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文
近期,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先后开通,连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1小时生活圈,为大湾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拉紧了香港与内地各要素交流纽带,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在空间上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但在当前国内外竞争环境下,要想真正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大湾区,必须要在湾区内营造面向全球、融合共享的人才发展环境,搭建人才自由流动之桥。
2018年12月13日,全球化智库(CCG)在香港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发布会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是首个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进行系统研究的分析报告,对于促进粤港澳地区人才流动和交流,协调大湾区人才一体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国际人才吸引力,并以人才为引擎助力大湾区经济建设,打造世界级湾区有着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聚集高端创新资源
报告指出,依托世界级海港群和空港群,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在全球湾区中独占鳌头,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超过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GDP总量排名第一。经济基础与完备的产业链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基础。湾区内产业优势互补,第三产业比重正逐步增加。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表示,粤港澳三地丰富的高校资源、粤港澳大湾区集聚的一大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为核心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区等高端创新资源的汇聚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了环境。
此外,大湾区交通规模可观,港口群能力领先,湾区内地医疗机构的“量多质优”以及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优渥的文化教育资源等宜居宜业宜游的特性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保障。粤港澳湾区有全国领先优势的政策为人才提供集聚的动力,出台了一系列的具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的政策,自贸区也提供了人才制度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与此同时,该报告还提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目前大湾区高端人才不够,原创性不足,转化率低。据统计,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其次,大湾区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具体体现为大湾区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贡献支持相对不足,以及技术的输出与吸纳能力均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抑制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
苗绿指出主要挑战体现在:首先,税制冲突明显,影响湾区人才集聚。因为与港澳税制相比,内地的相对较高,这会影响港澳人才北上内地进行创新活动。其次,出入境欠便利,影响湾区人才流动。再次,公共服务衔接尚未建立,影响人才安居乐业。比如,湾区内地与港澳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准入标准不同,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在社会保险方面,三地居民在就业过程中未能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人才在湾区内相互流动不畅。最后,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的联系并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加强。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监方舟认为,大湾区既能享受香港的这种自由港的低税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势,又能依托深圳有强的科技产业实力,以及整个大珠三角的这一个产业化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应该考虑大湾区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同时还要考虑大湾区“一国两制”的特殊性,这涉及到内部的人才流动和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地。他以香港举例说明,如果单纯从引进金融人才角度看香港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其产业结构不平衡,基本没有制造业,另外在香港的生活成本相对很高。他表示:“希望人才在两岸三地之间真正流动起来,但要好好研究背后涉及税收、医疗、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的问题。”
打造大湾区人才发展优质软环境
报告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四大著名湾区对比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集群优势领先,国际化综合枢纽地位明显,但人才聚集力相对较弱,创新平台载体数量较少,大湾区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和产出不高,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报告建议,建设香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心,通过“一带一路”的合作创意,通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专外合作等产业合作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港就业。通过建立资源聚集的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在香港形成强大的供给侧的矩阵,完善人才合作生态系统,形成强大的人才吸附力。
对此,CCG常务理事、霍金斯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赵柏松表示:“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人才的价值发挥出来,大湾区发展的真正的竞争力是科技,我们人才的聚集和科技的创新,就是要让这些人才的价值体现出来。我认为,香港应该在资本和科技结合这方面发挥一些机制的作用。这些人才不一定完全居住在香港,但是可以居住在大湾区,享受香港的资本红利。这可能对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是巨大的吸引力。”
报告从人才机制创新、人才载体升级、人才引進开放、人才培育合作等方面提出今后大湾区人才建设建议。包括,试点建立人才飞地,实现大湾区各地优势互补;设立海外华侨华人交流中心,试点对海外华人实行免签;借鉴海南省免签新政,放宽海外人才入境大湾区限制;实施工作假期签证,拓宽引才渠道;实施全球英才招聘工程计划,推动落实引才系统化精准化;实施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计划,增强三地人才资源的交流合作;放松外国留学生在大湾区实习就业限制,激活湾区青年人才双创力量;放宽内地学生在港澳实习就业的限制,实现大湾区青年人才联合培养;粤港澳三方合作,共同建设湾区大学;借鉴香港的税收政策,降低在湾区工作的港澳及外籍人才的税负水平;取消粤港澳人才三地来往的通行证,实现三地人才来往“无证化”;探索大湾区外籍人才入籍归化政策,试点外国人才身份转换制度;推广大湾区地区人才执业资格互认制度,盘活三地专业人才资源;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保+医疗+教育”互认互通,畅通人才服务衔接渠道;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推动湾区内资金互联互通便利化;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直接在境外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渠道和便利等。
苗绿指出,一直以来金融业是香港的优势所在,吸引优秀的金融人才,深入研究实施金融创新工程,提升强大的金融服务业,应该保证这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香港产业金融科研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内地丰富的人力,土地空间等资源相结合,为香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空间,为人才发展提供创新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