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粪筐画家”

2019-06-17 01:43杜珊
艺术评鉴 2019年9期
关键词:吴冠中民族化油画

杜珊

摘要:吴冠中作为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著名艺术家和典型代表,其毕生穿梭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与研究道路之中。70年代是吴冠中风景油画上的成熟阶段和多产期,而丰富又真实的生命体验也使画家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真挚情感与浓郁的乡土情调。这种乡土情怀的抒发是在表现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也是吴冠中油画艺术民族化、本土化最直接的体现。

关键词:吴冠中   油画   民族化   乡土情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30-02

近百年来,中国油画艺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并在与世界艺术的交流、融合、创新中不断发展成长,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代杰出艺术家们也在中国自己的油画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作为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吴冠中(1919-2010)在油画艺术中自觉探寻民族化、本土化思想,用油画的艺术语言表现中国画,忠实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1964年画家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期间画过一些速写;1966年“文革”开始,剥夺作画权利,直到1972年,在校劳动的吴冠中被允许重拾画笔。在这8年里,画家虽身处逆境,但凭借坚韧顽强的毅力,以粪筐作画架,在“东寻西找”过程中创造出大量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收获着日渐鹊起的艺术声誉。纵观吴冠中先生70年代艺术的上升期,分析其油画艺术的民族情怀不仅对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富有特殊意义,而且对我们当代艺术创作有重要的深远影响。

一、70年代:以写实为基本特征的乡土风景

根据目前最新的《吴冠中年表》记录,在1965-1971年的七年里没有画家相关作品的记载。对人生艺术事业正处于攀升发展时期的吴冠中来说,这不仅是个巨大的遗憾,更是最痛苦的精神折磨,因为没有什么比失去作画的自由更难耐了。

1972年,连队里严峻的气氛松弛下来,每个节假日被允许作画了。画家自65年患肝炎后便在家疗养,一直没有痊愈。深感绝望的吴冠中索性投入作画中逃避。他立刻寻来颜料和画笔,买来地头写毛主席语录的小黑板制作画板,用老乡的高把粪筐作画架,被同学们笑称“粪筐画家”。玉米、高粱、南瓜、野花、爬满瓜藤的农家小院……这些淳朴的乡间小景都一一摄入画面,构成了吴冠中艺术上独特风格的阶段,也是其通往油画民族化道路的新开端。油彩《房东家》是吴冠中下放三年的难忘之作,创作于河北获鹿县李村。画面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矩形的房屋、木质的窗柩、灰白相间的墙面、黑色的木门以及坐在板凳上的乡村老妇和孩童,还有地上寻食的母鸡等物象,形象地展现出朴实自然的村居民和生活。庭院中开满红彤彤花朵的石榴树,枝干错落有致,一排长屋对比花树,白墙黑门与红花绿叶遥相呼应,加上天边飞来一双飞燕,体态轻盈、神采奕然,这些充满感情的描绘,反映了画家心灵深处与自然的密切交流,传递给观者浓郁的乡情气息,倍感亲切。

“我的画是具象的,老乡看的明白。”吴冠中在60-70年代的早期作品以写实为基本特征。在众多佳作中,最具经典的作品还有《野菊》和《高粱与棉花》,这两件画作均透视着他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从木板、纸板到麻布,以不同材质,反复描绘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农作物,体现他浓厚的稼穡情怀,堪称其70年代写实阶段的经典之作。到60年代至70年代初,吴冠中在风景油画的创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严整的理论框架。“我的画都是从生活中裁剪重组的,东家后门的石榴树移植到西家门前盛开了”①吴冠中的这种“移山倒海”自由组织画面的写生方法,在写实中融入更多表现性因素使他对油彩的运用进入了一种更加自由的境界。

