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风 邹立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1 斯德哥尔摩的城市更新项目分布图
3 皇家海港城模型
近几十年,随着人口和住房需求的增长,斯德哥尔摩正经历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其新规划的城市建设区主要位于“棕地”地块,包括废弃的货运火车站和用于工业与物流的港口(图1)。其中为人熟知的典型案例是1994~2017年间开发的哈默比湖城。继哈默比湖城之后,皇家海港城项目作为瑞典重点建设的可持续性城市更新项目又一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皇家海港城更新项目从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诠释,并从城市功能、交通脉络、资源利用和蓝绿体系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通过有效的实施管理,现阶段的实施成果和最初制定的环境目标的匹配度较高。对于如何将原有工业港口区更新改造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区,皇家海港城项目在理念、策略和实施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皇家海港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区的东北部,横跨北部Hjorthagen地区和南部的Loudden地区,距离城市中心区仅3.5km,是整个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这个地区原来是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工业港口区,建有工业配套设施和居民区。作为斯德哥尔摩2030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家海港城将规划新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港口将被建造成现代化的港口码头,天然气工业区也将被建设成为拥有博物馆、学校和图书馆的城市公共区域。整个项目占地236ha,预计于2030年完成,届时将建成住宅12 000套,新增600 000m2商业面积,创造35 000个新的工作机会。目前完工的区域是Hjorthagen地区北部新的住宅区,第一批居民已于2012年入住。
4 皇家海港城整体鸟瞰图
5 皇家海港城总平面图
6 皇家海港城开放式底层街区
7 多功能滨水街区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深厚的基础,在能源和环境技术的有效利用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哈默比湖城为代表的可持续城区的实践成果可圈可点,在此经验基础上,皇家海港城雄心勃勃,提出“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城区(a world-class environmental urban district)”的发展目标。这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意图彰显瑞典在城市和环境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保证瑞典环境技术有广阔的市场,从而促进城市和建筑建设中创新科技的发展。为了达到“世界级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发展目标,皇家海港城制定了三个具体的指标:
(1)在2020年以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于1.5t/人(瑞典平均指标为4.5t/人)。
(2)新建设的住宅建筑最大能源使用效率不高于55kW·h/m2。
(3)在2030年之前实现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斯德哥尔摩计划2050年达到这一目标)。
皇家海港城为建设世界级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主要通过城市功能、交通脉络、资源能源与蓝绿体系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协同推进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策略也将进一步细化为不同城市尺度的导则与可持续目标,在规划、设计和实施中产生协同作用和新的价值。
作为斯德哥尔摩内城的延伸,皇家海港城在城市结构上展现出强大的内聚力和灵活性来适应地区及周边的需求。特别是街道、公园、广场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相串联,使得不同地区的特色相得益彰,也让城市在不同时间面临变化的需求时更趋稳定。海港城的底层空间尽可能多地开放,将各种充满活力且多元的商业与活动纳入其中。此外,在规划中有意识地注重学校、公交站点、超市、公园等设施的布局和设计,以利于城市多元功能的复合,激活公共空间。
多样的功能不仅丰富了城市的肌理与空间,更在时间与对象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的功能使得城市空间与建筑能随着季节与时段的差异承载不同的活动,在时间与对象上呈现出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例如,皇家海港城的滨水广场既可在冬季用作溜冰场,也可在夏季发挥跳水码头的作用,而有些场所甚至在施工期间也考虑到临时事件和活动发生的可能。此外,政府每年将市政投资的1%用于公共节点的艺术展示,打造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和具有活力的生活街区。开放的街道环境、特色鲜明的建筑设计、多层级的空间过渡、灵活的功能组织,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有活力的城市街区。
8 便捷的交通脉络
9 皇家海港城明确的交通等级
10 电动汽车充电桩
11 皇家海港城的产能建筑
12 Värtaterminalen屋顶的太阳能板
13 社区垃圾回收点
14 真空抽吸垃圾回收系统
