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效果分析

2019-06-17 07:56邢孟超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30021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9期
关键词:髓内感染率上肢

邢孟超 天津市天津医院 (天津 300211)

内容提要:目的:对比观察动力加压钢板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用于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73例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分组研究,1组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2组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组手术时长、切口长度与2组相比,相对更短,1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与2组相比,相对更少(P<0.05);1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9.53±1.85)d,与2组(31.56±3.47)d相比,相对更短(P<0.05);1组术后感染率为2.70%,与2组16.67%相比,相对更低(P<0.05)。结论:实施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后骨不连临床效果比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更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术后感染率,促进骨折快速愈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上肢骨折在临床十分常见,多为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所致,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对上肢骨折诊治技术逐渐提升,大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愈合良好,但少数可发生骨不连。患者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常见原因包括固定不合理、锻炼不恰当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等[1]。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法用于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中,旨在比较其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73例为观察对象,以手术方式将其分成1组(n=37)与2组(n=36)。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上肢骨折后骨不连;年龄>18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者;合并骨不良行疾病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有麻醉禁忌症者;不符合适应症者。1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19~62岁,平均(41.05±2.81)岁,距上次手术时间0.5~1.5年,平均(1.53±0.25)年。2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20~63岁,平均(41.07±2.85)岁,距上次手术时间0.6~2年,平均(1.56±0.27)年。两组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1组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行颈丛阻滞麻醉,于骨折正中行4~6cm切口,剥离阔筋膜、肌肉组织,将病变位置充分显露。取出骨折端原有内固定物,并将周边骨膜剥离,去除硬化骨质,切断周边瘢痕组织。修复骨不连位置为梯形截面,随后扩髓,保证髓腔直径>髓内钉1~2mm。复位骨折端,效果满意后打入髓内钉于骨折端,直至骨折远端,并以锁钉固定好。以生理盐水对手术区彻底冲洗,常规引流后逐层关闭切口。

2组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麻醉与1组一致,于骨折正中行5~8cm切口,阔筋膜、肌肉组织剥离操作后,对骨折端纤维组织进行清除,将断端间隙硬化骨质咬除。复位骨折端,效果满意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加压钢板,将其置于病变张力侧,于相应位置钻孔,钻入皮质螺钉,骨螺钉最少4枚,采用皮质骨螺钉加压固定钢板。对术区进行冲洗,常规引流后关闭切口。

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其恢复情况指导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监测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对两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对两组骨折端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并统计两组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分析软件为SPSS19.0,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分析

从表1可知,1组手术时长、切口长度与2组相比,相对更短,1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与2组相比,相对更少(P<0.05)。

2.2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感染率分析

1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9.53±1.85)d,2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1.56±3.47)d,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1组相对更短(t=18.554,P=0.000);1组术后出现1例感染,感染率为2.70%,2组术后出现感染6例,感染率为16.67%,两组感染率相比,1组相对更低(χ2=11.156,P=0.000)。

3.讨论

上肢骨折在临床十分常见,随着我国交通、建筑等行业不断发展,近年来上肢骨折发病率不断增长,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手术为治疗上肢骨折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可骨折愈合良好,但部分患者因固定不合理、功能锻炼不当等原因,可造成上肢骨折后骨不连。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一定程度损伤骨膜,破坏骨折部位正常血运,引发术后感染,术中过多去除骨碎片,可造成骨缺损,影响术后骨折愈合[2]。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治疗骨不连对缓解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对上肢骨折后骨不连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因患者断端情况存在差异,尚无统一的治疗方式。临床认为治疗骨不连的关键在于清理不连端硬化骨质、纤维瘢痕组织,对骨缺损进行修复,提供坚强的内固定[3]。在内固定选择方面,临床常选择动力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需要工具较少,可于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简便易行,但术中失血量较多,创伤较大,可破坏术区血运,导致患者术后恢复较慢。此外随骨折吸收,加压钢板作用可逐渐减弱,远期可能出现应力遮挡效应,可增加再次骨折的风险[4]。与加压钢板相比,带锁髓内钉具有牢固的特点,可对畸形、旋转等情况进行控制,在治疗骨不连期间可建立稳定、提供轴向加压的应力,可刺激骨痂形成,促进骨折端快速愈合[5]。且此方式不会过多损伤骨骺及血管,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对患者创伤较轻,可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本次研究中,1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各项指标与2组相比,均相对更好,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感染率也显著降低。提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在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中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相比,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在上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中应用价值更高,可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失血量,促进骨折快速愈合。

表1.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差异(±s)

表1.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差异(±s)

分组 手术时长(min) 术中失血量(mL) 切口长度(cm) 术后引流量(mL)1组(37) 119.32±13.45 120.12±14.37 4.32±1.06 124.32±25.79 2组(36) 138.91±15.37 271.51±32.46 5.76±1.39 157.61±29.41 t 5.799 25.886 4.986 5.146 P 0.000 0.000 0.000 0.000

猜你喜欢
髓内感染率上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某地区体检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亚型的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治疗—浅谈并发症形成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