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李格
摘 要:众所周知,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登峰造极的巅峰时期。唐代后期雕版印刷已广泛应用于民间,善于发现商机的商人已在利用雕版印刷做生意;北宋时期已有许多跨地域的生意,有使用印刷广告的需要,并具有忽略印刷广告成本的条件,因此印刷广告已成为当时众多商家招揽生意、推销商品的共同手段,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及广告的属性所限很少流传下来而已。与此同时,雕版印刷术为这种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此时,各种文明的形成交错互补的形式,为宋代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技术上的资源,造就了赵宋王朝的文化盛世。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法以及传播学方法对雕版印刷术在史学方面的推进进行细微的分析。
关键词:雕版印刷术;宋代;文化
1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概况
1.1 雕版印刷的概概念和发明时间
1)概念。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它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再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这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在选材上多使用纹质细密并且木制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一块的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进行印书了。
2)时间。一般的认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在唐朝时期,至于它产生的真正年代,我们不能准确知道,学术界关于雕版印刷术发明时间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先后出现过“东汉说”、“两晋说”、“六朝说”、“隋代说”、“唐中说”、“唐末说”、“五代说”等观点。但是,目前学术界一致的认为雕版印书术的出现最晚不过唐代。
1.2 雕版印刷术的分类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术主要包括官方刻本、私人刻本、民间刻本。
官方刻本:所谓的官方刻本指的就是政府机关所刻的所有书本。所耗费的资金费用全部出自国家的财政费用,因此,就叫做官方刻本。而且,宋代官刻的一大特点是,覆盖广,机构多,涉及范围广。但是,刻印最多的依旧是经、史、子集、以及相关的政治类的书本。这些书的主要用途时为王公贵族以提供专门的教育。
私人刻本:私人刻本又分为家刻和坊刻。家刻一般是指个人雇请刻工或自己出资由书坊刻印的书本。一般都是由一些很有名望的学者和拥有丰富藏书量的藏书家组织的。主要的用意是用来广泛传播文化,并不是以赚取利益为宗旨的。而坊刻却和家刻恰恰相反。它就类似以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书店一样,进一步说就类似于出版的商家。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盈利。盈利的目的是他们进行了对书本的大量的印制,不仅数量达、种类多、覆盖范围也极为广大。这就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得以普及到一般普通的家庭,对一般家庭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寒门学子能够进入仕途生涯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民间刻本:主要指的是寺院、道观这种民间的活动组织。而道观、寺院组织刻书的经费大部分经费开支主要来自于民间劳动人民的香火钱、政府的部分出资,另外寺院、道观都有自己的实体经济,比如土地、桑田、麻田等。在北宋宋神宗时,“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慧空大师冲真于元丰三年庚甲岁谨募众缘,开雕大藏经一付”。主要代表作有《佛藏》、《道藏》。侧面也反映了在當时的历史条件下,寺院经济相当的发达,人民满足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不忘记追求精神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相当之高。
通过对官方刻本、私人刻本、民间刻本的简单梳理,我们答题可以从他们的用途、传播路径、传播量上有一个较为大体的理解。它们从不同层面上为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服务层面以及流通层面上讲,它对帝王将相和普通大众之间的那种统治鸿沟做了相应的缩小。同时各种机构的大量印刷书籍对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及时了解社会、政府的相关政策理念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 雕版印刷术的使用下的文学发展
到了宋代,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在精神文化,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达到了最高程度。我们知道宋代是采取“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理念治国。邓广铭先生提到:“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程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另外,陈寅恪先生对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进行了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从宋朝初年,宋太宗,宋太祖大力提倡科举取士,文人得到了各种的优待措施。赵宋王朝注重文教治国,对书籍的大量需求使得雕版印刷业蓬勃发展。官刻、私刻、坊刻的出现为社会增添了更有活力的读书热潮。
在宋代以后,前人修史的版本也越来越丰富,也出现了私人修史。大量不同的刻本出现之后,也为后来史学家修史在选用材料上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宋代刊刻的书籍遍及各个知识领域,推动了当时文化繁荣发展。《宋史·邢昺传》载:“景德二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昺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也就是说,宋朝初期,书籍的数量还是少之又少的,但是在建国之后四十年间,刻印书籍的数量已经激增至原来的二十五倍之多。说明了当时国家社会都极为注重文教。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府对雕版印刷术的使用极为的广泛。当时所刻的书籍,不仅“有定价出售”,而且国子监所刻印的书本,也“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明代学者胡应麟说:“凡书市之中,无刻本则抄本价十倍。宋代史料证实了这一说法,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十分之一书籍的大量印制和低廉的销售价格为各个阶层人们的文化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赵宋王朝中,唐宋八大家中八位有六位都是来自宋朝,可见书籍的普及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宋书的刻本也是我国古代保留下来最好的刻本,相较于明清的本子也不及宋本,可见无论做工、质量,后来的朝代都是无法企及的。
