虎拥有极其高超的捕食昆虫能力,所以得其美名。
下左:菲氏叶猴的幼猴和成年叶猴差异巨大,金黄色的体毛让它们格外醒目。
上:黄足松鼠纵身一跃到另一棵树上寻觅食物。
下中:小爪水獭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它们在中国已经极度濒危。
下右:蜘蛛结出的大网被细密的雨球压弯了。
四树木是犀鸟建巢的树种,庆幸的是它们不适合做建筑材料。
程斌,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资深会员,《摄影世界》专栏作家,《中国国家地理》特约撰稿人。
从事自然生态摄影十余年,镜头和足迹遍及中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秘境。多年来主要以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等自然题材为拍摄重点。在众多机构、单位、院校等做主题演讲,推广自然科普和教育,致力于用影像呈现自然之美,传递自然的神奇能量,力图通过更多的行动促进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