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雷
前不久,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湖北日报客户端选送的H5 《他的日记为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获得新媒体创意互动类三等奖。 这是一个典型人物报道的新媒体案例, 也是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探索典型人物报道崭新表现形式的一个缩影。
成立两年多来,除了深入基层“抓活鱼”,敏锐发现湖北省经信委驻村工作队长李江陵的驻村日记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最终将采访的内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制作成创意互动H5 外, 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在典型人物报道的新媒体传播方面“下苦功”,先后完成了“窝棚创业者”马伟、“深藏功名的时代楷模”张富清、“捐出毕生积蓄1000 万元的新中国第一代女空降兵”马旭、近200 位孤残老人的“亲闺女”邹倩等一批典型人物的融媒报道, 创新化的表达方式让大家耳目一新,社会反响热烈。本文拟以这些典型人物的融媒报道为例,梳理其生产的背景、出炉的过程,力图探讨其中的规律和策略。
典型人物报道,是指媒体选择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代表性人物, 进行积极的、突出的报道,以引导社会公众行为的传播方式。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对于传统报纸来说,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拳头产品”,历来都得到高度重视,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有不少经典案例可以借鉴学习,但对于融媒体而言,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融媒体时代,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新闻信息传播特点规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首先, 新闻信息传播由原来的单一传播主体走向了多传播主体环境。 传播不再是专业禁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布台。新闻在海量且多元产生的同时,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终结,其典型人物的报道同样容易被随之淹没。
再者,传播手段不断革新,媒体环境趋于立体化。 网络平台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表现力大大超过任何一个单一媒体或媒体的组合。往往,一个新媒体的产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多种传播形式、传播平台的叠加融合,带来更加多维、立体和全程性的传播格局,也为典型人物报道带来更多可能性和丰富性。
同时,新闻传播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向到双向,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成为典型人物报道的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传统的线性传播被真正颠覆,受众获得充分尊重、改变了以往单向接受的被动地位,能随时对典型人物提出质疑;另一方面,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平等的传播关系,也利于实现真正的互动,达到优质的典型人物报道多次传播的效果。
的确, 信息传播的海量化和多样化、阅读方式的碎片化、热点更迭的快速化,都为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加了新的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 要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应,就需要适应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规律,在细节化、视觉化、交互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许多便利、快捷、丰富的传播渠道,但海量信息又使这些重要信息在信息海洋里面临没顶之灾。 典型人物报道必须在大量新闻作品中独树一帜才能引起受众关注。 因此, 要达到最佳社会效果,典型人物的融媒体报道必须精心策划、创新表达、用心传播,特别是要在提炼精神上动脑筋、在刻画细节个下功夫、从人物的言行中提炼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刻画出人物的心路历程、思维过程、精神境界,要让不同细节丰富典型人物的形象。
H5《她,因“奢侈”感动中国》封面截图
细节化首先体现在标题上--标题成为接受信息的第一信号,同时也是受众识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要素。 标题的针对性、准确性、信息量、吸引力,往往决定受众是否点击,是否作深度信息选择和链接。如H5《他的日记为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运用带有悬念的标题,想引起读者的好奇进而点击;H5《她,因“奢侈”感动中国》这个标题也运用了悬念和反语的修辞手法, 抓住中国第一代空降女兵马旭, 节俭一生却在暮年“奢侈”捐款千万这一细节进行制作。
细节化其次体现在关键词和典型动作上--这成为受众阅读新闻的第二要素。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制作的抖音《天安门广场上,老兵的敬礼》,截取了95 岁的时代楷模张富清老人在天安门广场前,被从轮椅上扶着站起来的一瞬。仅仅体现这一个细节的微视频产品, 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却高达 3053 万,共有 172.3 万个点赞,评论 3 万条;H5《她,因“奢侈”感动中国》借用一本台历的形式隐喻马旭的一生轨迹,既简洁又厚重。几页台历、几个人生关键词、勾勒出马旭一生最重要的信息节点:一起“诈骗案”、一枚铜板与千万捐款、第一代女伞兵、最好的一双鞋15 元、一生未育的秘密、离休后仍痴迷科研……
无论是标题的细节化,还是关键词和典型动作的截取,实际上都是力图转换角度,“以小见大”,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
如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已经进入 “读图时代”,或者说“微视频时代”的新阶段,对视觉设计的要求也越加丰富。同样的报道主题,以图文、图解、及音视频、动画、游戏等生动活泼方式来表现、传达,传播效果要远胜于“文字+静态图片”的单一形式。因此,典型人物报道特别强调视觉表现。
《24 年,她陪123 位孤残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这组连环画让人泪目》就主要是用9 格漫画的形式,视觉再现了湖北英山县孔家坊乡福利院院长邹倩如亲闺女般陪伴孤残老人的9 个场景, 每格漫画再搭配邹倩或老人的寥寥数语来画龙点睛——一个最基层的民政工作者, 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行动诠释成长与坚持、伟大与平凡的生动形象脱颖而出、栩栩如生。
H5《他的日记为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则是融入了多种新媒体表现手段,设计精心、呈现精彩。 该作品以一本日记为主要画面,增加了读者浏览页面时的代入感。随着日记本的翻动,映入读者眼帘的有主人公现场工作照片,进入读者耳朵的有主人公原声话语,还可听故事、看视频,以及网友评论组成的弹幕滚动,设计精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原声和金句,首尾呼应,最后,听完习总书记的原声金句,还可生成书签保存,转发至朋友圈,分享互动。
这样创新式的视觉设计,不但跳出了传统排版的“图+文”模式,还将大量信息进行整合,运用多种媒体形态“对表现对象进行立体化诠释”,即将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有机组合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受众进行立体化呈现,如描述某一场景时,能够结合文字、照片、动画、音频等多种载体在某一时间同时呈现,让典型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使受众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进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没有终端的传播是没有意义的传播;终端接受效果不好的传播也是意义不大的传播;不考虑终端接受能力和规律的传播,是无的放矢,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手绘长图H5《誓言无声——向战斗英雄张富清致敬! 》封面截图
受众对于典型人物报道的留言、评论不但从本质上体现了对于媒体所呈现的典型人物真实性的一种监督,也从另一方向促使真正交互化和多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必须改变以往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单向传播的模式, 进而强调报道的互动性。
除了最基本的转发、长按保存图片分享、点赞等互动外,一般在设计新媒体产品时,湖北日报融媒体的编辑们都会考虑用上一些最新流行的互动功能。
如《他的日记为啥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就是一个交互感很强,网友分享踊跃的H5。 该作品不但在开头就设计成受众参与的模式——“翻动日记”; 并运用了网络看剧中流行的“弹幕”功能,来反映网友的评论;最后,还可在H5 结尾点击扶贫金句,制作成网友专属的“我的驻村日记小书签”进行保存,转发至朋友圈,分享互动。
同样, 在设计张富清老人的手绘长图H5 《誓言无声——向战斗英雄张富清致敬! 》时,结尾专门设置了“致敬”页面,并附上话语“致敬!为共和国默默奉献的英雄”,引发数百万网友点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