二、“粪筐画家”油画写生的民族化实践

油画作为起源于14世纪欧洲的绘画艺术,其正式传入我国不过百余年。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在自身规律和时代的发展联系下也在逐步的演进、嬗变。因此,油画民族化、本土化成为绘画艺术發展的必然。吴冠中先生在60-7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就能观测出其油画民族化的实践印痕,可以说是清新雅丽、高雅通俗。

首先,吴冠中在艺术创作上选择典型本土题材的普遍性,以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乡土情景作为描绘对象,将创作深深植根于本土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如《竹林春笋》《紫竹院早春》《桑园》等作品,画家用寻常的农家景物展现了中国本土质朴浑厚的乡土气息。正是吴冠中这种生活朴实感、自然真实感也从而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使油画艺术达到“雅俗共赏”始终以淳朴的表现形式探寻着西方油画的当代意义。其次,注重意境美成为吴冠中绘画艺术迈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在1978年所作的《鲁迅故乡》里,吴冠中以中国画传统的构图形式对绍兴作了全景式描绘,境界宏大,气势非凡。在这一貌似俯瞰的蓝图中将大块白墙黑瓦作为画面灰色水天的视觉中心,成功凸显出中国文人笔墨意趣。在笔法上,吴冠中引线条入画不拘泥西方油画创作技法,灵活运用“点”“线”及鲜明的“黑”与“白”等因素,将传统国画审美视点巧妙融入到油画创作之中,彰显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之悠,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基础上,表达内心真情实感。

总的来说,吴冠中的风景油画强调要在写生中创造,由此他还进一步阐述对景写生的可贵意义就在于“感受较深,捕捉大自然那种千变万化瞬间即逝的新鲜色彩感和用笔效果等方面”。②从70年代后期,吴冠中开始转向探索中国画的意境美,油画艺术也作为其个性情感的真实流露。“我的感情是乡村山野培育,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情思,挖掘出来的形式美感的意境便往往是带泥土气息的”③这个时期的吴冠中不仅着力体现中国传统绘画中深藏的意境美更是在追求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表达上竭力探索中国油画本身的道路,为当代全新艺术的发展指明正确方向。

三、艺术探索:“东寻西找,雅俗共赏”

吴冠中的艺术探索是继承革新的,他实践的基础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深厚认知和对西方绘画技法的熟悉掌握。“我采取我所掌握和理解的一切手段,我依然在汲取西方现代的形式感,我同样汲取传统或民间的形式感”④正因如此“东寻西找”成为他一生都在行走和寻觅的写照。他将中国画的意境、神韵与西方油画的色彩、技法等相融合塑造出具有民族审美情趣和气质的东方绘画图式,在东西交融的文化语境中寻找艺术发展的坐标。“在自己的土地上永远感到踏实”乡土情怀已是他至死不渝的心中块垒,在整个60、70年代,吴冠中以油彩为主导,在中西融合背景下用最纯洁率真的灵魂奇迹般创造了一幅幅满怀浓郁乡土气息意味隽永的优秀佳作,迎来了艺术上的春天。

面对当今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现状,艺术创作也需要兼容并蓄、推陈出新才能永葆活力。艺术家们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潜心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才能使中国艺术深深植根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吴冠中先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努力的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行走。他的实践与经验成果对我们后辈研究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反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不凭音色悦耳,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最后,引用吴冠中的话来说:“艺术归根还是只能诞生于生活,有所感而发,有所爱而画,画被情催发。作品,是作者与人民感情交流的产儿,在人民中起共鸣,这交流与共鸣应是艺术的实质,插在这个实质上的柳,多半能成荫吧!”⑤

注释:

①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②贾方舟:《此岸彼岸:吴冠中研究》,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588頁。

③吴冠中:《文心独白》,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④吴冠中:《画里阴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183-190页。

⑤吴冠中:《吴冠中文集》,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年。

参考文献:

[1]吴冠中.文心独白[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吴冠中.画里阴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5]贾方舟.此岸彼岸:吴冠中研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吴冠中民族化油画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春江水暖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油画去哪了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油画《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