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煜广 东港市中心医院胃镜室 (辽宁东港 1183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经普通胃镜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下表现异常患者240例作为研究资料,针对黏膜可疑病变区域均采用普通胃镜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并取活检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在病变轮廓、表面细微结构、微细血管形态等方面,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图像质量清晰度显著优于普通内镜、染色内镜等,P<0.05;经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可发现良性病变微血管走行多规则,分布对称,排列亦规律,表面细微结构规整,早期胃癌微血管排列不规则,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且可能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结论:针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诊断具有操作简单,获得清晰的图像等优势,且可观察到表面细微结构及微血管形态,为靶向活检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诊断价值较高。
当前对早期胃癌诊断多采用内镜检查,而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内镜技术发展逐渐加强了窄带成像技术的应用,对筛选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其能够清晰观察到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及微血管形态,对指导精确活检,提高诊断率作用明显[1]。为此,本次研究对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经普通胃镜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下表现异常患者240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表现出长期反复上消化道症状,既往消化内镜确诊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2]。其中男患者142例,女患者98例,年龄30~70岁,平均(45.95±4.81)岁。排除胃部手术患者、近期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严重肺部疾病患者及严重心脏病患者等。
给予喉头麻醉和润滑,治疗器械选择Olympus GIFH260Z内镜检查装置电子放大内镜,CLV-260SL内镜灯光照明系统和CV-260sL电子处理器等。在内镜头端安置塑料透明帽,先行常规内镜检查,针对泡沫和黏液过多情况给予西甲硅油稀释液冲洗治疗,依次进行普通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和0.2%靛胭脂染色及内镜放大模式下观察。发现可疑病灶后,靠近病变,变换NBI模式结合放大及0.2%靛胭脂染色,判断是否有边界,从非癌黏膜逐渐靠近病变,观察可疑病变区黏膜微结构及微血管有无不规则或缺失,并判断边界线,明确病变性质,并进行病理活检。
评价不同检查方法的图像清晰度[3]:针对胃黏膜微细结构和胃黏膜病变轮廓的内镜图像,1分为不清楚,2分为模糊可见,3分为较清晰,4分为非常清晰;分析窄带成像技术下表面微血管及细微结构与病理学诊断的关系。
本次研究数据及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统计学有差异显著性。
分析表1可知,在病变轮廓、表面细微结构、微血管形态等位置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图像质量清晰度显著优于普通内镜、染色内镜等,P<0.05。
24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早期胃癌4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中度异型增生8例,轻度异型增生18例。经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依据VS诊断体系可发现良性病变微血管走行多规则,分布对称,排列规律,细微表面结构规则,形态和分布均匀对称。早期胃癌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有明显边界的微血管形态不规则或缺失,且可能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表面细微结构不规则,扭曲或缺失。
早期胃癌是指癌肿浸润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临床缺乏特异性,多数因出现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等慢性胃炎的症状而前来就诊。为促使早期胃癌患者尽早得到治疗,应尽早确诊,发现癌前病变[4]。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如今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结合放大,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构及微小血管形态,且能够进行正常黏膜和恶性病变黏膜表面的微小血管形态和细微结构区分,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性[5]。在观察病变轮廓、黏膜表面细微结构及微血管形态等方面,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图像质量清晰度显著优于普通内镜、染色内镜等,P<0.05;经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检查,可发现良性病变微血管走行多规则,分布对称,排列规律,细微表面结构规则,形态和分布均匀对称。早期胃癌呈现新生或粗大血管,有明显边界的微血管形态不规则或缺失,且可能显现螺旋形毛细血管,表面细微结构不规则,扭曲或缺失。这表明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病变区域图像质量清晰度,且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能够提高对胃癌及癌前病变靶向活检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表1.评价不同检查方法的图像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