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影响及破解之道

2019-06-15 03:32陈晓雨
银行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债券市场资本融资

陈晓雨

从金融供给侧看,我国金融业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在间接融资中,又呈现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单一融资格局。首先,间接融资规模大,直接融资比重低。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19.26万亿元中,直接融资规模增量仅为2.85万亿元,占比仅14.8%,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间接融资规模不仅占比高达85.2%,还呈现增长状态,非金融企业利用直接融资的能力正在下降。相比之下,大部分G20国家的直接融资比例在65%至75%之间,美国高达80%以上,且接近50%是股权融资。其次,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比重较低。直接融资内部,2018年企业债券为20.13万亿元,占直接融资的比重超过7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01万元,比重不足26%。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比重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差别不大,而直接融资以及股权融资比重均低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因此,股权融资仍是我国直接融资的主要短板。反观美国,2018年的私募股权融资和公募股权融资比重占比达到70%,银行间接融资和债券融资仅占30%。这种融资结构下,金融资源供给与多元化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难以匹配,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间错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并引致诸多问题。

融资结构不合理引致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虽然并没有一个放之世界皆合理的融资结构标准,但这种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已经引致了不少问题、积累了潜在风险。

金融风险过度集中。首先,金融风险在银行过度集中。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信贷规模越大,不良贷款规模也会越大,一旦融资链条出现问题,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最终结果会体现在银行系统内。其次,银行信贷在房地产行业过度集中。房地产业从开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银行,银行面对开发商、建筑商与消费者,任何一方的违约都会产生还贷风险。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叠加限购限贷政策,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将会传导至银行系统。再次,企业负债率过高,高杠杆集中在国有企业。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带来企业杠杆率过高,从2014年起我国就成为世界上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债务/GDP)最高的国家,比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出很多。一直以来,国有企业面临着预算软约束的金融环境,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形成债务积累。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银行将大量信贷配置给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因此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信贷配置不足。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常可获得财政支持,有政府做隐形担保,对银行来说具有较高信用资质;而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没有政府的隐形担保,规模小、抵押不充分,对银行来说信用资质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即使能够获得贷款,付出的成本也比国有企业高。从银行风险偏好来看,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为规避可能产生的不良贷款,内在的排斥具有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而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国有企业。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当下,商业银行还受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的束缚,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的动力更弱。

催生不少金融市场乱象。获得超额信贷资源的大型国有企业通过诸多“金融创新”,如“非标”业务、“影子银行”业务等将多余信贷资源转移给民营企业,这进一步提升了后者的融资成本。而产品链条延长、嵌套增多也增加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掌握较多信贷资源,容易成为民营企业“围猎”的对象。若一把手长期在位,甘于被腐蚀和围猎,贪污、腐败在所难免。一些过剩资金借着“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名号,行非法集资、非法融资、非法吸收存款、乱设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等之实,衍生出不少金融市场乱象,不但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更扰乱了市场,提升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

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顺畅。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金融政策的逆周期调节特征将更为显著,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根据“金融加速器”理论,信贷投放呈顺周期特征,经济下行阶段,金融服务机构倾向于收缩信贷规模以控制信贷质量,迎合宏观审慎监管要求。而这有悖于具有逆周期调节特征的货币政策。现阶段,稳增长、调结构,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是货币政策的诉求。面对这种矛盾,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结构下,受银行主导所限,政策取舍的限制较多,阻梗货币政策顺畅传导。

融资结构不合理的破解之道

现阶段,我国融资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比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完善,资源配置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因此,平衡融资结构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的效率。要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思路和方法缓解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从银行业供给侧看,市场主体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要进一步放宽银行业准入。丰富银行的种类和层次,在银行机构中增加小型银行机构、民营银行、外资机构数量占比,降低银行业风险集中度。从资本市场供给侧看,多层次资本市场仍然存在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条件过高、新三板流动性不足、区域性股权市场管理不规范、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渠道不通畅等问题。要進一步完善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构成的股票市场,由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联动发展的债券市场,以及由PE、VC等构成的私募股权市场。完善科创板相关制度建设,深化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相关板块的综合改革,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债券市场融资效率,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债券市场具有公开、透明、预期引导性强的特点,债券市场融资是直接融资的重要部分。经过十几年发展,中国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从2003年的49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4993亿元。相比于规模的快速增长,我国债券市场的现实问题更加突出,表现在定价机制不够市场化、监管机构尚未统一。债券市场属于多头监管,企业债归国家发改委监管、公司债归证监会监管、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归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监管,金融企业、主要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债和次级债由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共同监管。多头监管带来市场分割,体现为立法体系分割、监管体系分割、交易体系分割、托管体系分割,造成债券市场流动性和便利性不足,不仅降低直接融资效率,增加融资成本,更酝酿风险。要深化债券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债券市场定价机制,健全反映债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准收益率曲线,打破刚性兑付,完善风险缓释工具,推进债券市场统一监管。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双创债券、地方专项债券等新产品,丰富债券市场层次和产品结构,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法制化建设。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各种制度、体制与机制性障碍,比如难以实现市场化的询价机制、缺乏有效的退市制度、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仍不完善、投资者结构尚不合理,致使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科创板允许尚未盈利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和VIE架构企业上市,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要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契机,探索市场化的询价、定价和配售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推动力。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经济晴雨表功能。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滞后于发展实践,致使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一些市场乱象缺乏严厉的法制约束,沉疴问题难以根治。近期,证券法修订草案已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要加快《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加大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惩治力度,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加强投资者保护。加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协调,推动监管部门统一执法,形成监管合力。

合理引导信贷流向,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数量型货币政策易形成“大水漫灌”的情形,信贷资源流向高回报的房地产行业和受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致使货币政策不适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数量型向结构型转变是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主线。应更多运用结构型货币政策,引导信贷资源精准滴灌、疏通传导机制。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如目前为止,已两次使用的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对象为符合条件的银行机构,可向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信息:上海证券交易所)

猜你喜欢
债券市场资本融资
债券市场数据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2016年11月债券市场人民币业务统计
2016年10月债券市场人民币业务统计
2016年9月债券市场人民币业务统计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