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神经外科 (辽宁沈阳 110042)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显微镜下小骨窗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8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划分。对照组患者共60例,利用传统的大骨瓣开颅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实验组治疗者共60例,应用显微镜治疗小骨窗治疗基底节区的脑出血类疾病,依次比较研究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治疗后的病情恢复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对小骨窗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后恢复的较好,住院的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存活率得以提高,节省了医疗财务支出,缓解患者家庭压力,并保障患者的健康。
高血压脑属于高发类疾病,是临床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危重疾病,有较高概率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在高血压出血中,基底节区出血较为常见,约占据80%左右[1]。尤其是在当下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导致该病的患者数量急剧上涨,并逐渐年轻化。以往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大骨瓣开颅的手术治疗,这一方法在治疗后遗留创口大、开颅的时间较长、失血量大[2]。伴随显微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显微镜下小骨窗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被大力应用,治疗效果佳。基于此,本文就显微镜下小骨窗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下文阐述。
回顾性抽取本院于2015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者120例,分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2:28,患者的格拉斯哥评分:9~12分有33例,6~8分为27例。血肿量>70mL位18例,50~70mL有22例,<50mL有2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为30:30,结合格拉斯哥评分标准:9~12分有30例患者,6~8分为30例。患者血肿量大于70mL位20例,血肿量在50~70mL共22例,小于50mL的患者有18例。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年龄、GCS评分、格拉斯哥评分和性别等判断出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大骨瓣开颅手术,麻醉方法为复合麻醉,利用静脉复合和气管插管治疗,依据影像学得标准给出:于患者得最大血肿层面、在患者的耳前、患者的发髻内向处颞部的表层开口,开口子尺寸标准为:(8~11)cm×(10~12)cm,于患者血肿处距离皮层最浅位置去切开脑组织,把脑髓液释放掉,经过脑穿针引钱来观察后直达血的肿腔,把血肿清理干净,常规化留置血肿腔的引流管。实验组:显微镜下小骨窗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麻醉方法为复合麻醉,利用静脉符合和气管插管治疗,依据影像学得检测,判断开口位置,经判断给出:在患者血肿最发位置、并平行于颞部得4~5cm处开直口,钻孔后应用铣刀去构设骨窗,大小标准为3cm×3cm,剪开脑硬膜,把组织液释放出来,控制颅压在最小,在进行显微的操作。最后,做一个1cm的皮质切口,显微镜下清理血肿,止血用具选择电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置管的去留。
根据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分级:Ⅰ级:患者可以进行独立的活动,日常生活基本可以恢复;Ⅱ级: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一部分;Ⅲ级:患者无法护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在医护或者家属的帮助后完成;Ⅳ级:意识清晰,具有自己的判断力,但是无法自理,需要卧床休息;Ⅴ级:植物性生存状态。
临床记录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手术效果。
数据的处理应用到SPSS18.0系列软件,全部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把t作为数据检测的方法,计数资料用%来表示,用χ2检验,把P<0.05作为标准,满足标准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里60例患者中,22例患者恢复为Ⅰ级,恢复为Ⅱ级患者22例:Ⅲ级的患者人数13例,恢复为Ⅳ级的患者共13例:恢复为Ⅴ级患者有2例;60例对照组患者中,完全恢复患者6例,5例恢复为Ⅱ级患者:恢复Ⅲ级患者有18例,恢复为Ⅳ级患者7例:恢复为Ⅴ级患者4例。比较来看,显微镜下小骨窗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后期身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更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与手术期间出血量,两组对比,P<0.05,见表1。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类疾病,如果患者出血较多会引发意识障碍和穿破脑组织,出现壳核出血和感觉功能的障碍[3]。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病因是受到非创伤的颅内出现影响,随着脑小动脉的病变,导致血压急剧上涨而破裂,出现基底节区脑出血。导致基底节区脑出血病类疾病出现的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包括壳核出血:豆纹动脉外侧支出现破裂,导致患者侧肢体无法运动,运动功能逐渐弱化,连续性和同向性的偏盲出现[4]。丘脑出血:由于丘脑穿通破裂、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患者知觉出现问题,出现短时间同向性偏盲、上肢和下肢瘫痪以及眼球向下倾斜。尾状核头出血:主要特征颇似蛛网膜的下腔出血,在临床治疗期间常易忽略,偶因头痛于CT检查时会被发现。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治疗情况比较分析(n=60,±s)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治疗情况比较分析(n=60,±s)
组别 住院时间(d)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实验组 12.5±2.5 6.78±0.32 51.5±0.5对照组 60.5±3.5 135.86±2.52 70.5±1.5 P<0.05 <0.05 <0.05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治疗普遍对患者进行大骨瓣开颅的手术治疗,手术遗留下的伤口较大、开颅的时间较长、失血量大,进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伴随显微镜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技术日渐成熟,显微镜的营养将更加便捷。体积越来越轻小、利于固定与移动,即平稳还方便,在手术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可以结合治疗需求,自由移动、调节与固定,也能够随意切换冷光源的双灯,系统较为稳定,为手术和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效果较好。结合上述资料可以得到: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的治疗过程和出血率等指标相比,两组数据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得意义,进而可得P<0.05。且实验组治疗方法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响较大,患者满意度好,身体恢复的迅速,住院时间较少、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在当下和未来,显微镜下小骨窗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将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