在交通方面,皇家海港城主要通过建立便捷与绿色的交通脉络和宣传绿色出行的观念来诠释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同于其他地区以增加交通和拓宽道路来改善拥堵问题的做法,城区在规划之初就提出从根本上减少人们对于交通的需求才是重中之重。皇家海港城密集、功能齐全且便利的城市结构本身就实现了这一点,为可持续交通奠定了基础。一些高密集型公共设施诸如零售、服务、学校被设置在公共交通节点附近,在没有私家车的情况下也能保障方便到达。清晰可辨识的街道结构不仅适应未来的变化和交通方式的多样性,还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来确保步行体验的舒适与安全,做到真正为行人服务。
该地区还采用明确的交通等级,提倡拥有更高容量和更具资源效率的交通模式,优先考虑行人和骑自行车者,其次是公共交通,最后才是汽车。通过提供充足的充电站、拼车车辆、免费轮渡和无化石燃料来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出行方式。这些便捷且绿色的交通脉络有效地连接了城市的各个功能,提高了各区域的可达性。
皇家海港城一系列闭合的环路系统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还有效控制了废弃物在本地区的产生,资源问题与气候问题的协同效应也使得该策略一举多得。对于水的处理,集中体现在污水和雨水处理两方面:污水处理系统旨在减少对湖泊和海洋的环境影响,优化污水回收的利用,通过尽可能多的闭环系统使营养物质返回耕地,从而减少海洋的富营养化;雨水则就地处理而不经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通过雨水花园、地漏、过滤装置等进行过滤,有效缓解系统运作压力与负荷。垃圾的处理延续了哈默比湖城的技术,通过一套真空抽吸系统来实现垃圾的回收利用,丢入管道的垃圾会被风洞式管道吸入垃圾回收中心以完成分类和收集工作。
皇家海港城的能源规划提倡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鼓励采用新的解决方案。地区还制订了细致的能源目标(表1),每年跟踪记录目标实现情况并对此做出有效的反馈。
对于蓝绿体系的处理,皇家海港城将发挥生态系统的主动性来打造一个健康和有弹性的城市环境。通过建构多功能的绿地系统,并融入园艺设计,不仅满足了景观休闲的需求,还有助于营造健康和幸福的生态系统,对环境噪音与空气污染有较大的改善。皇家海港城毗邻Lilla Vartan湖,针对这个尚未达到良好水位的水体,通过建设可持续的雨水管理体系,有效降低雨水中的污染物并改善水资源状况。新开发的水域也将集娱乐、交通、生态、景观等多功能于一体。
皇家海港城还在气候适应性方面做出了回应。每个地区的植被和土壤兼具景观与生态功能,它们将被用于渗透与滞留雨水。雨水池的大小考虑了极端天气的可能,并且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地面被抬高以防止洪水突袭与高水位海面的影响。屋面的绿化、生态的建筑材料也对气候有改善作用。这些举措互相协同形成交织的生态结构,除了能为城市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也能为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并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
皇家海港城项目的顺利推进还得益于其完善的实施管理与追踪监测机制。除了让居民、职员、政府工作人员、研究人员、市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多方加入城市对话,项目还专门成立了由各个部门专家组成的专题小组。这些专题小组将每个目标具体化为各项要求,并鉴定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可行性研究。由此得出一套工作方法,通过项目的监管、评估与反馈来管理、指导和确保各项要求的高质量完成。
皇家海港城还会根据每年的项目实施状况,公开发布每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文件,斯德哥尔摩的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借此了解皇家海港城的建设状况。这份报告文件除了介绍项目的推进情况,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评估与反馈。根据前期罗列的各项可持续指标,文件中给出三个评定等级,分别为已经达成、还在努力和有偏离的风险,这项评估可以帮助皇家海港城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年的目标。此外,从实践中积累和提炼形成的理论也将被纳入整个可持续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中,用于分享、指导和服务其他城市或城市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表1 皇家海港城的能源目标
皇家海港城拥有最高标准的环境目标,致力于成为世界级可持续发展城区的典范。从2008年启动到2030年预计建设完成,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同时也是瑞典通过这一城市更新实践向全世界诠释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最深刻理解的过程。至今已建成的皇家海港城新住宅区很好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为将来整体的区域更新奠定了良好的开端,提供了示范性的经验。
当然,可持续性的城市更新实践需要时间作为检验的标准,可持续的目标能否最终落于实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能否获得多方利益群体的支持,可持续的知识与技术体系能否向世界其他区域输出,都有待进一步检验。中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各大城市正处于开展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探索阶段,以拥有世界级标准的瑞典皇家海港城为案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对建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策略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6 具有生态功能的草坪
17 雨水过滤净化系统
18 渗水与排水设施
19 项目进程管理
20 项目多方合作关系
图片来源
图1~4,7来源于网络;图5来源于文献[9];图6、10、13、14、16~18为作者自摄;图8、9、11、12、15来源于文献[1];图19来源于文献[3];图20来源于文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