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的哲学及其教育意义

2019-06-17 05:33谢月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意义儿童

内容摘要: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吗?认识儿童的哲学对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何在?笔者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是在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关键词:儿童 儿童的哲学 教育意义

一.何为儿童的哲学

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學根源于惊异。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星辰、太阳和天空的景象。”这就“驱使我们去考察宇宙,由此产生了哲学,这是诸神赐予人类的最大的福祉。”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由于好奇,人们就去进行哲学研究。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是普遍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是哲学所不涉及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一切知识的知识。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不管哲学家之间有怎样的分歧,但对于“哲学就是爱智慧”这一命题,一般都持一致的肯定意见。如果我们承认哲学就是爱智慧,那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是爱智慧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儿童也有自己的哲学。

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或者说,儿童就是一个哲学家,一些学者已经很明确地持有这一观念。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

二.儿童的哲学特点

儿童不同于成人,同样,儿童的哲学也有异于成人的哲学。参考前人对儿童哲学特点的归纳,笔者认为儿童哲学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儿童生活稚气、单纯,他们的生活在成人看来似乎有一些单调,有异于成人生活的多样化。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经验,认知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儿童的生活观念是相对空白的。而儿童哲学又是儿童生活的反映,因此儿童哲学的特点也具有儿童生活与观念朴素的特点。笔者在幼儿园中观察到两个幼儿的对话。如下:

【背景:在午餐后的自由游戏时间,俊峰和广希的对话】

俊峰:我丢一颗大的炮弹。

广希:你先吃点东西。

俊峰:我这里有好多冰激凌蛋糕,好好吃,我肚子里面的好多闪电把冰激凌劈碎了。

广希:也给我一点冰激凌。

俊峰:你肚子里好多火,把冰激凌融化了。我肚子里好多闪电,把冰激凌劈碎了。

又比如,在一次下午的自由游戏中,灵灵和乐乐在画画,灵灵看见乐乐画的汽车排气筒不停地冒着黑烟,她就对乐乐说:“我要给汽车打吊针。”“为什么?”“给它消消毒,就不冒烟了!”

第二,儿童的哲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儿童爱好智慧,喜欢聆听神话故事和童话的天性是儿童爱好智慧的突出表现,这些虚构的故事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故事也常常给他们带来思考与想象,让他们在富于想象的情境中追求智慧。因此,儿童的哲学也充满着浪漫情怀并具有幻想的特点。

第三,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其情绪情感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情绪情感不稳定是儿童期心理特征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不稳定的因素会影响儿童的许多方面,也包括儿童的思考和哲学性质的发问。

第四,儿童早期的哲学冲动对人的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幼年时所作的哲学思考的内容,尤其是未能及时解决的较为抽象的难题,可能会使儿童一直进行思考直到成年,并在这种求知欲的驱动下影响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儿童那里有一万个为什么,他们会好奇“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月亮为什么有时候是圆的,像月饼?为什么有时候弯弯的,像小船?”、“我为什么要吃饭?可以发明一种吃饭机吗?”、“大人为什么要工作呢?”等等。

三.如何进行恰当的儿童哲学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儿童是幼稚、无知的,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哲学联系在一起。但是,通过对儿童哲学的研究发现,儿童对于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认识,也许有些思想与观点在成人看来并不值得一提,可成人却能在其中看到哲学的精神,即“爱智慧”。因为,求知的本性根植于每一个人类个体当中,而无论其年龄的大小。所以,需要改变成人对儿童的刻板印象,将儿童看成是有思想的个体来平等对待,从而树立一种新的儿童观。孩子们教给我们的,往往比我们教给孩子们的要丰富,成人怀有的对儿童的理解和热爱一定是孩子们成长的动力。

(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哲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孩子的批评性、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态度,帮助孩子成为有创见、善于思考、更富理性,更完善的个体。儿童期是儿童哲学思维发展机不可失的黄金时期,因此,对待孩子的哲学提问好思维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第一,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平等地和孩子们进行讨论。不要让孩子的哲学悟性在成人麻木不仁、充耳不闻或者敷衍问答中被消磨,否则,当我们惊觉忽闪着大眼睛好奇追问的孩子,变成为连提问都不会的成人时就会追悔莫及。第二,选择合适孩子们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一板一眼的哲学语言、高深难懂晦涩的说教,绝不是什么好方法。看似关乎宇宙、生命、人生等等的宏大命题,却经由一幅幅充满童趣和色彩的图片、调皮和生动的文字来展现哲学的思考,哲学不再是浩瀚宇宙当中包罗万象却大而笨重的巨典,也不再是让人伤透脑筋的难题,哲学就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成为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的玩伴。

(三)尝试与儿童对话

马修斯认为,通过与儿童对话能有效锻炼儿童的哲学思维,是促进儿童思维逻辑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儿童对话,参与儿童的哲学讨论,能进一步引领儿童做更深入的哲学思考,从而实现思维深度的由浅入深。与儿童对话还是尊重儿童的体现,对话往往体现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成人营造和谐的氛围与儿童针对儿童的思考进行交谈,儿童往往也会备受鼓舞,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能促进儿童哲学的发展。此外,逻辑的推理或许能给儿童不一样的启发,这也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与《与儿童对话》两本著作呈现的都是这个观点。雅斯贝尔斯在《智慧之路》提到一个小女孩与她父亲的对话。一个小女孩同她父亲在树林中散步,倾听者她父亲讲述着小精灵们在夜晚的林间旷地上跳舞的故事。小女孩说:“但是,这儿并没有什么小精灵呀……”于是,她父亲把话题转向那些实在的事物上。他描绘了太阳的运行,讲到究竟是太阳环绕地球还是地球环绕太阳的问题,然后又解释了地球为何是圆的,以及地球是怎样以其地轴为中心而旋转的……。“哦,那可不是这样的,”小女孩一边跺着脚,一边说道:“地球根本不动。我只相信我所看到的东西”。“那么”她父亲说:“你看不到上帝,你也不相信上帝罗。”小女孩迟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回答:“如果没有上帝,我们就根本不可能在这儿了。”显然,小女孩深为存在的神奇力量所感染,相信:万物并非通过自身而存在。她还明白,在以世间某些特定对象为基础而提出的问题与那些依赖我们整个存在而提出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别。

(四)保护儿童的天性,鼓励儿童思考

好奇好问好学是儿童的天性,对周围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感到稀奇,正确对待儿童的疑惑,并且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会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许多事例表明,不论孩子会做什么反应,诚恳地考虑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最适合的,适当的肯定要比直接的否定重要,过程远比结果要来得珍贵。作为成人,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儿童有主动权,给儿童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敢说、能说、想说,形成良好互动,改变直接传授结果的教育方式,在设计哲学教育活动中,设计儿童自主提问的环节,让幼儿主动思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探索。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在这样的一种课堂上,儿童的思维能力会越来越活跃,在哲学教育活动中也能得到更好的启发。

综上所述,儿童的哲学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是在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成人对待儿童的哲学,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身子,用心倾听,认真观察儿童正在经历的生活,尝试和儿童对话。在儿童那里,你会发现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对他周围世界不知疲倦地进行探索、思考,从而形成他对世界独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8.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晓东.儿童哲学:外延和内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刘晓东.论儿童哲学课的哲学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18.15-16.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柯锦华等译.智慧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1.

(作者介绍:谢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意义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