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甫 张军锋
摘 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在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建设质量。本文对混凝土浇筑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应用、质量控制措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实际应用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原材料。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人们对建设项目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混凝土施工成为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在正式建设项目建设之前,有必要根据施工需要制定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顺利实施整个项目的建设。
1 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裂缝。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如果内部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发出来的话,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比表面的温度要高,由此产生的内外温差导致混凝土在年凝固的过程中产生裂缝。除此之外,混凝土在自身收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裂缝,比如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如果水与混凝土没有做到绝对的分离就会导致混凝土在蒸发的时候自身产生收缩,如果混凝土自身收缩数值小于外部被蒸发掉的水份数值的话就会产生裂缝。
2)露筋。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施工时候,如果钢筋垫块太小或者是忘了摆放都会影响混凝土浇筑的效果。而且如果钢筋混凝土在的断面较小的话,钢筋的密度过大,混凝土的泥浆就不能完全充满钢筋的周围,使得钢筋密集程度造成露筋问题的出现。除斥之外,如果混凝土的配置不恰当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漏筋的问题。混凝土浇筑中的露筋问题会对建筑的强度与刚度造成影响,混凝土其实是靠钢筋作为有机的支撑,换句话来说,钢筋是混凝土的灵魂,如果混凝土在浇筑的时候出现漏筋就会影响混凝土浇筑在建筑施工中整体工程的发挥。
3)掉角。在混凝土浇筑中,在梁柱和洞口的直角地方,经常会出现局部脱落、掉角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混凝土浇筑之前没有做好足够的湿润,后期混凝土浇筑的养护又不够,使得水分被大量吸收,导致混凝土浇筑的强度和刚度下降。此外,如果是在常温施工的情况下,太早拆除承重模板,又或者在拆除的时候受到外部重量的撞击就会出现混凝土掉角问题。
2 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实际应用
1)施工前准备工作。浇筑原材料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在混凝土施工之前需要准备施工原材料和施工工具,主要包括:水泥、砂、石子、混凝土外加剂,插入式振捣棒、平板式振捣器、馒刀、斗车、吊斗、铁锹等,这些原材料和施工工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建筑工程施工设计要求,以保证施工工程质量。同时对原材料和施工工具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其中,抽样检查是检查材料时最为常用的方式。为了保证材料的相关安全性和有效性,另外,在了解混凝土常用材料的基本规格后,还必须按照建造图纸的要求进行对建筑材料的检查,使其保证符合建造图纸的要求,有助于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关,保证相关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2)浇筑混凝土。在对混凝土原材料以及施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后,需要开始混凝土的施工,但在制作混凝土时,应当按照建筑图纸上的相关数据进行设计。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制作所需的水泥、砂、石子、混凝土外加剂的比例以及添加顺序,在制作混凝土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铁件、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一旦发现变形立即停止浇筑,在浇筑混凝土完成之后,注意控制好混凝土收面时间,并根据混凝土年纪大小,安排收面施工技术人员,同时对浇筑混凝土进行专业全面的检查,尤其是沙石和粉煤的质量等重要性能的检查。检查误差必须为5%以下,超過5%时,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根据相关建造参数调整混合土配比。
3 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技术
1)分段分层浇筑技术。分段分层式浇筑方法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在施工时先在第一层第一段末端进行浇筑,待混凝土初凝时,开始进行第二次浇筑作业,然后进行以此的浇筑作业,但是这种浇筑技术不适用于建筑层数较高的楼层。在顶层浇筑完成后,最底层还没有完全凝固,可以一次进行第二级浇筑作业。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技术,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混凝土在建筑中的使用量,尤其适用于长度较大的混凝土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2)全面分层浇筑技术。在第一层的灌注操作完成之后,可以进行第二层的灌注操作,其中最先灌注的水泥还未凝固,借此进行连续浇灌,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中,需要从短边向着长边进行浇筑,这样做容易形成水平施工缝,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这种方式适用于厚度较大、面积不大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3)斜面分层浇筑技术。斜面分层浇筑技术适用于面积和厚度都比较大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尤其是倾斜角在30度以内并且结构长度在超过三倍的情况。在进行斜面分层浇筑技术施工过程中,分成若干层浇筑,但是每一层都不完全浇筑到头,然后进行下一层浇筑时,再回头浇筑上一层,形成阶梯式浇筑层次,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4 浇筑质量的控制
1)柱梁质量控制。需要保证柱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次性进行浇筑成功,将一定的厚度的水泥砂铺到底部,水泥沙主要是由水泥、砂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其抗压强度和混凝土相似,在进行浇筑时,需要从两端向中间挤压,需要防止由累积误差引起的变形事故的发生。如果要将梁与楼板浇筑在一起,请先将梁浇注到地板底部的标准高度,然后将其与楼板放置在一起。在浇注过程中,需要确保节段向前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梁的尺寸相对较大,则在混凝土灌注之前需要混凝土灌注。梁浇筑在板下方的200mm处。在壁和梁一体化的情况下,可以在墙壁柱的浇筑结束后1小时后进行浇筑作业。
2)泵车质量控制。在设置泵导管时,必须保证其开始水平部分超过15m,将导入管放置在注入点,其他部分不适合使用锥形管和橡胶软管。在遇到转弯的情况下,需要保证接头的衔接严密性。遇到导管向下倾斜的情况,一定要避免空气进入导入管,使空气成为注入混凝土的阻碍。泵不能与钢筋直接接触,运输中,料斗中的混凝土全部不能为空,需要留置一定的混凝土。必须控制初始泵速度,并且需要观察和控制泵压力以确保压力为18MPa。
3)浇筑后做好养护工作。进行混凝土浇筑养护工作时应该按照标准顺序来开展,也就是套管、测量放线、入场检查、浇筑、振捣、养护的顺序。进行框架柱和顶板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则要依照模板清理、测量、施工缝处理、顶板混凝土浇筑、养护的顺序来进行。开展混凝土施工的测量工作时,应该先从标高控制点延伸到作业面,而后以同样的间距把顶板标高线引到钢筋上。不仅如此,在进行混凝土表面养护工作时,需要在结束塑性混凝土的浇筑后开展洒水养护工作,而对于那些塑性比较低的混凝土则需要使用喷雾养护的方法。浇筑混凝土时一定要连续开展养护工作,并且应保证混凝土的表面始终都是湿润的,这样才能够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麻点等问题,更好的保证混凝土的应用效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的过程中,由于人工、技术、外界环境等的影响,会出现相应性的问题,降低施工的最终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站在全局性角度,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使施工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实现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莫兴岩.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7):80-81.
[2]张鹏.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6(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