3 对比唐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的使用下的史学发展
我们知道,在唐代时期,雕版印刷术主要是用来雕印经典的佛教经文的,后唐长兴三年,开始用来雕印《九经》。因此,唐代的雕版印刷术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皇室宫廷、皇家教义之间。流通范围极窄。但是在宋代,儒、释、道经典由于雕版印刷术的使用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尤其在南宋时,古诗文集、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雕印,雕版印刷术促使俗文学经典的生成。当然,期间也对史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雕版印刷术大量刊印教材,使得教育从唐代的贵族化向宋代的平民化转移,儒家经典得以更广泛地通俗化;尤其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在精神文化,还是在国民经济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传播媒介,雕版印刷术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表现突出的就是文学和史学。两宋时《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等著名史学论著的印制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唐代使用雕版印刷术仅仅局限于一些重要的佛教经典,并没有将其扩大化、普及化的运用在社会基础层面的方方面面。虽然唐代国土面积极为广阔,但是他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程度相对于两宋时期就稍有逊色。宋代社会发展速度能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阶段,这和宋代的治国理念以及宋代的社会状况以及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生产底层的人民群众手里有很大的关系。宋代民间坊刻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型出版商,他们以营利为目的的大量发行书籍,这同时更容易让人们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去学习。
4 雕版印刷术对教育的影响
宋代是一个极为开阔的时代,无论是的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交流上无不体现它的这一时代特征。文化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和它的教育体制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宋代开国的文治天下的统治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雕版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使得宋代各类书籍大范围、大面积的流通,为普通的庶人求学提供了直接的教育材料。我们所知道的欧阳修、范仲淹就是庶民通过科举取士,之后坐到宰相这一位置。而且欧阳修也从事过《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主修工作。且这两部著作相较于前任所修撰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无论是从体例编纂和编撰者的文学造诣上都有很大进步。在前朝,寒人走入仕途几乎都是受尽排挤的。宋代科举的发展对寒门弟子走入仕途起到了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另外赵宋王朝对科举取士的所有人都十分公平,有极其严格的一套考试制度,防止考官和学生之间的徇私舞弊。这也就保证了考试的平等性,这就促使大量的寒门子弟通过取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在以前的朝代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全国上下将教育都系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唐朝虽然也是科举取士,但不乏那种高官士族的各种门荫,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但是,到宋代,几乎摆脱这一固定传统的现状。参加科举考试后,加天子殿试终究成为“天子门生”。再者,“宋学”这一学术的形成也和雕版印书术的发展又很大的关系。
5 结论
就目前的对雕版印刷术的认知和了解,我们对雕版印刷术的使用和普及有了很明确的理解。雕版印刷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貴族式教育,是书籍得到更大的普及,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纪委重要的作用。雕版印刷术迄今为止仍是一场未获得公认的文化传播在技术上的一次革命,但它确实在各个方面都突出表现了信息在传递和储存方式产生的变化。一方面,它促进了宋代的文化的普及,而且在后来,还推动了“宋学”的实践于形成。奠定了宋代以后历朝历代千年传统文明的一种形成。《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种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能够成功的编撰和的地保存和传播,这和雕版印刷术产生后文化的普及以及各种形形色色文明的继续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后来的《明清档案》,都为后世的研究前代的政治文化生活提供了直接的原始资料。另一方面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不同版本的书籍逐渐流通。这种技术相互交流和相互补充也为后来我们从事修史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方便与我们从事各方面的历史研究工作。
同时,在雕版印刷的普及,从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来看,不得不说是一种消极的影响。从唐代之后,我国历代书法家虽然都是以楷书见长的。但是再也无法回到唐以前书法飘逸自如的艺术高度。从目前来看,楷书的发展成程度相对于其他几种书体来说是比较薄弱的。因此不少书法界人士都探讨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在李唐王朝时期。楷书的发展到了顶峰,楷书的书写显得缓慢又笨重,它的实用性、艺术性渐渐被更为便捷好辩识的行书所取代,加速消亡了它作为实用字体来出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2]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6(2):137-144.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卡特,吴泽炎.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M].商务印书馆,1957.
[5]陈力.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起源新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2):4-17.
[6][宋]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六“宋监本书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
[7][宋]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卷四“经籍会通四”。
[8]王春华.唐代书法与雕版印刷术的关系分析[J].今日印刷,2017(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