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的政策导向与教学改革

2019-06-17 13:46郝志军
中国德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观核心

郝志军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教材建设工作,为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食粮。教材建设的政策导向,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正向的影响。

一、教材建设的政策方向

教材建设的政策导向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以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统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通过教材建设推进立德树人,是对立德树人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立德树人实践的重要经验。立德树人,指明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树人”,即坚持育人为本,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要求,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塑造人;也指出了教材建设的途径就是“立德”,即坚持德育为先,育德为魂,通过编写和实施的各环节、各方面来引导、感化、激励人,使学生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同时,“立德树人”指定了教材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世界多極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网络安全、网络伦理等问题不容忽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一些消极庸俗的思想观念可能渗透蔓延、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教材建设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影响未来人才培养。教材建设事关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发展和后继有人。广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的正确引导,离不开教材的基础支撑。所以,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守教材主阵地,加强战略谋划,全面提升教材质量,把好育人育才的关口,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重点,强化教材建设的国家事权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必须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领导,强化了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重点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高等学校的“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进行“三统”,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定维护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国家教材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加强统筹指导,强化教材编审重点环节的把关力度。同时,成立了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对教材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促进了教材健康发展。

(三)以提高教材质量为目标,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质量是教材建设的生命线,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育人质量。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高教材质量,推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优质教材,一直是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教材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体现在思想性的全面增强,教材编写中充分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价值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其次,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进一步提升,教材编写要改造陈旧的内容,及时反映全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最后,教材适宜性进一步增强,宜教利学,科学规范。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要求,深入研究,使得教材呈现方式更加符合相应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聚焦重点学科领域,打造高水平教材,在世界舞台上更高地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同时,教材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理论、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改革对教材建设政策导向的落实

教材建设的政策导向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得以落实呢?

(一)教学改革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多种思潮并从,多种观念掺杂,一些消极的、庸俗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给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倡导和引领主流的、正向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正能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12个词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作了高度的凝练和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对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应当做到:一是教师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并切合实际地将其转化为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程、各方面;二是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敬业乐群”,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价值,这意味着,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首先是一堂“常规意义”的好课,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要求,才可能通过课堂教学去引导、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三是教师要能对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格感化,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既要注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又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对学生进行正向的激励和引导;还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是“知”,通过学习系统而理性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行”,在从外在规范逐步向自觉行为转化的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中体验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信”,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情认同。

(二)教学改革要坚守教书育人的本真使命

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胸怀祖国,培育英才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为人民服务是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奉献祖国”是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我们要时刻追问: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儿去?也要追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促进人的成长發展规律问题。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的素质。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树立“育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发展为本是首要的、根本的教学观。人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这是教学的本质要求和目标定位。教学要探讨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聚焦学生的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体魄、知识、能力、价值观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研究怎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研究怎样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真正体现教育工作者的本真使命:恪尽职守,潜心育人。

(三)教学改革要注重提炼一线好课堂的好经验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催化,对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已经突破传统“知识课堂”“讲授课堂”的局限,上升到对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考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发展为指向”成为主导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价值理念。近期一些中小学倡导和实验的生本课堂、生命课堂、文化课堂、智慧课堂和理想课堂等,就是这种主导价值理念下的生动实践。这表明,人们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分数,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占相当比重,学校育人模式创新不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从总体上讲,课改以来的教学呈现出关注学生的自主生命活动、探究对话、动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知识点向问题域的转变,从传递接受式教学向以引导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多样化教学转变。这是教学改革实践的主流,需要很好地总结和提炼。

探索区域教改实验,提炼典型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一要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思想境界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必须关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课堂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融合、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学生思维发展,尤其关注课堂文化的形成和创新;二要研究课堂,开展好课堂案例提炼,在课堂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优质课例研究,说课、磨课、评课相结合,观摩、反思、建构相结合,同伴、专家、实践相结合,推出相关学科的优质课和精品课,提炼出学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研究实践中,提升教师的展业发展和教学质量。

本文系作者2018年12月23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作的题为“教材建设的政策导向与教学改革”的学术报告(有删节)。

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必须坚持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教材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体现在思想性的全面增强,教材编写中充分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鲜明的价值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课堂既要注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又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对学生进行正向的激励和引导;还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机会。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催化,对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已经突破传统“知识课堂”“讲授课堂”的局限,上升到对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考量,“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发展为指向”成为主导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价值理念。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观核心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