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5月20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大戏上演,并最终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在上海歌舞团的支持下,两位“80后”编导韩真、周莉亚和舞剧的主创团队一起,赋予了谍战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以全新的艺术呈现。这部剧还吸引了众多平时不了解舞剧的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更是场场爆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爆款”。这部红色题材舞剧为何能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来听听两位青年编导的创作感想。
问:《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受关注,还吸引了许多原来没接触过舞剧的观众,对此你们有什么感想?
韩真:很开心,对于一个舞剧完全没有概念的观众对这个行业能产生兴趣,会对这个艺术门类产生兴趣,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一件大好事。我希望整个舞剧行业能发展得更好,只有整体的行业发展到某一点时,观众对它的认同和尊重才会是自然而然的,而不只是对某一部戏。
问:《永不消逝的电波》呈现出鲜明的上海特色,在表现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呈现了海派文化,那你们是如何精准捕捉上海的内核、上海的气质的呢?
韩真:提到某一个特定时期的东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女性,身着旗袍的上海女性毫无疑问是典型代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旗袍已经被风尘气、百乐门、舞厅、舞女等角色和形象给包裹起来了。但我们想要还原的是老上海那些真正具有生活味道的女性形象,体面、优雅和干净,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上海气质,我想这也应该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唤起所有观众回味的真正的老上海的气质。
我们的视觉造型设计贾雷老师在为人物设计形象时,就一直在思考怎样在既有的情况下,突破大众对既有传统上海女性的形象认知。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寻找那段时期最流行的打扮,看当时领时代风气的黄柳霜、胡蝶、甚至林徽因,看这些女性是如何诠释东方审美的。
此外,上海天气潮湿,每年都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下雨,我们在这个剧中把雨的气质也放了进去,一语三关:第一,它表现出这座城市的天气,阴雨绵绵。第二,表达解放前夕笼罩在上海上空的那种压抑气氛,很难见到阳光的危机感、焦虑感。第三,更突出男女主角在阴雨中传递的是心中充满光明的坚毅决心、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不同的片段中,折射出多种层面的意味,全剧主题的呈现才不会成为孤立的存在。
周莉亚:我们在旗袍舞这段选择了《渔光曲》这首老歌,也是想让观众知道,不是只有《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才能代表上海。我觉得,所有定义都是后期贴上的标签。当你真正进入到人物和故事时,感受到的是人文和情感。标签是多年形成的,但其实还有许多能够代表上海的事物没有被充分发现和挖掘。
无论是创作,还是造型,都不能平庸,不能“熟”。熟的根源就是平庸。舞台上的所有东西,不管是舞蹈的编排还是审美、听觉、视觉,都需要讲究。“讲究”是创作艺术作品时最基本的要求。但现在太多作品太不讲究了,一不讲究审美,二不讲究历史,三不讲究追求。作为年轻人来说,我们不喜欢口号式或者标签式的作品,一个作品里是不是有温度,创作者是否真正用心去创作,真心去感受,观众是能够感受到的。
问:城市的气质和风情,可以通过采风去感受。“电波”的人物和故事又是怎样打动你们的呢?对这些红色题材和革命题材,你们又是如何体验和感受的呢?
韩真:红色文化就像上海被百乐门、大波浪标签了一样,也被标签化了。当你真正去了解那些人,了解他们当时怀抱信仰的样子时,你就会感到真实。创作者在挖掘人物时不够真诚,大量的作品才显得诚意不足。这部剧我们讲的是信念,对于自由和理想的追求,那一代人的信念一定是最最纯真和最最发自内心的。这也是我们想要完成的一个人性的传递,他们的斗争,其实就为了让亲人能够过上他认为的理想生活。这在漫漫的历史中只是一个微小的点,而剩下的展开需要我们无限的想象。
问:如何让现在的观众在红色革命故事的叙事中找到情感认同呢?
周莉亚:一个作品要有故事逻辑和情感逻辑。故事逻辑,就是故事编得是否合理。情感逻辑,就是你在每一个情感的处理上,观众看了是否舒服、不尴尬。不跟情感走,就会让人难受。在这部剧中,没有一个人的死是没有情感根基的口号式牺牲。包括李侠和兰芬离别的最后那段,从前的表达中,我们一般都会这样处理,一个人说,“我不能走。”“不行。”“你走,这是党给你的命令。”“好。”就走了。如果在从前,大家是认同这个逻辑的。但放在现在,创作者要理解曾经的标签底下埋藏的人性,才能让观众信服。
韩真:作为导演,你必须先把这些人物在你心里头长出来,这些人物才能够有血有肉立在舞台上,你要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感性的状态。那一辈人为什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孩子那一代。孩子是谁?孩子就是我们这一代,当观众看到这一刻时,其实已经在潜意识里换位思考:他其实就是我们,我们是新中国的孩子。(采访/王曦、金莹,整理/金莹,摄影/祖忠人)
编剧的话
罗怀臻:从《朱鹮》到《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从一个编剧的角度,从一个文学工作者的角度,能够提供的就是一种立意,一种内心和意志的冲突,让舞蹈跳得有意义。《永不消逝的电波》关注的是人生,红色题材也是一种人生,能让大家感动,就是因为每个人能在其中产生生命的联想,因为你可能遭遇过有些情境和有些感情。戏剧文学、剧作家提供的是价值观和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故事和人物。这部剧我主要把握三点:第一,价值观。我坚持,他们的信念不能动摇,敌我分明、意志坚定,所有的苦难、痛苦是在人物自身的坚守中发生。第二,样式感。《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海派的、上海的,又是谍战的、紧张的,这个样式感不能改变。第三,人物关系的复杂性。这个舞剧,我设计了九个人,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但是要让观众看清楚。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里把九个人物和人物关系讲清楚,这对舞剧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成果。
这三点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以及其中传达的情感。让英雄回到一个普通的家庭,丈夫、妻子、孩子,最后难分难舍,他回到了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为了一个壮丽的事业,在日常生活中,每天经历着可怕的压抑,卻还是在坚守。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