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莉 张帆
【摘要】今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巨大的宝库,这时我们才惊觉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普通设计师拿传统作为噱头,拿来主义,根本没有理解运用好这些资源就生搬硬套,随意使用传统文化符号导致出现了大量的低劣的设计作品,严重影响了这类设计在市场上的口碑。还有一部分新锐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追求国际风格,造成了现今市面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整体感。
【关键词】造物精神 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现代技术介入
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在以前现在和将来都会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实用哲学,可以运用于各个层面,当然包括设计。
一、中国传统美学观为中国的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养分
例如,构思上,中国传统美学讲求“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由此及彼”的精炼,虽简却表现出吸引人的意境,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在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在构图上,讲究“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中国画表现对象时,背景常不着一笔却意境悠远;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却同样无形胜有形。
在布局上,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规律,我国篆刻书法绘画艺术中都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种统一生动,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在造型上,讲究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炼,目的在于对于精神的关怀,对于启示的探索。这些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招贴艺术的设计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如何让中国当代的设计利用好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以便更好地发展中国设计,提炼中国造物精神,突破传统风格,树立中国设计品格。其次,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观念。
二、“借古开今,化古为新”对传统造物进行适应当代生活的再设计探索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传统造物文化做设计就必须要深刻挖掘传统中国造物的特点与内涵并进行总结和概括,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来;另一方面,要想在当代设计中取得立足之地,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降低消费门槛,符合现代的时代审美趋势。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传统风格做现代化的,创造性的改造,就像丹麦设计大师瓦格纳所设计的中国椅那样对中国传统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元素的改造运用那样。
丹麦家具设计师汉斯·瓦格纳一生设计了500多件椅子,近三成都是直接从中国明式家具中得到的灵感。这件作品瓦格纳把它称作为“中国椅”,是他从丹麦工艺博物馆的中国圈椅上得到的灵感。它带有明代圈椅的明显特征,瓦格纳对明式圈椅的造型进行了简化提炼,尤其是保留了圈椅曲线扶手的传统元素,结合极具丹麦家具特色的支撑作为过渡,简化了装饰和一些复杂部件。“椅子”的扶手由几块实木拼接而成,其间融合了中国的榫卯结构,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省木料,更易于批量生产,而且比西方惯用的曲木技术更完整地保留木头原本的自然品质。这便是设计大师给我们在设计上如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一次完美的示范!把传统造物做符合现代审美和工艺的概括,同时保留它的优秀的材料,工艺和比例形态,这样的设计真正利用了我国传统造物的物质财富,设计出了优秀的作品。相信西方人都能利用好我们的特色元素来设计,我们自己只要把握好这样的方法,也一定能做得更好。
三、提炼中国造物精神突破传统风格,树立中国设计品格
那就是我们必须要用中国造物精神内涵,突破传统风格,树立中国的设计品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设计与生活方式,不是一味的模仿旧式就是传统而是在当今的生活方式下,传承传统造物精神与待物态度。我们传承传统也是要找到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样一种“中国意象”“中国气质”即中国造物文化的内在的审美内涵,在我们的设计中体现出来形成我们的中国的设计品格,这才是我们从传统中得来的最锋利的宝剑,让我们的设计具有中国品格,让我们的时代设计讲中国的故事。
我们当代中国实现中国设计的进步就一定不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传统图案和纹样,不能随意照搬,要把传统精神和创造的理念继承下来,结合时代生活进行再创造。我们中国的设计发展也一定要抓紧技术创新,突破传统风格,把最先进的技术理念与中国特有的精神结合起来,在当今经济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人民生活方式的探索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究日常设计再创新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与发展。如计算机的介入,让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序流水化,设计师在设计上利用传统与本土的材料与观念,追求出其不意的新奇感,这势必影响大家对“传统”、“本土”的固有观念,不再将它们和“老土”、“陈旧”等同起来。
例如王澍在设计建造的象山校区时并没有一张图纸了事,而是像中國传统的设计师一样充分参与到建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工匠的能力,这样的营造观就是体现了中国朴素的工匠设计理念,一种随机的、偶然的、自发生长的建造方式,模仿在没有设计的介入和干涉之下的民间的建筑生长方式。它没有任何设计,只有时间流程、地形地理特征,以及在其中的生活与劳作。它是无规则的,无可预计的。设计跟随手工传统的集体劳作方式与避免机械化操作带来的冷漠、非人性化。这样的设计理念区别于西方的模数,闪耀着中国设计哲学的光辉。
“传统”、“本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会把问题引向当下社会颇为热闹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问题。这些与传统设计哲学密切相关的设计行为,展示了我们应该如何利用传统造物思想做出优秀的中国品格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